历史故事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收藏 0 0

文/小女子这厢有礼了

唐朝,自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代隋,至公元907年朱温废哀帝建后梁,历20帝,凡290年,经历了勃兴、发展、鼎盛到危亡的自身历史演变的辩证过程。这种治与乱、盛与衰的巨大反差,也强烈地反映到军制的各个方面。

一、健全兵部机构,完善卫府体制

唐开国后,沿隋之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实行高度集权化的专制主义统治,主要通过尚书省兵部、十二卫与东宫六率、派遣监军3条途径,实现对全国军事的统领和控制。

尚书省兵部

在中央,于尚书省下设兵部,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协助皇帝职掌全国军事行政。置尚书1人为长,侍郎2人为副。其部内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

各司分工明确:兵部司,主掌兵马的名账、调遣、补充、屯驻,武官的选授、阶品及审核资历档案诸事;职方司,“掌天下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候之数,辨其邦国都鄙之远迩及四夷之归化”;驾部司,“掌邦国之舆辇、车乘及天下之传驿、厩牧,官私马、牛、杂畜之簿籍,辨其出入、阑逸之政令,司其名数”;库部司,“掌邦国军州之戎器、仪仗”,“凡冬至元正之陈设,并祠祭、丧葬之羽仪,诸军州之甲仗,皆辨其出入之数,量其缮造之功,以分给焉”。

这一制度大体为以后历朝相沿,但权力有轻重之分,隶属关系及四司名称略有变化。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李渊在太原起兵建立唐朝

十二卫和太子东宫六率

设十二卫和太子东宫六率,为全国府兵的最高军事指挥领导机关。每卫置大将军1人、将军1-2人为正副长官。每率置率、副率为首领。直隶于皇帝的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等北衙禁军,各置大将军1人、将军2人为正副长官,僚属与卫、率无异。

战时,由皇帝通过兵部临时任命行军元帅、行军总管或招讨、宣慰、处置等使为帅,统领从军府或其他军队调集的士兵出征,战争结束,兵回原营,将归原任。

在地方,唐初沿隋制,在各大州和边镇设大总管府,在中小州设总管府,为高级军政机构。分别置大总管、总管为长,掌管本辖区军政事务。后改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总管府为都督府,长官称大都督和都督。

中唐以后,于边镇和军事要冲置节度使、经略使等,为总揽一区军、民、财、政的最高长官,大者辖州十余,小者亦统二三,都督之权被侵夺。此外,边境还设有军、守捉、城、镇、戍等军事机构,负责统兵戍守边要。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长安城

监军制度

为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唐建有监军制度。武则天执政以前,主要派御史监军。自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是派宦官任出征军队的都监或都都监;二是在各藩镇设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

唐朝军权集中,军事机构统隶于皇帝。安史之乱前,运转正常,中央能有效控制军队;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削弱,藩镇拥兵割据日剧,最终导致了唐王朝的覆亡。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承隋制,很多制度都是沿用前朝

二、折冲府普遍建立,府兵制臻于鼎盛

隋王朝倾覆之际,各地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府兵被其分割,沦为私兵部曲,府兵制也因之中断。

唐恢复府兵,始于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首先设置军府,并沿用隋骠骑府、车骑府旧称。同时分关中为12道,每道设1军,共建12军。武德三年,12军各立军号,固定治所。

12军和各军府及其统兵将领的设置,标志府兵制已经恢复起来。到贞观年间,几经改革,便发展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一是指挥体制更完备。

贞观十年(公元630年),唐太宗重整府兵制,扩大兵额,增置军府,将骠骑、车骑府统一改称折冲府,以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为正副长官。

重划全国为10道,总置折冲府634个。其中,关内道261,河东道164,河南道74,共约占府兵总数的80%。这个部署,“举关中以临四方”,体现了唐前期加强中央,控制全国,在军事上“居重驭轻”的用意。

在中央,因隋之旧,仍然采取以卫统府的体制,设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统全国军府,为统领府兵的最高机关。卫、率的主要任务是:外统设于全国各地的折冲府,内掌皇帝及京师的宿卫。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贞观十年(公元630年),唐太宗重整府兵制

