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收藏 0 0

谈到崇祯这个皇帝,人们经常会发出叹息之声。他是一个爱护子民的好皇帝,临死前留下遗书,让清军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尸体,但是不要伤害百姓;但同时对于大臣们来讲,他却不是一个好伺候的君主。因为崇祯的多疑,君臣之间的关系紧张到了极点。

在明朝末年,有一个人掌握着可以左右局势的力量,他就是当时麾下有80万大军的左良玉。他对崇祯的态度,可以说是当时臣子的典型代表。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左良玉出身贫寒,是一个草莽将军

左良玉是个孤儿,从小由自己的叔父抚养长大。在12岁的时候因为家中贫寒、无力供养而外出当兵,虽然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却因为没有靠山而经常受挫。

但是他的运气还不错,在1630年,左良玉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那就是平督治侍郎的侯恂。经过仔细观察,侯恂发现左良玉虽然不善言辞,却具备作为将领的素质,于是推荐他率领人马与当时的后金,也就是清兵作战。

这次的机会让左良玉开始了自己的青云之路,不久他就成为了明朝屈指可数的几个将领之一,手下人马无数。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打仗的时候却有两个“邪门”之处,那就是“逢忠必胜”、“遇成必败”,“忠”是指张献忠,左良玉似乎天生就是他的克星,每次相遇,都能够将他打得落花流水;而“成”则是指的李自成,面对他的时候,左良玉似乎失去了一切神奇,成了落荒而逃的那一方。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君主命在旦夕,左良玉却选择了冷眼旁观

从前文我们可以知道,左良玉家境不好,所以也没有受过多少忠君爱国的教育,他的伯乐是侯恂,并不是崇祯。这就注定了他对于崇祯并没有太深的感情。

1644年,李自成长驱直入,将北京团团包围,困住了崇祯,在这种危机关头,崇祯立马想到了手握重兵的左良玉,多次下令让他前来相助,并且封他为宁南伯,封他的儿子为将军,甚至允诺一旦重围得解,就让他们家族世世代代都驻守在武昌,这就相当于把武昌给了左良玉为封地,待遇不可以说不优厚。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左良玉还是没有直接领兵前去北京,不过上奏了一份出兵计划。可惜,兵贵神速,还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就传来了京城被攻破的消息。

虽然一开始对崇祯被围的消息无动于衷,等到尘埃落定之后,左良玉却开始了他的表演,多次泪流满面来表达对先帝的思念,从而赢得了一个忠臣的好名声。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左良玉之所以有此举措,完全是出于一份私心

左良玉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完全是出于私心。前文说过,李自成是左良玉的克星。面对李自成,左良玉是未战先怯,他害怕一旦面对对方,大败之下,连自己手里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家底都保不住,到时候等着他的,肯定不是什么好结局。

况且,虽然朝廷给予的条件优厚,但是崇祯的刻薄寡恩是出了名的,即使能够战胜李自成,那必定也是一场惨胜,还是会极大地削弱手中的力量。如果此时朝廷翻脸,不承认之前的承诺,自己也是无可奈何。

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左良玉最终选择了冷眼旁观。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左良玉真的就没有一点忠君之心吗?也不尽然

1645年,有一件事震动了南明朝野上下,那就是“北来太子案”,有一名少年,突然声称自己是早已失踪的皇太子朱慈烺,后来经过数名臣子指认,判定他不过是一个冒牌货。但是这件事却引起了一番动荡,许多大臣都认为这是当时的弘光帝为了自己的帝位而不承认太子。左良玉更是因此率兵南下,号称要“清君侧”。

崇祯危在旦夕,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见死不救,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纵观历史,一旦臣子提出“清君侧”这个口号,其实就是给反叛盖上了一层“遮羞布”。左良玉带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在到达九江后,邀请时任总督的袁继咸相见,想要对方支持自己,却被严词拒绝。他的部将因此暗暗潜入九江城放火,而左良玉在看到火光之后,大喊自己对不起袁公,随后吐血而死。

左良玉的死,当然与他的早已病重有关,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他心中了然,仍然保有一份羞愧之意,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错误之处。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有时候忠臣奸臣,不过是在一念之间。

上一篇

她是李世民最爱的女人,曾救过魏征一命,留下《女则》一书。

下一篇

为皇上“冲龙沟”, 是宫女们最喜欢的差事,对宫女有什么好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