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收藏 0 0

汉武帝时期,汉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为了打破匈奴的封锁,联合西域诸国共同讨伐。张骞被扣留匈奴长达十年之久,花费十三年时间,加强了对西域的了解,司马迁称其为“凿空”之举。第二次的再出使西域的时候,情况大为改观,匈奴已经被卫青、霍去病赶走,河西走廊被打通。这一次,更多的是出于文化和物质交流的目的。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两次出使西域,张骞既带过去中国的丝织品、金属工具,传播了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同时也带回来西域的特产。在当时看来,汉武帝更关心的是当地的名马,不过现在看来,对老百姓最有用的还是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特产。

这些特产,有不少在中国生根发芽后,产量、质量上远超西域,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种植基地。比如说黄瓜,在中国各地普遍栽培,种植面积约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位居各国之首。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但在汉朝的时候,它并不叫做黄瓜,而是叫胡瓜。这个“胡”字,是作为中原王朝对于其它民族的蔑称。张骞带来的农作物中,还有不少带“胡”字的,比如核桃叫做胡桃、芝麻叫做胡麻、蚕豆叫做胡豆。那么胡瓜后来为什么又变成了黄瓜呢?看起来它翠绿翠绿的,一点都不黄啊。

这是因为将近四百年后,中国一位出身最底层的皇帝横空出世。都说刘邦、朱元璋苦,但他们再穷再苦,性命好歹是自己的。这位皇帝却连生命都不属于自己,他就是石勒,是中国唯一出身于奴隶的皇帝。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这么苦的出身,要建功立业,最后君临天下,自然经历过比别人艰辛得多的历程。他既要在沙场之中骁勇无敌,又要忍辱负重,终于建立了后赵,并灭掉了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还剿灭了一系列的政权,让后赵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帝国。

石勒神奇般逆袭之后,经历了大起大落,悲欢离合后的他,心理非常膨胀。他需要别人的尊重,不允许任何人再看不起他,鄙视他。他是羯族人,但极其仰慕中原文化,并不希望别人将他当作没有文化的异族。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他要求百姓称呼羯族人为“国人”,认为胡人这个称呼并不尊重他们。但是,积习难改,百姓还是照常称呼他们为胡人。石勒大怒之下,下达了一项命令:不但不允许说胡人,还不得说“胡”字,写文章的时候,更不能出现“胡”字,否则就要处死。

可是,总有冒失鬼屡教不改,有一次,他召见襄国刺史樊坦。樊坦不仅来得晚了,而且衣着破破烂烂,神色慌张。石勒就骂他穿得毫无体统,简直是丢尽了国家大臣的脸面。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樊坦是个老实人,慌乱之中没有考虑,直接说道:“这都怪胡人不讲道义,将我的衣物都劫掠过去了,害得我只好穿着破烂的衣服来见您。”

话刚说完,樊坦就知道自己错了,连忙磕头道歉,表示自己是无心之失。由于他平日老实忠厚,此时的态度也比较诚恳,石勒便没有为难他,算是放他一马。

君臣商议了一阵子,就到了用膳时间,石勒将樊坦留下来一同用膳。在饭桌上,石勒指着一盘胡瓜对樊坦说:“爱卿可知道这是何物?”樊坦自从开始说错了话,半条命已经捏在石勒手上,自然是小心谨慎,不敢有半点放松。看到胡瓜,他知道石勒在考他。不过,不说话也不行,于是他灵机一动,摇头晃脑的答道:“紫案佳肴,银杯香茶;金尊甘露,玉盘黄瓜。”

张骞从西域带来了黄瓜,这位皇帝用它考核了一位大臣

石勒听后,非常满意,终于将芥蒂放下,真正赦免了樊坦。黄瓜这个词也从此流行开来,而胡瓜这个名字也逐渐被扔进了废纸堆中,再也无人提及。

上一篇

清朝一皇帝,每次下朝都让大臣先走,背后有着苦衷

下一篇

嫔妃嫌俸禄太低,纷纷要求皇帝加薪,皇帝说:你们去问大臣同意不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