二是组织编制更统一。

折冲府是府兵最高编制单位,府分上、中、下,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每府辖4-6团(上府辖6团,中府辖5团,下府辖4团),每团编200人,置校尉为长;每团辖2旅,每旅编100人,置旅帅为长;每旅辖2队,每队编50人,置队正为长;每队辖5火,置火长。

各地折冲府,分隶于中央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凡兵伍籍账、宿卫征调、番第、官吏考课、勋阶,以及廪禄、器械、马畜、廨宇、食料诸项事务,都要上报所隶卫、率。府兵的征发、调遣,由兵部掌管。凡调兵10人以上,须以兵部承皇帝敕命颁发的铜、鱼符为凭,经州刺史会同折冲都尉勘合验证后发兵。

三是征集制度更健全。

折冲军府有内府、外府之分。内府称中郎将府,包括亲府一、勋府二、翊府二,士兵称亲卫、勋卫、翊卫,合称“五府三卫”,约有卫士5000人。凡五府三卫之兵,皆为皇帝最亲信的亲兵,最初只选上柱国及五品以上官家子弟充当,非官品高、权势大的官家子孙,不得跻身此列。

外府即诸折冲府府兵的拣点,据《旧唐书·职官志》,“皆选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点充”。就是说府兵主要选自中小地主和享受均田的中等户以上自耕农。按规定,凡21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子,都是选征对象。征集比例,一般为十丁取二。选征标准,主要是财力、体质、丁口,“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这就是府兵制条件下的选征制,与征兵制同属一类。

初期,府兵选征严格,如果执行者不按标准,舍富取贫,舍强取弱,舍多丁取少丁,就以“取舍不均”论罪,给予“杖七十”的处罚。唐以资财为中心标准取兵,目的在于保证府兵的质量和能够承受自备弓矢、衣粮的负担。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以资财为中心标准取兵,目的在于保证府兵的质量

四是训练制度更严格。

唐重视对军队的训练。唐太宗曾经常亲引卫士数百人在殿廷习射,坚持数年,使成精锐之兵。府兵平时分居各府,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闲训练,依制教战、校阅。

每年冬季,由折冲都尉率领本府兵马,根据军中吹大角、击鼓、击钲、举旗的号令,练队形、练步伐、练耳目、练战阵变化,然后围猎,进行实战演习,最后接受上级校阅。

官兵如果逾期不到训练场地受阅,各杖100棍,逾3日加一倍,主帅则加两倍。府兵上番之前,须由长官集中考试,检查平时训练成绩,并分出优劣,以备选用。

五是番上制度更完备。

府兵总称卫士,主要任务是番上,即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

番上事宜由兵部掌管,自贞观年间开始,规定了番期,并严格执行。其番上期限,大体按各军府距京城长安的远近确定,如500里内五番,1000里七番,1500里八番等,即将每府兵士或分成5组,或7组、8组等,按组轮流到京师宿卫,自备弓、矢、衣、粮,每番一月,期满返回军府。为解决番上往返路途之劳和耗时之费,还有“并番”、“纳资代番”等规定。

府兵制自西魏创立以后,经北周、隋的改制,到唐前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但是,为时不长,很快便由盛转衰了。

高宗永淳元年以后,府兵制已出现衰落之势。到玄宗开元年间,一蹶不振,全面崩溃,乃招募壮士上番宿卫。天宝八载,朝廷被迫宣布停用折冲府的上下“鱼符”,正式终止了折冲府的活动。至此,在中国古代历经四朝,绵延200载的府兵制也就彻底瓦解了。

府兵制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即在于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败坏。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唐高宗以后,土地兼并与日加重,均田制屡遭侵害,均田农户沦为佃农,无力承担自备戎器、资粮,军府兵源枯竭,加之上番士兵逾期难归,逃散严重,而折冲府又无兵上番给役,府兵制最终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而永不可复了。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三、禁军变化多,边防组织严

唐前期的军队,主要由府兵、禁军、兵募、边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构成;后期,主要是神策禁军和藩镇兵。府兵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前面已述,这里仅介绍府兵以外的诸种军队。

禁军

唐前期,驻防京城和宫廷的部队统称禁兵或“天子禁军”,分南衙和北衙。由十二卫统辖的轮流番上宿卫京城的府兵,称南衙禁兵。这里所讲禁军,是指单独组建、守卫宫禁的部队,称北衙禁兵。

