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收藏 0 0

北大是我国最高学府之一,汇集了很多精英人才,其中不乏天才人物,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两位,他俩一个9岁就看大学教材,一个14岁就上北大,而且都与盘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下。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先来说下14岁就上北大的这位大神,他名叫王晓琮,非常低调的他,因《吃饭舔盘子的“锅炉工”,竟是14岁就上北大的“扫地僧”》一文而爆红网络。

王晓琮14岁就考上了北大少年班,18岁又成了浙大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哈理工的一名数学老师。王晓琮学识渊博,学生对他的评价都是一面倒的,“神一样的人物”、“这个真的是大神”、“佩服的五体投地”。而除了日常授课外,他还是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评委,也是黑龙江全省唯一一个,曾多次带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而经过他指导的学生,几乎都能拿到“国际一等奖”。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可就是这么牛的一位大神,却非常低调,如果不认识他的人,在哈理工校园里碰到他,肯定会把不修边幅的他当成是烧锅炉的。而且,这位大神还有一个独特的“癖好”,那就是舔盘子,曾多次被学生目睹并拍下照片。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的收入按理说应该不低啊。原来,王晓琮同时资助了好几位贫困生,工资的一大部分,都帮助别人了,而且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不愿意浪费一点粮食,所以吃饭的时候就习惯舔盘子。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王晓琮说完了,我们再来看下另一个天才,他与盘子之间的故事,和王晓琮的恰恰是两个风格,甚至可以说是对立面。这个天才,就是张益唐。

张益唐从小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数学天赋,9岁就开始自己研究大学数学教材,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还是成功考上了北大数学系。

在北大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里,他可以更加心无旁骛的研究自己喜欢的数学,因此迅速崭露头角。就这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结识了著名的华裔数学家莫宗坚。

莫宗坚看到张益唐的数学才能后,力邀他前往美国深造,而为了寻求更大突破,张益唐也欣然允诺,跟随莫宗坚到了普渡大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可后来因为某些事情,两人闹掰了,导师莫宗坚不愿意给他写推荐信。在美国,没有推荐信的话博士很难找到工作,而且莫宗坚在数学界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最后没办法,张益唐只能到餐馆洗盘子勉强度日。

在他刷盘子期间,时任北大数学系主任的著名数学家丁石孙,听说他遭遇后,邀请他回国到北大搞数学研究,可他却拒绝了。

后来在北大校友的帮助下,他在美国一所大学找到了一份讲师的工作,往后十年,他也一直籍籍无名,除了讲课就是搞数学研究。直到2013年4月份,他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各种奖项、赞誉疯狂涌来,邀请他讲学的大学、研究机构更是络绎不绝。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功成名就后,有人翻出了当年那桩旧事,问他为何宁愿在美国继续刷盘子,也不愿意到中国著名学府当教授。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对此,张益唐的回答是:“要是在中国,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人各有志,咱不能强求,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可他这么说,就有些不地道了,实事求是的说,我国著名数学家也不少,怎么人家就能在中国取得成就?比如前面提到过的王晓琮,再比如华罗庚、齐民友、谷超豪等,而且这些大神在取得各种成果的同时,还利用自己丰富的数学知识,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帮助我国科学事业突飞猛进,获得了无数人的尊敬。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这些数学家,他们没能力出国吗?显然不是的,只是他们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选择了后者而已。身为数学家的他们,深知数学的重要性:数学有基础学科之称,是任何学科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比如钱学森、杨振宁等大批物理学家,都拥有非常坚实的数学基础。同时,他们也深知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中国数学人才还是有些匮乏的,所以他们就留在祖国,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学识,推动祖国科研事业发展,一方面促进祖国数学人才的培养,扩大数学人才储备。

比如前面提到的谷超豪教授,他认为数学与民族兴衰息息相关,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快节奏和高效率,新一代必须具备“数学头脑”。为此,他一生都致力于数学教育,希望可以从小抓起。

可很多孩子都对数学感到非常头疼,知道数学非常重要的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是干着急,有没有什么办法改善这种情况呢?

谷超豪教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答案。在一次讲学中,他表示: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刘薰宇的《数学的园地》。它介绍的微积分和集合论的初步思想,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谷超豪教授想表达的就是,自己曾经对数学也有些头疼,后来看了《数学的园地》一书,才踏入并喜欢上了自己现在所研究的领域,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为什么《数学的园地》这本书有这么大魔力呢?这不得不提它的作者刘薰宇。刘薰宇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一生从事数学教育,深感很多数学教材枯燥无趣的他,另辟蹊径,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

北大培养俩天才:一个喜欢食堂舔盘子,一个宁愿美国刷碗也不回国

这种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很多大佬都对他推崇备至,比如杨振宁、丰子恺,特别是丰子恺,简直是对刘薰宇的作品着了魔,按他自己所说,非常后悔那么晚才认识刘薰宇,而认识刘薰宇后,只要他出了文章,就会读,哪怕是熬夜,也会读下去,“诱我读的,就是它们富有趣味的题材,我常不知不觉地被诱进数学的世界里去”。

能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写的这么有吸引力,实在是让人佩服,这也正是刘薰宇作品的一大特色。比如在数学中什么是“八仙过海”和“韩信点兵”、王老头子一生到底卖了多少汤圆、假如我们有十二根手指头又该如何计数等等,都是他在书中提出的趣味问题、讲出的趣味故事,而通过这些问题和故事,就能让孩子攀登数学殿堂的路更加轻松。

现在,为了传承大师教学理念,不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埋没,一些数学家聚集在一起,稍稍作出了一些“现代化”调整,形成了《给孩子的数学三书》这样一套丛书,包括《数学的园地》、《数学趣味》、《马先生谈算学》,这三本书可以教会孩子领悟数学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孩子在脑海里形成学习数学的体系、锻炼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非常适合五六年级的孩子和中学生来读。当然,如果家长想闲暇时间读来放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

在西藏的二十五万德国部队去哪了

下一篇

清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为什么满文却消失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