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收藏 0 0

她们身居九重,似乎很尊贵,却只是皇帝的家婢;衣食无虑,似乎很幸福,却是人性受到最严重摧残的人。

官廷中除少数有名位的后妃外,便是数以万计的普通官人,在唐代也有“宫女”、“官娥”、“宫婢”之称。她们分布在长安的三大皇宫和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及各处离官别馆、诸亲王府、皇帝陵寝。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一、宫官与职务

古代皇宫是个小社会,宫人中也有着高低贵贱、三六九等。和妃嫔们有“内官”制度一样,官人们有“宫官”制度。这些“官官”与“内官”相比,不仅有品位上的差异,似乎还有一点本质上的区别:内官虽称官,名分上应属妃嫔,也就是皇帝的女人;而官官并无这种名分,她们只是管理宫中各种事务的职事官。自然,这只是讲名分而已,并不影响皇帝和她们的实际关系,正如主人和婢女的关系一样。

宫官是官人的最上层,她们是后官的各级官员。

唐朝后官设六局――尚官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管理宫中一应事务;六局首席女官尚官、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就是后官的六部尚书。六局下面统领二十四司,各司女官分别为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司宝、司衣、司饰、司使、司膳、司醖、司药、司嬉、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司制、司珍、司䌽、司计;还有二十四典十四掌以及宫正、阿监、彤史、女史等等各级女官。这些女官各有品级、供给,她们分别管理着礼仪、人事、法规、财务、衣食住行等等各项宫廷事务。

宫官既是职事官,也就不必讲究色宠,只须挑选良家出身才德兼备者充任。著名的才女宋若昭被德宗召入宫中,便封为宫官之首尚宫。《新唐书・裴行俭传》记载裴光廷的母亲库狄氏有妇德之名,被武则天召入,封为女官御正。

除了六局宫官外,官中还有内文学馆,选宫人中有文学者为学士,执掌教习妃嫔、官人文化书算等等。宋若昭便兼掌六官文学,教习皇子、妃嫔、公主、驸马等等,号称为“官师”。李远《观廉女真葬》记载官人廉女真善隶书,也曾任宫中学士;《北梦琐言》记载唐末李茵遇到一位旧官人,自称曾是“侍书家”,想来也是因长于书法而被任职的宫人。

这些宫官有的品高位显、有权有势,不仅在宫中受尊重,甚至外廷朝官也逢迎她们,以图进取,有的因此得以干预外廷政事。不过,她们的身份终归还是皇帝的婢女。《旧唐书·高祖二十二子》记载保傅告诉唐太宗的小弟舒王:

“尚官品秩高者,见宜拜之。”舒王说:“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

一语道破了宫官的身份。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二、工作与生活

官人分属六局、二十四司管理、差遣,根据她们的出身、仪容、技艺等各有各的工作。上层官人多半是近侍,侍奉皇帝、后妃起居饮食诸事;另外还有随侍视朝、出内宣命的工作,到唐末哀帝时才取消这类职位,责令官人不得擅出内门。其余下层的则分别担负宫中各种粗细杂事,比如有的专门看守宫中门户,称为户婢;有缝纫织绣手艺的专作女功,供应皇帝、后妃们服用,兼制军衣;还有的担负着宫中打扫园林、灯烛、仓库等等一应工作。

除了劳动、侍奉外,宫人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供皇帝们取乐。

中宗让宫女们在宫中摆设市场卖东西,又让大臣们与她们交易,假作争吵,逗他和皇后开心。唐玄宗和杨贵妃为了寻欢作乐,让几百个宫妓、宦官,列成“风流阵”,用锦被当旗帜,互相斗闹取乐。皇帝对有名位的后妃们总还有一定的尊重,对宫女则可以任意戏耍玩弄。玄宗时,凡是官人被“进御”者,都在臂膀上印上“风月常新”四字,然后涂上桂红膏,水洗也不褪色;《云仙杂记》记载穆宗在黑绡上写白字,白纱上写黑字,用它作衣服,赐给“承幸”宫人,上面写的全是不堪入目的词,人称“诨衣”。这些事看似风流,实际上正是宫人被当作玩物、人格被践踏的明证。

更不幸的是陪伴死人的“奉陵宫人”、“陵园妾”。

《资治通鉴》载唐朝制度: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具盥栉、治衾枕,事死如事生。”

除此而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各种罪名被罚入陵园的,白居易《陵园妾》写到:

“因谗得罪配陵来”。

宣宗上台把穆宗的宫人全部遣送各陵园,就是因为怨恨穆宗,所以连宫人一起惩处。白居易《陵园妾》写到:

“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

这些“颜色如花命如叶”的宫人半生陪伴着阴森、凄凉的陵墓,直到有一天她们自己也走进坟墓。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三、心若黄连苦中花

白居易《后官调》写到:

“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自古以来,宫人便是女性中人性最受摧残者,她们与宦官都是皇权专制制度的直接牺牲品,一个是身体被阉割,一个是人性被摧残。她们幽闭深宫,永别亲人,青春、红颜被葬送,爱情、人生乐趣被剥夺,生时孤苦,死后凄凉,使得很多有识之士为之伤感、叹息不已。要了解她们的痛苦生活与心情,再也没有比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更真实、更生动的了: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官门,一闭上阳多春。玄宗杉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脸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照背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官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今日官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