唐初,禁军由李渊父子起兵太原、攻定关中时的河东义兵组成,号为“元从禁军”,后来,兵员改从卫士简补或招募。

太宗即位(公元627年)后,为加强禁军力量,特选骁勇者增置北衙七营;又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并从中挑选骁健善射者百人,名为“百骑”,以为巡幸翊卫之兵。

高宗龙朔二年,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置大将军、将军统领,下置长史、参军,以及校尉、旅帅、队正等各级官员为属。武则天扩“百骑”为“千骑”,中宗又增兵改名为“万骑”,玄宗时又改万骑为左右龙武军,其制与羽林同。

至此,形成由左右羽林、左右龙武组成的北衙禁军。其主要任务是宿守宫殿,控制宫殿北门,基本不出征作战。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前期,驻防京城和宫廷的部队统称禁兵或“天子禁军”

兵募

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成的中央军队,有防人、防丁、募兵、猛士等称号。这支军队担负戍边和征战四方的任务,但不番上宿卫京师。

兵募没有建立自上而下的指挥系统,由朝廷按战争或边防需要,临时下令各州县,招募富户多丁、材力骁勇者组建,举荐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员)、勋官或干才、能人充任各级将领。武器装备由当地官府供给,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乡亲邻里资助。

兵募出征者,通常在战争结束时遣散还乡;戍边者短则服役1-2年,长则5-6年。高宗以后,连年征战,主要由兵募进行。玄宗开元中期以后,下令放还兵募老弱,以招募职业兵代为戍边。至此,兵募之制遂告终结。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壁画上的唐代军队

边防军

唐设置的长期屯戍边境的军队,有防人、防丁、镇兵、戍兵等称谓。主要由各州县招募的兵募充当,部分来自上番戍边的府兵。开元以后,则大量招募职业兵守边。

唐初,沿隋制,在边境要州设大总管府统领,其下的边防军事机构有军、守捉、城、镇、戍各级。设于诸道的大总管府,各置将军一人为长,称大总管。高祖武德七年改大总管为大都督。高宗永徽年间起,都督带使持节者称节度使,节度使即为边境区域性最高长官。

团结兵

又有团练兵、土围等号,是不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由州刺史统领。

大约于高宗上元二年开始在蜀境黎、稚、邛、翼、茂五州组建,用以镇防当地。武则天时相继在河北、河南各州设置,以防突厥。玄宗时又扩大到内地。

兵员主要从土著富户壮丁中征集,不入军籍,不脱离生产,农闲习武,定期考核,服役期间免除赋役,发给“身粮酱菜”。通常在当地防守,或临时应征配合作战,任务结束,即回乡务农。他们由州刺史或节度使统辖。

番兵

此外,唐前期的地方部队,还有番兵。番兵是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军队,由番将自统。通常以骑兵居主,兵将能骑善射,战斗力较强。在唐强盛时,俱能和平相处,并为唐边境防卫力量,遇有战事,还应召出战;反之,则不听命王朝,成为边境乃至内地的威胁势力。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安禄山曾兼三镇节度使

四、神策军宦官专权,藩镇军将帅跋扈

唐后期军队,主要是神策军和藩镇军,成为支撑唐王朝统治的两大主力。

神策军

神策军是唐后期禁军的主力,支撑王朝统治的骨干武装。神策军本是驻屯于陇右临洮郡的一支边防军,天宝十三载为防遏吐蕃而建。十四载,安史之乱起,神策军千人赴中原平叛,后屯驻陕州,军权由宦官鱼朝恩控制。

广德元年,吐蕃攻入长安,代宗逃至陕州。鱼朝恩率在陕神策军迎驾有功。及至京师收复,神策军遂入长安禁苑,升为天子禁军。随即,采取收编、合并、招募等措施,扩充队伍,特别是收编几支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藩镇武装后,实力大增。

德宗时,西北边兵也纷纷遥隶神策军,兵力很快发展到15万人,大大超过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北衙六军,成为禁军的主力。

贞元二年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置左右护军中尉、中护军各2人,名为监军,实为统帅。贞元十二年,命宦官窦文场、霍先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开创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定制,并进而控制北衙六军。

