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韩非“生男生女”的言论,两千多年后仍发人深省,韩国人却厌恶他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韩非“生男生女”的言论,两千多年后仍发人深省,韩国人却厌恶他
收藏 0 0

强秦如虎豹环伺在旁,韩国也甘如羔羊任其宰割,完全不知奋发振作。

当权者懦弱无能,毫无作为,身为王室成员的韩非,对于韩国岌岌可危的处境忧心忡忡。可怜的韩非,被韩国人厌恶。

韩国国君却只想依靠外力解除灾难。韩非认为这样的做法,只会让韩国的国力更加衰弱。国君不思自强,当政大臣对外无所作为,对内又结党营私消耗国力。韩非心中满腔愤怒,他痛恨这些人的肆意妄为。

这些当权者能得到国君的信任而独揽大权,破坏法令又消耗国家资源以图一己之私,不仅朋比结党而且扩张势力,控制群臣百官的任用和升迁。长此以往,贪污腐化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哪怕是丑恶的罪行也可以被隐瞒下来。

韩非“生男生女”的言论,两千多年后仍发人深省,韩国人却厌恶他

韩非画像

这些人蒙蔽君主,花言巧语扭曲事实,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遗憾的是,国君没有本事治理国家,也没有能力管理属下。士大夫们为了当官不惜厚颜无耻地攀附权贵,我们都知道,原本“赏罚”是用来鼓舞人心的,但是奋力作战、立下汗马功劳的人都十分贫贱,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却步步高升。

君主受到蒙蔽,下面的人不顾法制,随意乱行。在韩非看来,臣子之所以能拥有大权做坏事,是因为人主不明,是上位者不知回收权力的后果。

韩非“生男生女”的言论,两千多年后仍发人深省,韩国人却厌恶他

韩非剧照

所以韩非“数以书谏韩王”,他指出“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事实上,明君应该不露喜好之色,以免给予臣子逢迎巴结的机会;也不必表达意见,以免臣子标新立异。由此可见,君主只要依法办事,群臣百官便能各司其职。

明君一定要做到“无偷赏,无赦罚”。因为随便的奖赏鼓舞不了功臣,而轻易的赦罪却会使奸臣一犯再犯。所以只要立功,哪怕是卑贱的人,也一定要有赏;如果有过失,就算是亲近的人,也一定要罚。

韩非“生男生女”的言论,两千多年后仍发人深省,韩国人却厌恶他

但是,在那个“众人皆醉”的时代,韩王怎么能听得进韩非的话呢!那么,韩非与韩王的关系究竟怎么样呢?

如果韩非与韩王关系良好,他就不会感慨“劝说人主之难”了;如果韩非得势,又怎么会喟叹:“大臣两重,父兄众强,内党外援以争事势者,可亡也”?一定是当时的大臣狼狈为奸,所以韩非才会说出那些兆头不好的话。

韩王听不进去韩非的话,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韩王无能为力,亦或是很早就与权臣们同流合污了。韩王面对韩非的上书充耳不闻,然而其所劝谏的内容,不仅是人主不爱听的,同时也是得罪当权势力者的话语。

韩非被韩国人厌恶,更有甚者将韩非视为“眼中钉”。所以在王安五年,秦国攻打韩国时,韩非曾被派到秦国去。在笔者看来,原因一则是秦王喜欢他,二则是韩国国内人的讨厌他,恨不得他消失。

韩非两千多年前说的话,至今仍旧引人深思从有君王以来,“君王是政治的主宰”就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但是自周天子式微之后,权力下放到各诸侯国,国君如果又无能,就会出现“政令在家”的局面,以致“主上愈卑,私门益尊”,最后演变成“主失势而臣得国”。

韩非身处于纷乱的战国时代,深深地感到国家富强是唯一能立足于当世的条件。《韩非子》中所谈的富国强兵之道,以及韩非的满腔热血,一直希望能见用于韩王。遗憾的是,韩王只是一个庸碌的君主,对韩非的理论没有任何感觉。反倒是秦王兴致勃勃,并且十分赞赏韩非,因为其书中理论正与其雄心壮志不谋而合。

韩非“生男生女”的言论,两千多年后仍发人深省,韩国人却厌恶他

韩非师承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人性自为的观点,他以真实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情为例,说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由“利”决定。如“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计之长利也”。

看看韩非两千多年前说的话,关于“生男生女”,至今仍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试想,平民尚且如此,更何况权力甚大的君王。

凡是有资格争夺的人,都会觊觎君位,以致君主与他左右的人关系紧张,甚至亲如兄弟也会兵戈相见,《韩非子·难四》云:“桓公五伯之上,争国而杀其兄,其利大也”;虽然爱如夫妻、父子也会望“君”早“死”,《韩非子·备内》云:“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这一切都是因为君位本身潜藏着致命的吸引力。事实上,韩非所述当然不是一般的情况,而是适用于宫闱之中。他想要奉劝君主小心防范人的私心,要依法治众,才能使“奸邪无所容其私”,使君主有效杜绝这方面的隐患。

上一篇

周天子为什么那么大方地把国土分封给各诸侯?你以为他想啊!

下一篇

此国没进春秋五霸,却差点让秦亡国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