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收藏 0 0

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下黄帝,其实《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写的,而是黄帝对他之前的三皇时期的医学经验汇总,这里的三皇指的是燧人氏 ,伏羲氏,神农氏。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跟论语一样,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对话,但讲解知识的是孔子,内经里很多是黄帝跟岐伯等专业从事医学的大臣的对话。这些大臣的医学经验,是上古传承下来,因此黄帝内经的知识不是黄帝的,而是黄帝整理总结的,黄帝之前的医学经验从本质上可以称之为三皇内经。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黄帝首先第一件功绩是战蚩尤,在战蚩尤的时候通过九天玄女丢给他的bug,教给他天干地支代码,学会了奇门遁甲应用,从而一举破获蚩尤的人工智能军队。我们在内经里也能看到干支之类的影子,因此黄帝作为干支代码第一受益人,打下天下后要进行治理天下,为了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自然对三皇时期关于医学的经验做了一个大汇总。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在当时医学方面的资源有很多,《汉书艺文志》里面记载的医经有七家,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只可惜现在唯一被流传下来的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先说一下黄帝内经的重要性,内经是经验总结,被好几拨人分批次的从新整理过,因此很多医家带着自己的临床经验去质疑过不同版本的内容。书只要是人写的可以质疑,必定会有一些错漏之处,比如内经里当时的必死之症现在不一定必死,再比如五运六气并不是完全百分百准确(精确到日时的算法是后世医家拓展的不是原有算法。)

每个编书者出发点不同,编进去的内容就不一致,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经历不同,对待医的态度不一样。有的认为治未病厉害,有的认为白骨生肉是一绝,还有的认为返老还童长生不死才是高明的。

但是总归来说,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作者,虽然可能是托名,但是允许托名且没有人敢大范围的质疑存在,而且其内容大多数合理合情。是中医的纲领,也是中医看待人体结构的最准确的一种态度。

《黄帝内经》王冰版最重要的阴阳大论,及五运六气的内容其实不是中医的极限。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周朝·天官·冢宰》里面认为: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

凡邦之有疾病者、疮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

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凡食齐春时,羹齐夏时,酱齐秋时,饮齐冬时。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凡会膳食之宜,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梁,雁宜麦,鱼宜蓏。凡君子之食恒放焉。

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气、五声、五色,决其死生。两之以九窃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于医师。

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窃。凡有疡者,受其药焉。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由此可以得出,《黄帝内经》是食医,疾医,疮医的基础理念的汇总,是真正的基础医学,而真正的医师是治愈率要求极高的大夫,低于百分之六十是下医,既然是基础医学,因此格外重要,养生理念指导的是食医,五运六气指导的是疾医,经络穴位之类是指导疮医。

医师必须这三种全部掌握,除此之外还要掌握更多的秘不外宣的技巧,因为要保证足够的治愈率,同时代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医生要求因手术失误而死,需要斩医生双手赔偿,可见古代医学的发达程度治愈率高的医生还是很多的,如果不敢治人,还有兽医可选。

《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写的

同样一本黄帝内经和一本西医内科基础,摆在你面前,看完内经多少能解决点儿病,看完西医内科基础,跟没学一样化验单都不一定能看明白。这就是中医的智慧。

所以说中医学子一定要看内经,看不懂别着急以后给大家细讲。

更多中医知识大家可以关注我或者私信!

上一篇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什么意思?

下一篇

曾被日军掠走最珍贵的5件文物,第一件是贡品,后两件为无价之宝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