神策军在宦官的掌握下,饷赐丰厚,士兵多时达18万人,分别屯驻于京师及京西北诸镇,是唐后期保卫京师、抗击边扰、平息叛镇的劲旅,为巩固王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同时,它又长期为宦官控制,成为其争权夺利的工具。废立皇帝,诛杀大臣,操纵朋党,干预朝政,都有神策军参与。这又往往成为藩镇反叛的借口。一旦叛镇举兵向阙,神策军即溃而散。至唐末,经过黄巢起义军的打击和叛将朱温的诛杀,已被歼灭殆尽。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神策军

藩镇军

藩镇军源于边将的屯防军队。如前所述,唐初相继于沿边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西、剑南、岭南10镇,设置九节度使一经略使。

节度使受职时赐双旌双节,总揽一镇即数州军、民、财、政大权。诸节度使所统镇兵,总数达48.6万余人。安史之乱前夕,有些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如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拥众15万人。

安史之乱后,武夫战卒以功起行伍军阵而列为侯王者,都出任节度使,故藩镇由边而内,全国发展到40-50个,并都招兵买马,拥兵自重,从而形成各自为政的独立于中央的藩镇兵体系。

藩镇兵由节度使亲统,或招募、饷赐、兵器装备受中央节制,或一切军事自主,不听中央指挥,甚至滋事生乱。藩镇兵在唐后期不断膨胀,人数多,战力强,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节度使亲掌的牙兵,地位特殊、桀骜不驯,中央无力控制,动辄发动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使割据称雄,反抗朝廷,对社会的危害极为严重。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代藩兵拥兵作乱

五、征兵制走向终结,募兵制发展完备

唐朝是征兵制与募兵制并施的朝代。前期以征兵制为主,兼行募兵制;后期征兵制随府兵制衰落而终结,募兵制则全面施行,贯彻始终。

唐朝征兵制,主要在军府州即建有折冲府的州实行,是府兵制条件下的征兵制。中唐府兵制崩溃后,依附其上的征兵制便一蹶不振,唐初即存在的募兵制便逐渐兴盛。

募兵制是唐朝实行的另一种兵役制度,并贯彻始终。开国前,李渊父子起兵太原的3万士卒和征战四方的劲旅,唐前期大量存在的不属于府兵系列的戍边和征战军队——兵募,都是来自招募。

征兵制随着府兵制败坏而不能推行以后,募兵制便成了唐中后期基本的集兵方式,禁军、神策军、藩镇兵以及团结兵,除少数属于强征的民丁而外,大部都是招募之兵。

唐后期募兵,通常由中央统一规定数量,确定标准,由各州县和藩镇负责实施。但是,与中央对抗的藩镇却是擅自招兵买马,募兵数额中央也无力过问。应募者入军后,以当兵为业,官给衣粮,家属随军,老弱可退役,伤亡受抚恤。

募兵制自战国出现,经两汉发展,至唐后期已形成为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从招募对象,选募标准,应募条件,士兵衣粮,伤亡抚恤,以及招募程序都有一定的规定。以后,募兵制累世皆行,两宋以募兵制贯彻始终,明清两朝兼行,到清末又转而成为主要的兵役制度。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曾经的繁华可惜不再

六、步兵仍居主体,骑兵规模扩大

由于武器装备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唐代军队的兵种仍然是传统的步兵、弩兵、骑兵和水军。步兵是主要兵种,数量最多。弩兵本属步兵的一部分,但唐代出现了专使弓弩的独立弩兵,如强弩营、神机弩营等。

骑兵在唐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唐军力的消长,往往通过骑兵的盛衰反映出来。

建国前,李渊能以3万兵马攻入关中,剪除北方群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建立了一支精良的骑兵部队。它远程奔袭,出敌不意,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胜利。

建国后,唐王朝一直注重加强骑兵建设,很快发展到占步兵的1/3左右,禁军、府兵、兵募、边防军,以及后期的神策军、藩镇军,都建有规模巨大的骑兵部队。

在装备上,改革了南北朝以来马铠重装状况,恢复骑兵轻捷的优点,从而使骑兵成了克敌制胜的劲旅。

正因为唐前期骑兵强大,所以能够彻底打败东突厥;也因为后期中央掌握的军队中骑兵遭到削弱,所以无力制约拥有强大骑兵的河朔三镇等割据势力的膨胀,最终为藩镇所亡。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朝时期的骑兵还是很强大的

