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西周国家的东方(五)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西周国家的东方(五)
收藏 0 0

西周地方封国的发现(2)

西周国家的东方(五)

东部平原的南半部,与西周有关、规模最大的考古发掘位于今天平顶山市西郊滍阳镇以西的滍阳岭一带(图12)。1979-1984年间,这座墓地共出土了四件邓公簋,皆为邓公为其女应嫚出嫁所作之媵器。从“应嫚”这个名字可见,这座墓地可能属于她丈夫所在的应国。这一点到了1982年变得相当明晰,当时在同一地点发掘了一座西周中期墓葬,出土了多件由“应事”所铸的青铜器。1982-1992年间,考古学家在这里又发掘出了130多座墓葬,其中M1、M84和M95这3座墓葬的资料已正式公布。从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和陶器来看,M1的年代应当定在东周早期;M95年代上明显早于M1,当属西周中期末;此墓出土了5件由应伯所作,4件由侯所作,及其他为公所作的青铜器。M84的时间更早,可被定在西周中期早段,出土了5件作器者是应侯爯或是爯的青铜器(图13)。考古学家注意到,这座墓地靠近文献中所谓的“应城”,应城位于滍阳镇的边缘,汉代地理学家认为这个地区属于古代应国。

西周国家的东方(五)

图12 平顶山应国墓地

西周国家的东方(五)

图13 平顶山M84中出土的应侯盨

(采自《文物》1998年第9期,第11页,图一〇;第12页,图一一)

从考古发现来看,周初统治者对上述三个诸侯国分封位置的选定,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将卫封在商都安阳周围地区是为了控制当地的殷民,令其从此成为顺从周朝的子民,这一目的在周代文献中是明说的。将邢分封于太行-黄河狭带的北部,则等于在卫国的北面又添置了一道屏障,可以保护中原地区免受来自北方的侵扰,当地出土的臣谏簋铭文就明晰地反映出这一点。至于应国,地近颍水(连接洛阳平原)出口并正当南阳盆地的入口处,可扼守南下长江中游地区的通道。当我们将这些封国与其分封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考虑整个东部平原的地表形态时,这种战略上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了。这三个封国碰巧都是它们各自所在区域内进行过较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唯一地方封国,但它们绝不是当时东部平原上仅有的地方封国。虽然我们很难搞清西周初期究竟分封了多少个这样的地方封国,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即这些地方封国的数目是相当大的。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西周初期共分封了40个姬姓诸侯。另一项记载来自《荀子》,提到在周公摄政期间,有71个诸侯被分封,其中姬姓多达53人。今天我们没有根据来评估这两个或有夸张之嫌的数据的准确性。相较而言,第三项来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中的记载或许更切合实际,因为它给出的数目要小得多,并且一一提到了有关诸侯国的具体名称:

西周国家的东方(五)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