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梁启超谈李鸿章:有才干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梁启超谈李鸿章:有才干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
收藏 0 0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有人推荐过了,但可能很多人没时间读这本书,我用自己的话再讲一遍,就算助人为乐了。
李鸿章24岁中进士,入翰林院,结识并师从曾国藩,几年后,太平天国起义,八旗绿营军不堪一用。曾国藩奉旨设立团练,不久,清朝又与列强发生摩擦,期间,李鸿章一直跟在曾国藩身边担任幕僚,虽有些功劳,也得到一些没有实权的官职,但他仍不过是个“有名小卒”,此时,他36岁。

梁启超谈李鸿章:有才干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

太平天国中期,李鸿章组织淮军进入江苏,收复不少城市,同时也为曾国荃进攻南京剪清了外围,太平天国被灭后,李鸿章以军功晋升,不久,北方捻军作乱,李鸿章再次率军围剿,立下功劳。

这两件军功是有相当分量的,尤其是后者,原因有二,一是捻军近乎土匪流寇,打家劫舍又规模庞大,危害多个省份,消灭他们称得上的为民除害,其二,消灭捻军是李鸿章的的淮军独立承担。

对于李鸿章的这些军功,梁启超的看法是,以同胞的血染自己的顶戴并不值得夸赞,但梁非腐儒,这评价相当中性,想来也还是略微肯定这些战功所带来的“苟且”和平。

李鸿章以军功上位,在军队时期他就见识过外国人的武力,这才是他开启洋务运动的动机,洋务运动可以说是他的另一个功绩,核心在于商业和军事,教育方面的改革只是为以上两者服务,是从属关系。

洋务运动历史课本讲的够多了,在此不再赘述,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学到了外国的皮毛,李鸿章看到了外国的技术,便认为模仿这些技术就能强国,但却从来不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这些技术,所以洋务运动这种小修小补是无济于事的,但放眼当时的中国,保守派的数量大大超过了我们的想像,他们的眼光之狭隘,势力之庞大,即使只是洋务运动,也让李鸿章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就当时而言,李鸿章的眼光手段已经是极大多数的高层官员所不及的。

梁启超谈李鸿章:有才干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

李鸿章被骂最多的是甲午战争及其后的《马关条约》,李鸿章的新式陆海军基本归零,全国一片沸腾,梁启超认为李鸿章在这场战争中有十二处失误,但他同样指出,淮军当时仍旧是中国战斗力最高,军纪最好的军队,从战争过程中就能看出,部分将领还是颇有血性的。西方报纸也是这么评价的:“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至于马关条约,局势在此,换另一个人来,难道会更好吗?马关条约的罪过不是签不签的罪过,是战败的罪过,但如果没有李鸿章和他淮军,那么还有人能去和日本人打吗?放眼当时的中国,除了李鸿章,还有谁能打这一仗呢,所以李对战争失败负有罪责,但这绝非使我们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庸人可以去指责的。

至于李鸿章的外交部分,在此也不多说了,所谓弱国无外交,情势如此,又没有处于他的环境,个人认为还是略过的好。

梁启超谈李鸿章:有才干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

最后贴出结论:
总而言之,李鸿章是有才干却没有学识的人,有阅历却没有血性的人。他并非没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但他后来仅仅是缝缝补补,偷安等死。他在没死之前对待责任从来都不推卸,却从来没有为后人考虑过立百年大计的志向,就像谚语说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中国从上到下所有人的心理都是这个样子,李鸿章只不过是他们的代表。不过,今天政府里二品以上的高官、五十岁以上的大员没有一个人能赶上李鸿章,这是我敢于断言的。李鸿章的失败现在已经屡见不鲜了。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今天想要再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了。

原文如下
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也,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然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谚所谓“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中国朝野上下之人心,莫不皆然,而李亦其代表人也。虽然,今日举朝二品以上之大员,五十岁以上之达官,无一人能及彼者,此则吾所敢断言也。嗟乎!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

上一篇

这个军阀,人称“倒戈将军、民国吕布”,七次背叛却让人无可奈何

下一篇

狂人王朔:我为女儿写了一本书,她结婚的时候,我却没有勇气出席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