七、兵器制作精良,马政地位重要

唐朝是冷兵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弓、弩、刀、枪、矛和甲胄等,形制规范,性能良好,轻便耐用,制作精良。兵器装备大多数由官府作坊统一制造。

中央设军器监主管,下设:弩坊署,掌矛矟、弓矢、排弩、刃镞等的制作;甲坊署,从事甲胄、筋角的生产。

地方各州府,亦设作坊制造甲兵。河中的弓,浙西的弩,安定的甲,远近闻名。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刀

凡生产的武器,皆刻上工匠姓名、制造年月,以备检查。储藏保管,由中央卫尉卿和地方州府所属武库负责,须有皇帝颁发的敕令才可以发放。

唐朝骑兵庞大,马政在军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央设太仆寺主管全国马牧之事。在陇右及其他地区设国家牧监(养马场),具体负责战马的牧养、管理、供给。

朝廷重视对养马业的管理,对马匹繁殖、死耗、烙印、奖惩等,都有具体规定。每年考绩一次,成绩优良者升官,达不到要求者受罚。秋季登记马籍,区分良马、驽马,定期上送,供官府和军队使用。遇有大战,还随时向民间征发马匹。

唐朝养马业,自太宗至高宗朝最盛,全国置牧监48所,最多时有马76万余匹,大部备军队平时和战时征用。由于马源丰富,为骑兵兴盛提供了条件,也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安史之乱后,马匹在战争中被大量消耗,西北牧场被吐蕃占领,朝廷虽采取过向北方少数民族买马、鼓励私人养畜等补救措施,但终究未能挽回马政事业的迅速衰落态势。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装备精良的唐骑

八、官府供给军需,人民负担沉重

唐朝军需供给制度,前期与中后期有别。

前期的府兵、兵募,在役和番上期间,主要实行衣粮和部分武器装具自备的制度,出征作战时才由官府全部供给。

中后期,即府兵制败坏以后,神策军、藩镇军、边防军,武器、衣粮皆由官府供给。全国军队100余万人,军资耗费大增。

全国军费筹措、开支统由尚书省户部度支郎中掌管,各沿边军、镇则置支度使承办。在长安、洛阳以及沿运河城镇,建立仓库,储存粮、绢,供驻军领用,战时则置粮科使、供军院等官吏,负责向前线运送兵器、粮饷。

军费主要来源于租税和屯田收入,全国租赋350余万贯,大约2/3耗费于军需。唐末战乱不已,军需巨大,租赋苛严,广大劳动者负担极为沉重。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朝自玄宗后期开始走下坡路

九、军法内容广,执法比较严

唐朝注重军事立法,大凡建军、治军都定有法规,内容也较为广泛。谁违犯军法,不管是士兵、队正、将军,一律治罪,对士兵尤为严格。

李渊起兵时就订约法十二条,凡军人逃亡,一概处死。唐律规定,府兵、兵募士兵必须服从命令,按期服役番上,作战迟到三天者处绞刑;将领作战失职,阵地陷落,临阵逃亡,向敌泄密等,都处以死刑,甚至流放妻、子。

同时,也制定了“赏格”,凡有战功,均按功行赏、授勋。

唐后期,政治腐败,国势衰落,中央军力大为削弱,藩镇军阀势力有法不依,甚至抗拒军令,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从而加速了唐王朝的覆亡。

结语:唐朝从以府兵制为中心的各项军事制度的制定,到这些制度的贯彻、实施,从中央对军权的控制,到各类军队的消长,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惟有那些向中央闹独立的藩镇,兵力越来越强大,以致最终颠覆中央政权,取代唐王朝的统治。

从鼎盛到危亡——看军制的衍变如何反映了大唐的兴衰

唐朝的军制是怎样的?有如其国运一般,旋起旋衰

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敬请留言,必定认真回复!小女子这厢有礼了!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如何快速记住中国朝代史?只要这8句话就够了

下一篇

不为人知的三国末期蜀中大屠杀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