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二战时期,被认为像黄金一样保值,各方都在争抢的药物是什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二战时期,被认为像黄金一样保值,各方都在争抢的药物是什么
收藏 0 0

我们在抗日谍战剧中,常常能看到西药“盘尼西林”的身影。比如刘小锋出演的《盘尼西林1944》,就是围绕日军的两箱盘尼西林展开的。游击队为了夺取这两箱药品,和日本特务斗智斗勇,以多人被捕牺牲的代价,最终成功将两箱盘尼西林夺回,送到了我军后方部队。那么,如此大动干戈,付出惨重代价换回的两箱西药“盘尼西林”,在当时究竟有多珍贵呢?

“盘尼西林”是抗生素药物青霉素的英译名。“青霉素”这个名字,是中国生物学家樊庆笙根据它的特征起的中文名。青霉素在现在看来,只是非常普通的药品,甚至已经被头孢类药物所代替。但是,在发明之初的二战时期,作为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特效药,它就是战场上伤员的唯一保命药。

二战时期,被认为像黄金一样保值,各方都在争抢的药物是什么

(二战救治伤员)

在抗生素发明之前,人类虽然没有节育措施,但人类数量的增长,依然是非常缓慢的。这是因为人类面对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几乎无计可施,因而死亡率极高。

再加上贪婪的统治者不断发动战争,在战场上造成大批士兵受伤。最终,大多数士兵死在细菌感染导致的败血症、破伤风等疾病上。

这种情况在1928年出现了转机,英国的细菌学专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开始向细菌发起了挑战。在一次幸运的试验过失中,具有杀菌作用的青霉素得以被发现。

不过,直到1941年,青霉素的提纯技术,才得以大幅提高,开始批量生产。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正式签订了青霉素的军供协议。这种按分子式命名为“盘尼西林”的特效药,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盟军伤员的死亡率大幅下降。此消彼长,胜利的天平迅速向盟军倾斜。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之所以迅速溃败,和没有盘尼西林有直接的关系。热带雨林中蚊虫肆虐,被蚊子叮咬后的疟疾,蚂蝗吸血后的创伤,美国只需一针盘尼西林就可恢复健康。而日军却只能等死。瓜岛战役中,日军死亡达到2万多人,美军仅1000多人阵亡,盘尼西林功不可没。

到1944年,盘尼西林的生产量已经足够治疗二战中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

曾经有一张二战的海报上写着:谢谢盘尼西林,受伤的士兵可以活着回家了。可见战场伤员对它的感激之情。

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曾说:青霉素是二战期间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战场上最重要的救命药和战略物资,它的价值比黄金都要高。而为这项伟大发明,做出特殊贡献的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三位科学家,在1945年,三人也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二战时期,被认为像黄金一样保值,各方都在争抢的药物是什么

(弗莱明)

在那个年代,由于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我们还是可以获得一些盘尼西林的。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再加上该药属于军事管制药品,市面上很难找到,只能在黑市上交易。

那时的盘尼西林,对于穷苦人家来说,几乎不敢奢求。即使是有钱人家,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每支盘尼西林也需要花费四块大洋;而到了战时物资紧缺时期,一根金条才能换一支盘尼西林。

所以,一些商家会利用地下交易,获得盘尼西林后,如同当今的炒房客一样,轮番爆炒后大发国难财。再加上战争中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速度惊人,在一些资本家眼中,只有黄金和盘尼西林才是真正保值的物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它的珍贵程度。

为了减少对美国盘尼西林的依赖,当时的国民政府成立了中央防疫处。而负责人,则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汤飞凡,他是中国第一位投身病毒细菌学研究的生物学家。

1944年末,汤飞凡和樊庆笙带领中央防疫处,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成功自主研制出青霉素。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仍然不能实现批量生产。

二战时期,被认为像黄金一样保值,各方都在争抢的药物是什么

(汤飞凡)

抗战胜利后,中央防疫处重新迁回北平,在被日军破坏的原址上,白手起家建起了近万平米的中央防疫实验总处。有了场地,汤飞凡把青霉素的国产化提上了日程。他利用美国医药援华基金会捐赠的一套青霉素实验生产设备,生产出和进口20万单位青霉素等效的产品。

有人曾经将原子弹、雷达、盘尼西林,说成是二战中对人类影响最深远,最伟大的三项发明。在它们中间,原子弹可以杀人,摧毁一切;雷达提供防空预警,可以保命;而盘尼西林,则可以挽救人类的生命。从这一点上来看,盘尼西林无疑更有意义。

上一篇

爱因斯坦去世前,为何要烧掉部分笔记本手稿,手稿中有何秘密

下一篇

此姓因人数太少,《百家姓》不收录,《新华字典》也懒得标注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