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我白起,一生灭敌上百万人,到头来要自刎谢罪!”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我白起,一生灭敌上百万人,到头来要自刎谢罪!”
收藏 0 0

“我白起,一生灭敌上百万人,到头来要自刎谢罪!”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生年不详,先祖为楚国的芈姓,楚国国君楚平王之孙,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的后裔。

故此,《战国策》称其为公孙起。

白公胜发动夺位之战,战败后自杀,子孙出逃,其中有一支逃到了秦国郿县(今属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这一支以白为姓氏,有个后人就是白起。

白起善于用兵,是战国时代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秦昭襄王在位时期,白起就开始征战六国,为后来的秦帝国平定六国,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史记》记载了白起的辉煌战绩,累累战果实则是一组血淋淋的数字:

“(秦昭襄王)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拔九城,斩首五万……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白起在三十多年里,攻占城池七十余座,斩杀敌军将士上百万人,受封武安君。

长平之战中,秦国举全国之力,以名将白起等击败了赵括率领的赵军。

当时,赵军为秦军围困,粮草已尽,士兵断粮四十六日,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景,军心大为涣散。

赵括亲率精兵突围,被秦军射杀,四十万赵军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投降。

白起与部下计议说:“先前,秦国已经攻陷上党,上党的民众不愿归附秦国,而选择投靠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杀掉他们,恐怕日后会引发变乱。”

“我白起,一生灭敌上百万人,到头来要自刎谢罪!”

​没有部将高调阻止白起,白起于是“挟诈而尽阬杀之”,使诈将赵国四十万将士全部活埋了。

释放了年龄较小的二百四十人回国报信,前后斩首俘虏四十五万人。

赵国人大为震惊,自此,曾经不可一世的赵国元气大伤。

赵国平原君给妻弟——魏国信陵君写信,委托他向魏王请求出兵救赵。

魏王于是派大将晋鄙率十万人马前往赵国,由于受到秦昭襄王的威胁,魏军只好暂时驻扎在邺城。

信陵君救赵心切,于是听从侯嬴的计策,窃取虎符,斩杀晋鄙,率兵赶赴邯郸,击败秦军,使得赵国得以苟延残喘,没有过早被灭掉。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打算趁机灭掉赵国,赵国、韩国惊恐万分,于是花重金贿赂秦国国相范雎,割土求和,使得白起丧失了灭赵的机会,此后秦国将相失和。

不久,秦国派大夫王陵出兵攻打邯郸。

当时白起生病,王陵久攻不下,秦国再派重兵,王陵依旧不能取胜,并损兵折将八千余人。

白起认为时机不成熟,劝谏秦王暂时停止攻打邯郸。

秦昭襄王不听,改派王龁[hé]接替王陵继续围攻邯郸。

秦军依然久攻不下。

楚国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率联军数十万人进攻秦军,秦军大败,死伤无数。

白起闻知消息,抱怨秦王没有听信自己的计策。

秦王听到之后大怒,命令白起披挂上阵,白起声称病重,无法领兵。

秦军屡战屡败。

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秦昭襄王心急如焚,强令白起立即出征,不得延误。

白起无奈,只好抱病启程。

“我白起,一生灭敌上百万人,到头来要自刎谢罪!”

​秦王和范雎商议,认为白起迟迟不肯奉命,必有异心,于是派使者赐剑,令白起自刎谢罪。

白起接过赐剑,叹息说:“我有何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

过了好一会儿,白起接着说:“我确实该死啊,长平之战,我以欺骗手段,坑杀赵国俘虏数十万人,这个罪过足够一死了!”

随即横剑自刎。

上一篇

此人,虽位列江表十二虎臣,却是东吴的“败笔”

下一篇

敢当面骂慈溪“老寡妇”的奇女子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