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收藏 0 0

所谓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其实是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集中了自己的一定的军事力量对于清朝开始的一项作战行动,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列强想要在清朝得到更多的利益,虽然表面上是英国和法国对清朝动武,但其实这两个国家的背后也是有着美国和俄国的影子的,只不过,他们并没有站到前台表演罢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而当时清朝在位的皇上正是咸丰帝,英法联军从广州进侵,一步一步的北上,大有直逼京师的意思,当时的清朝军队的整个的作战水平和装备水平对比英法联军要差上不少,再加上清朝的无能,基本上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虽然有人数和地形上的优势,但几乎一直是被动挨打的这么一个情况。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最后,在英法联军已经兵临城下之时,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在通州八里桥附近,集中了约三万多名步骑兵,与英法联军展开最后的决战,并最终大败,损失了三千余名士兵,而英法联军不过损失了几十名士兵而已,而经过这一战之后,清朝的蒙古骑兵就算是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自此清朝再也没有用过大规模的骑兵作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而这种作战方式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应该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因为对方是拥有着强大的热兵器的军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让自己的大队的骑兵进行冲锋,未免有些太过于的愚蠢了,当时咸丰皇帝对于八里桥作战的具体的指导思想是:

利用骑兵可以快速机动的特点对敌人进行袭扰作用,这样达到挫其锋芒的作战目的,然后拿着长矛和大刀的士兵再伺机与其短兵相接。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猛的一看,咸丰帝的这个作战思想似乎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的,但是这种战法却是不切合实际,也经不起推敲的,咸丰帝只知骑兵有灵活的优势,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战场的实际地形,基本上是平原作战,在平原之中,骑兵虽然跑得快,但在敌人的炮火面前,是没有什么优势的,而且清军的战马也没有见过大炮轰鸣的场面,英法联军的大炮一响,马受惊而往回跑的情况也不少。这样一来骑兵就无法发挥其作用了,而骑兵一旦失去了作用,手拿大刀的步兵在敌人的炮火前又能有什么取胜的可能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而咸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作战方案,除了其不考虑实际因素之外,与当时的整个的清朝对于列强的火力认知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清军都知道洋人有枪和炮,但是对于其威力的大小,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时任詹事府詹事的殷兆镛就曾经提出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棉被法”,即“遇夷匪,则棉被军当先,前层蹲,次层立,将全军遮住,酌留空隙为瞭视与放火器之地”,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之下,清军就可以稳定住自己的阵脚,在战场上可以任敌人多方冲突,清军屹立不动,等“俟敌稍懈,则棉被军疾驰前逼,彼火器刀矛都无所施”!看到没有,在这位大臣的印象之中,枪弹还是可以用棉被这种东西挡住的,其威力也是非常的有限,可见有多少的可笑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朝对列强的火器认知如何?这种战法令人耻笑

而也正是因为上层对于列强火力的严重的认知缺乏,也使得在一次次的战争之中,清军一败再败,最终连京师也被人家攻破了,实在是令人无语,不过,经过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对于自己落后的实际情况倒是有了一定的认知,这才有了后来的洋务运动。

上一篇

李淑贤拒绝与溥仪合葬,她是怎么想的?她讲出的理由很牵强

下一篇

婉容到底有什么罪?她的悲惨结局可以赎她的罪过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