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因为一个字,这个老学究跟朱元璋杠上了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因为一个字,这个老学究跟朱元璋杠上了
收藏 0 0
因为一个字,这个老学究跟朱元璋杠上了

卢熊,字公武,祖籍南昌武宁(今属江西武宁),祖父那一辈迁居江苏昆山,生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幼年聪慧,少年时期师从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杨维祯,学习《春秋》等经学、文学、篆籀[zhòu石鼓文]书法,元朝末年任职吴县教谕。

明洪武初年,卢熊以善于书法被朝廷任命为中书舍人,不久改任工部掌管卷宗、钱谷的“照磨”官职。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出任兖州(今属山东济宁兖州区)知州,任内曾受命营造鲁王府、“浚通河道等大役”。

卢熊殚精竭力,调度指挥,山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乱,又要承担繁重的劳役,苦不堪言。

洪武十三年(1380年),卢熊因“籍录刑人家属事”受牵连而死,时年五十岁。留有著作《苏州府志》、《吴邦广记》、《蓬蜗录》等。

因为卢熊是“罪臣”,所以《明史》等正史对他的生平事迹没有详细记载。

关于卢熊的史料,多见于文人墨客的诗文、笔记当中。

卢熊的同乡、明英宗正统年间进士叶盛在《水东日记》一书中记载了“一字斩知州(府)”的段子。

卢熊“尝为兖州知州,既视篆,即具奏,以印文‘兖’误类‘衮’字……”卢熊出任兖州知州,朝廷封给他的官印上面的印文是篆书,其中的“兖[yǎn]”被刻写官印的人误写成“衮[gǔn]”字。

“兖”和“衮”写成楷书,比较好辨认,写成篆书,一般人还真就不好区别,偏偏遇上了精通篆书的行家里手卢熊。

老学究爱较真儿的老毛病又犯了,卢熊向皇帝上奏章,请求皇帝将官印的“衮”字更改成“兖”。

明太祖朱元璋看过奏折,脸上挂不住了,一阵儿白一阵儿红的,老朱原本文化不高,还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卢熊的奏章仿佛在扇他的嘴巴。

朱元璋怒斥道:“秀才无礼!便道我衮(滚)哩!”

——好个无礼的秀才,他这是让我滚犊子啊!

因为一个字,这个老学究跟朱元璋杠上了

朱元璋

“后卒坐累死。”怀恨在心的朱元璋后来找了个借口,诛杀了卢熊。

明代王鏊[ào]、焦竑、钱谦益等著名学者都为此事作证,特别是被唐寅誉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被王阳明誉为“完人”的王鏊,他的结论被后人认为是铁证如山,“一字斩知州”成了真实历史。

当然了,也有学者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刻写印文的人弄错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因为他参照的是皇帝下发的诏书。

而皇帝本人一般不会亲自写诏书,写诏书的官员只能根据皇帝口谕草拟。

也就是说,朱元璋只有说出“衮”字,草诏的官员才会写错。

朱元璋没文化不假,可是他走南闯北,阅历丰富,他不可能不知道山东根本就没有“衮”州。

曾参与撰写《明太祖实录》的高逊志认为:卢熊被杀,主要是受到了右丞相汪广洋案的牵连,罪名是“簿录刑人家属”,这是啥意思呢?

就是卢熊曾给汪广洋修书立传,写过歌功颂德的文字。

因为一个字,这个老学究跟朱元璋杠上了

胡惟庸

汪广洋受左丞相胡惟庸牵连,卢熊受汪广洋牵连,当时连坐而死的官员百姓成百上千,卢熊只是其中的一个小人物而已。

上一篇

面对敌军骂阵,他挺身而出,万军当中取其首级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