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收藏 0 0

据说东吴雄主孙策去世的时候,曾对孙权留下这样的嘱咐: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那么,这个张昭究竟是什么来头,为什么会受到孙策如此器重和厚爱呢?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张昭属于官二代,他年少时便好学,因此,长大成人后便成了学识渊博之奇才。其声名远播后,却接二连三地拒绝了汉末政府的召唤,拒绝入朝为官。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张昭的隐居生活也遭到了破坏,无奈之下他只得和难民逃到了江南,结果被割据江南的孙策慧眼识丁发现其才华,于是拜他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

孙策视张昭为心腹中的心腹,对他宠爱到了极点,一方面对他言听计从,朝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要询问张昭的意见,另一方面对他视如亲人,不时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视张母为己母。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而张昭也没有令孙策失望,屡献良计,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杰出贡献。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荆州牧刘表想要亲自写信给孙策,以结“盟友”之势。他写完后给手下名士祢衡“审定”,结果祢衡看完后直言不讳地说:“这信写的太小儿科了,这是想要让孙策帐下的孩童读吗,还是想要让张子布看?” 由此可见,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也对张昭的才华很是认可。

总之,张昭用自己的超凡才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打造了在东吴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东吴的”谋主”。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一次狩猎,孙策被仇人所刺杀身亡,临死前,孙策让弟弟孙权继位,并给孙权留下一句遗言,14个字: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的才华大家有目共睹,赤壁之战中,他用连环计,以少胜多,打败了号称百万雄师的曹军,名垂青史。周瑜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策遗言的精准,在他“外事”的处理上无人能及。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然而,令人纳闷的是,孙策14字遗言和前一句的7个好像有出入,因为张昭并没有很好地做到了“决内事”。原因很简单,当曹操的大军压境时,做为东吴的肱股重臣,张昭并非没有帮孙权解燃眉之急,而是主动投靠曹操。

大敌当前,张昭为什么会和朝中绝大数大臣一样,主张投降论呢?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原因很简单,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所致:

第一个是内因。张昭毕竟是一名儒生,关键时刻,尤其是生死倏关的时候,难免会明哲保身、意志不坚定的时候。据史书记载,张昭曾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可以想见张昭内心深处不乏孔子”君君、臣臣”之类的正统观念,在敌我悬殊过于大的时候,张昭想以投降的方式来保持荣华富贵也不足为奇了。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第二个是外因。

孙权称帝后,截江为主,而托孤大臣张昭朝中“主谋”的地步还是无人能动。然而,张昭什么都好,唯一不足的就是性格,史载”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也就是说他的性格刚直急躁,有时为了朝中事,张昭直接顶撞孙权,让孙权当着众大臣的面下不了台。

一次,孙权忍无可忍,龙颜大怒,拔出宝剑,对张昭喝道:“我要杀了你。”张昭却毫不畏惧,厉声回道:我之所以竭尽愚忠者,是没有忘记托孤顾命的重任。”

结果,孙权虽然没有杀了张昭,但却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见。而张昭也是脾气犟之人,见孙权不听自己的意见,便称病不上朝。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由此可见张昭和孙权的关系已闹到了很僵硬的地步。而曹操大军压境时,张昭顺水推舟主张降曹,自然也有私心所在,想跳出“苦海之地”,重寻“快乐老家”。

不管怎样,在赤壁之战前,张昭的主降,还是被后人一致认为是孙弱曹强,做为托孤重臣的张昭所作所为令人汗颜。这简直打了英明一世的孙策的脸。

孙策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主降的张昭下场如何

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赤壁之战中,东吴在周瑜的统筹下逆袭大胜曹军后,“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张昭非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升官发财,依然是东吴“内事”处决中的“定海神针”。

究其原因,除了张昭本身具有的超级才华外,当然还得益于雄才大略的孙策的广阔胸襟和忠厚人品。而安然享乐完后半生的张昭唯一庆幸的应该是自己遇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雄主。

上一篇

辽西这个小地方,发现了天门阵阵图,经过研究,惊呼很厉害

下一篇

皇帝问大师自己有多大寿命,大师伸出三指,皇帝:果然只能活十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