这一曲白发歌至今能催人为那些不幸女子洒下一行同情之泪。

九重深宫锁住了宫人们的身体,但没有锁住她们年轻的心,她们忧怨哀伤,但仍然渴望着爱情和幸福;今生已渺茫,她们只得将这种渴望和梦想寄托在来世。流传千古的红叶题诗故事就生动地反映了她们的心情。据《本事诗》记载,唐玄宗时诗人顾况在官中御沟流水里捡到一个大梧桐叶,上面有宫人题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和诗一首,又送入水中,后来唐玄宗得知,放出了不少宫女。

《云溪友议》上还有一种传说:

卢渥应举,在御沟中看见一片红叶,上写:“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来宣宗放宫人,题诗宫人正好嫁给了卢渥。

这类传说很多,其说不一,但大同小异。与红叶题诗类似的,还有《平广记》记载纩衣题诗的传说。一说开元宫中妇女为边军制作军衣,后来一个兵士在绵衣中得诗一首:

“沙场征战客,寒夜苦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唐玄宗查找出题诗的官人,将她嫁给了那个兵士。一说唐僖宗时边军兵士得到宫人缝在袍中的金锁一枚、诗一首。这一类传说加进了很多传奇色彩,未必全部真实,但它却反映了宫人们幽闭深官、度日如年的怨恨和对民间自由生活、爱情的向往与渴望。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宫人们老死深宫以后,便被埋在称作“宫人斜”的墓地中。孟迟《官人斜》记载:

“云惨烟愁苑路斜,路傍丘冢尽宫娃”,

她们生前孤苦,身后更加凄凉。有的虽未终老深宫,命运却比沟中红叶更飘零,天子随意拿她们当作赐物,赏给外藩、功臣,她们的下场如何,就更只能完全听凭命运的安排了。

寿终正寝总还是幸事,后宫中处处潜伏着危险,官人们常常被卷入政治斗争、宫廷政变中去,她们身份低贱,往往无故就作了刀下之鬼。《旧唐书・文宗二子》载文宗因为听信杨贤妃诬陷,杀了太子,事后又后悔了,他不怪自己昏庸,却责斥宫人张十十等:

“陷吾太子,皆尔曹也。”

这些官女便都被处死了。宫人杜秋在穆宗时是皇子保姆,因为皇子受诬陷,她也被株连遣回乡里,老来饥贫交加,孤苦伶仃,杜牧等名士都为之伤感,作了有名的《杜秋娘》诗悲叹她的命运。宫人不小心触犯了皇帝更会遭杀身之祸。

唐朝宫人中遭遇最悲惨的要算是宣宗时一个绝色宫女了。《唐语林》记载宣宗得到进献的一个美女,十分喜爱,数日之中赏赐无数。一天早上他忽然闷闷不乐,说:

“明皇帝只一杨妃,天下至今未平,我岂敢忘!”于是将美人召来说:“应留汝不得”左右奏言可以放还,宣宗却说:“放还我必思之,可赐酖(与鸩同义)一杯。”

这真是豺狼的逻辑!宣宗是唐朝后期一个比较有见识的皇帝,对于官人的性命却是如此残忍。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懿宗爱女同昌公主死后,懿宗不顾宰相刘瞻劝谏,将同昌公主乳母、保傅等一一殉葬。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宫人命如蝼蚁,任人践踏。宫人即使生了儿子,宫廷也会因为唐朝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不仅不能母以子贵,反而会子因母贱。从记载看,官人生的皇子大多不显贵,可能还有一些根本没有让活下来。睿宗的第二个儿子是宫人柳氏所生,武则天认为这个孙儿出身太贱,不准备养活,因为听了僧人的话,才让他活下来。宫人们无力保护自己的亲生骨肉,连母爱也被剥夺。残酷的压迫、折磨,引起了官人中一些不堪忍受者的反抗宣宗时,《新唐书·宦者上》记载有位官人谋杀宣宗,被宦官射杀,未能成功。

四、放宫人

由于唐朝后官人数众多,采选不止,使得后官积怨,民间不满,因而官人问题受到了社会和朝廷的关注,各朝都有人批评这弊政,请求皇帝怜悯宫女们的离别之恨、怨旷之苦,放还官人皇帝往往为了表示自己实施德政、不好声色;有时则纯粹为了节省官廷费用,或者害怕后官积怨太深,遭到灾难“天谴”,所以时常下诏释放宫人。

自唐高祖后,几乎各代皇帝都有放官人的记载,多则三千,少则数百。《全唐文》卷42肃宗《放宫人诏》记载这些宫人出宫后有家者可以回家,可以嫁人,年老有病、无人收养者,送入寺观安置,有时还给一些资财作安家之用。这算是唐朝皇帝的一点仁政。只是放来放去,人数却仍然不少,直至唐末依旧是“六宫贵贱不减万人”。这是因为,所放人数本来不多,后来又不断选入,所以根本不能解决问题。而且,放出的多半是年老病弱不中用的,她们的青春已葬送在深官之中,出官以后无依无靠、晚景凄凉;而同时,那些正在青春妙龄的少女又被源源不断地送进宫去,等待红颜衰老、青春耗尽。这种仁政的意义也就微乎其微了。

唐代宫人:三千宫女泪满痕,心若黄连苦中世

结束语

为缓解后宫积怨,皇家也曾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准许官人们每年上已日与亲人相见,这算是唐朝的一点开明之处。

“每岁上巳日,许宫女于兴庆宫内大同殿前与骨肉相见,纵其问讯家眷,更相赠遗,一日之内,人有千万。有初到亲戚便相见者,有及暮而呼唤姓第不至者,涕泣而入。成岁如此。”

这幅图景简直与古代探监差不多,官人们也确实是这个高等牢狱中的囚犯。

上一篇

川岛芳子一生谜团:她的身世?为什么叫“金司令”?到底死没死?

下一篇

明朝为什么放弃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