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收藏 0 0

大家好,我是闻道,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汉朝时期的五铢钱

  

 五铢钱相当精美,铜色浑厚匀称,文字端庄俊秀,并且采用了战国时刀币、环钱边缘突起的轮廓,以保护币上的文字不致磨损,同时增加牢度。这一边缘突起轮廓的铸造法从此就固定了下来。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五铢钱大小得体,轻重适中。在这以前,大的如某些刀币,长十九厘米,重五十多克;小的如荚钱,直径不到一厘米,象豌豆那么一粒,携带与计数都很不方便。五铢这一标准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实践得来的,因而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汉武帝将铸造钱币的大权收归中央所有,并在上林苑设立负责铸钱的机构,称作”上林三官”。铸造钱币有了专门机构负责,钱币的质量就有了保证。这时铸钱已经采用了铜质母范的方法,即先用泥土制成非常精美的凹模祖范,然后铸出凸模铜母范,用它可以造出无数的凹模泥范,因此铸出的铜钱大小和式样完全一致。至于钱的边缘,原来是用手工来锉平的,到了这时,已经改为叠串在一起用车刀车平,在技术上有了进步。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从史书的记载看,汉代在发行了五铢钱以后,钱币使用得更加广泛,流通的渠道也更多了。钱可以买到官职,也可以赎罪。汉以前,作为政府一大开支的官吏薪俸,都是以谷和粟等实物来支付的;到了西汉,名义上虽然叫若干石,但在实际发付时,有的发一半谷粟、一半铜钱,有的则完全发钱。东汉时的官俸,连名义上都改为一半钱、一半谷粟了。钱币的用处这么大,人们对于它的追求也就更加强烈。汉代钱范上,常有”日入千金”、”日入千万”、”大利千万”等字样。”金钱万能”好象已成为一般人的座右铭。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从公元前116年(汉武帝元鼎元年)起,五铢钱已作为唯一的钱币,独步于汉帝国的疆域。直到一百二十多年后,王莽称”假皇帝”,代行皇帝职权,才发行了三种新钱:大泉、栔[qì气]刀和金错刀。

在中国货币史上,王莽的币制最为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然而它也促进了铸钱工艺水平的大大提高。金错刀的错金技术炉火纯青,”一刀”两字发射出水银的光彩,后代人都把它作为珍贵的工艺品来收藏。东汉张衡在《四愁诗》中写道:”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美人所赠,看来不会是一把真的刀;成语”铸成大错”的”错”,本义也指错刀,借用为错误。货布长二寸半,宽一寸,四枚连在一起,恰好等于汉制一尺。货布制造规格很严,即使检查上千枚,其大小轻重也少有差别,以致可以由钱币来确定汉代的度制和衡制。有人把王莽称作造币能手,这是不恰当的,真正的铸币能手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默默无闻的普通工匠。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公元25年,借绿林、赤眉起义发家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他沿用王莽时的货泉,而且还铸造了新的货泉。直到他做皇帝的第十六年,才重铸五铢钱。

  在三国时期的货币中,有一种叫”太平百钱”。黄巾起义的首领张角曾以”太平道”为号召,由此看来,太平百钱可能是起义军铸造的。如果真是这样,它便是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铸的货币了。

东晋时,钱币很混乱,大的大,小的小:大钱叫”比轮”,意思是比得上车轮;小钱有”小五朱”,是沈充铸造的,又叫沈郎钱。唐朝诗人李贺写过”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的诗句,可以反映这种钱币的薄小。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年号钱出现于与两晋差不多同时的”十六国”,即成汉的李寿造的汉兴钱。汉兴是李寿的年号。帝王用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的,但铸作钱文也采用年号,则要数汉兴钱最早。在汉兴钱以后的百余年,又有南朝的宋孝武帝刘骏铸造的年号钱,名”孝建四铢”。梁也铸造过五铢钱,有许多是不值钱的铁五铢,交易的时候用车来装运,不是一枚枚地计数,而是说几贯几贯(贯是成串的意思,一贯即一千钱)。饥荒的时候甚至一斗米卖八十万钱,一只狗卖二十万钱,可见当时的钱币已贬值到何种程度。

汉朝时期五铢钱的流通及其特征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也整顿过钱币,铸造了统一的新五铢钱”开皇五铢”。但由于隋朝的历史很短,继起的唐朝又重新铸造新币,这种”开皇五铢”就成了最后的一种五铢钱。

上一篇

解忧公主刘解忧和霍光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下一篇

汉朝上官皇后一生有多悲催?15岁当上太皇太后时已是孤身一人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