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光义一句话逼死了赵匡胤之子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光义一句话逼死了赵匡胤之子
收藏 0 0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光义一句话逼死了赵匡胤之子

赵德昭像

赵德昭,字日新,生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宋太祖赵匡胤次子,生母为贺皇后。

宋乾德二年(964年),赵德昭出任贵州防御史,后历任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京兆尹兼侍中、检校太尉等官职。

宋太祖赵匡胤可见史书记载的后妃只有三人,子嗣也很单薄,仅有四个儿子,长子赵德秀、三子赵德林均早亡,只有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活到了成年。

赵匡胤建宋称帝,赵德芳为庶子,且当时还年幼,因此,赵匡胤对唯一的嫡子赵德昭寄予了厚望。

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和儿子赵匡胤、宰相赵普做出兄终弟及的约定,史称金匮之盟。

杜太后叮嘱赵匡胤:“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即赵匡胤百年后应传位三弟赵光义。后又约定“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按照这一约定,赵德昭还是有希望得到皇位的。

赵匡胤虽然不敢违背母亲的意见,但他心里十分清楚,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后,是不可能传位给另一个弟弟赵廷美的,更别提传给赵德昭了。

建国初期,赵匡胤意识到国赖长君,“兄终弟及”利大于弊,当时他内心也倾向于传位弟弟而不是儿子。

按照五代以来的惯例,赵匡胤任命三弟赵光义为开封尹,掌控京城军政大权,有意培养弟弟为储君。

到了开宝年间,朝局日趋稳定,赵德昭逐渐长大,“兄终弟及”对于皇室来说,已然是弊大于利。

当时,赵德昭的岳父陈思让为河中尹、彰德军节度使,掌控着河南大部分地区的军政大权。

赵匡胤在此时突然提出迁都洛阳,有意扩充儿子赵德昭的势力,培养儿子为储君的意味十分明显。

赵匡胤迁都的理由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考虑,私下里却是为儿子赵德昭上位铺路搭桥。

赵匡胤若迁都成功,陈思让一定会帮助女婿赵德昭扩充实力,赵德昭定会如鱼得水。

反过来,晋王赵光义将会失去在开封的既得利益,其苦心经营的党羽势力会锐减。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光义一句话逼死了赵匡胤之子

赵光义像

赵光义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联络亲信,极力反对迁都。

赵匡胤仿佛看到了自己死后赵宋手足相残的惨剧,他开始犹豫不决,最终在赵光义的坚持下,朝廷决定暂缓迁都洛阳。

赵匡胤驾崩后,新上台的宋太宗赵光义对侄子赵德昭还算客气,任命他为京兆尹,受封武功郡王。

表面上看,这符合金匮之盟的约定,京兆尹历来都是皇储向皇位过渡时期的职位。

事实上,赵光义对这个侄子并不放心。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德昭跟随叔叔赵光义亲征幽州。

某日夜间,军中大乱,宋军将士找不到赵光义,情急之下,有人提出拥立赵德昭为皇帝。

内乱有惊无险,事后,赵光义极为不满,返回京师不久,以北伐无功为由,拒绝给出征的将士们论功行赏。

赵德昭在朝堂上和叔叔赵光义议论此事,建议奖赏将士。

赵光义十分恼火,怒斥侄子说:“等你当了皇帝,再给他们论功行赏也不迟!”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光义一句话逼死了赵匡胤之子

赵德昭羞愤不已,意识到自己已然和皇位彻底无缘,退朝不久,愤然自刎而死,时年仅二十八岁。

宋太宗赵光义闻知消息,懊悔不已,抚尸痛哭说:“傻孩子何必要这样呢!”随即下诏,追封赵德昭为魏王。

赵德昭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他的九世孙赵昀接替宋宁宗,成为南宋第五任皇帝,即宋理宗,南宋最后三任幼主,均为赵德昭的十一世孙。

上一篇

古人也有洁癖,因为一声咳嗽,有人一夜没睡

下一篇

此人给崇祯出了个主意,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