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檀道济运用三十六计的上策,率军全身而退,为何屡遭人讥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檀道济运用三十六计的上策,率军全身而退,为何屡遭人讥讽?
收藏 0 0

檀道济运用三十六计的上策,率军全身而退,为何屡遭人讥讽?

三十六计,计计都神鬼莫测,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对其顶礼膜拜。其中有一计走为上(计),走本为撤退的意思,常遭人讥讽。但始终被列为上上之计,这又是为何呢?

战场只有冲锋陷阵,斩杀敌酋的将军能建功立业,光耀祖宗,封妻荫子。只有冲锋的将军,没有撤退的功勋,殊不知战场上撤退比冲锋的难度更大。

檀道济运用三十六计的上策,率军全身而退,为何屡遭人讥讽?

好男不与女斗,三十六计走为上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跟北朝的魏激战在山东一带。宋朝皇帝刘裕派檀道济为主帅,跟魏军打了三十几仗,仗仗惊险,宋军屡屡险中求胜,军威大振。

宋军摩拳擦掌,欲一鼓作气,荡平魏军。谁想到,部队进驻历城(今山东济南市),因天气原因,粮道阻断,宋军部队想速战速决,魏军又坚守不出,双方形成了对峙的胶着状态。

时间一拖,宋军孤军深入,粮食供应变成了大问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古训,没了粮食,宋军部队军心惶惶,人心浮动,檀道济无可奈何,准备撤退,来年再战。

战争中进攻远比撤退容易,进攻朝前跑,鼓声一响,看着敌人就砍就杀。撤退,那是把后背的破绽露给敌人,冷不丁背后一刀一箭就要了你的小命。

檀道济运用三十六计的上策,率军全身而退,为何屡遭人讥讽?

宋军在魏军的眼皮底下,全身而退。

撤退意味着失败,如果处置不当,士兵不明就里。如果再有人别有用心地制造一点谣言,部队可能就一哄而散,互相践踏。溃散的局面,你只能叹兵败如山倒,谁也无法控制。

更令人意外的是,宋军有几个士兵叛逃投奔了魏军。这些士兵绝对会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魏军,这样无疑给撤退蒙上了阴影,增加了无穷的难度,要想安全撤退更成了难题。

檀道济是个精明的统帅,他明白目前能挽救危局的就只有瞒住缺粮的事实。檀道济盘算着,他估计魏军不会轻信宋军士兵的话,必派探子来探虚实。

檀道济立马调集心腹人马,趁夜间弄了很多沙子,全用麻袋装。每装一袋便发给士兵一根筹码,然后高声唱筹:“李小二一筐,赵小山一箩……”魏军探子在暗处慢慢的观察,数着数儿。

檀道济运用三十六计的上策,率军全身而退,为何屡遭人讥讽?

三十六计神鬼莫测

天亮之后,军营的粮仓全堆满了白花花的米。谁知道啊,这是宋军把军队仅有的粮食,堆放在了沙的上面,瞒天过海。探子以为全是粮食。

魏军探子飞马回报,卫军统帅叔孙建信以为真,认为降卒是假投降,是来诱使魏军上当的,通通杀掉了。

光天化日之下,檀道济在披甲武士的簇拥下,身着白袍白甲乘着战车,若无其事的缓缓南行。魏军统帅叔孙建以为是檀道济在视察军营。

直到宋军慢慢撤退,叔孙建的部下建议他追击,叔孙建又认为是檀道济的诱敌之计,生怕有埋伏。眼见宋军有组织,有纪律地远去,叔孙建始终没有敢下令追击。

宋军在魏军的眼皮底下,全身而退。等叔孙建明白过来,悔之晚矣。后来人们便多了一个成语,叫“唱筹量沙”。檀道济一招唱筹量沙便瞒住了魏军,使宋军安然撤退,真是高招。

檀道济运用三十六计的上策,率军全身而退,为何屡遭人讥讽?

​这一次成功的撤退,体现了檀道济高超的指挥才能,但南齐的王敬则不买账,常讥笑檀道济:“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个走字儿是撤退的意思,檀道济无言以对。

后来有一本书叫《冷斋夜话》。谈到檀公的事时,又成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满含讥讽。后世便广为流传了下来。但此时的意思,却与故事原来的意思大相径庭。现在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意思是只有走(逃)一条路了。

南齐的王敬则也好,《冷斋夜话》也好,他们对檀道济的冷嘲热讽都是书生之见。将军决战岂止在冲锋的路上。岂知能够正确的审时度势,保存实力,全身而退,才是上上之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被朱元璋记了近百年的仇,贬其家族永世为奴,因郑和被朱棣重用

下一篇

三国志11:司马懿和陆逊哪个好用?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