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收藏 0 0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隔离区的情景

1910年10月19日,两名工人一路风尘仆仆来到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他们来自百里外的俄国大乌拉尔,半个月前,两人所在的工棚内,7名中国工人暴毙,俄国人急忙焚烧了工棚和工人的衣服行李,并将工棚内的中国人赶回中国境内。

6天后,这两名工人在满洲里寓居暴亡,同院两名房客也相继死亡。一天之内,四人离奇死亡,但症状相同,都是发烧、咳嗽、吐血,死后周身发紫。

边陲小城的4人死亡病例,并未引起更多的关注。当时,没人意识到,即将在东北三省蔓延的,正是让欧洲人谈之色变的“黑死病”——鼠疫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冬季的哈尔滨:疫区的中心

第一次世界性鼠疫流行发生在公元6世纪,罗马帝国四分之一的人口因此丧生,也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落。第二次则发生在中世纪的欧洲,鼠疫结束后欧洲人口减少了近三分之一。

这场发生在1910年10月至1911年4月的东三省大鼠疫被称作20世纪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 6万多人丧生于此。但也真正揭开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科学防疫工作序幕,在措施实施、医疗救护等方面至今仍有其借鉴经验。

当疫情牵动全国人们神经的时候,一位和今天“钟南山”一样的人物出现了,成功消灭了这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鼠疫!

这个人就是伍连德

1879年3月10日,伍连德生于马来亚槟榔屿,成年后在英国剑桥大学、 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留学、实习、研究。学业有成后,他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热带病研究。后来,伍连德接受清政府邀聘回国任教,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1910年12月初,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了俄日两国的照会,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就在几个月前,施肇基刚刚从吉林西北路兵备道任上卸职。他知道答应俄日两国独立主持东北防疫的要求,无异于把东三省主权拱手送出。

只有中国人自己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这时,施肇基想起了伍连德。伍连德此时正在天津陆军军医学堂任帮办(副校长)。

作为第一个从剑桥毕业的中国医学博士,伍连德比施肇基更清楚鼠疫的凶险。对于这种恶疾,没有任何特效药,可以说染之必死。面对施肇基的邀请,伍连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1910年12月22日清晨,伍连德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当伍连德到达哈尔滨后,场面让他非常震惊,街头死尸遍布。伍连德立即组建各级防疫组织、颁布各种防疫法规,采取了隔断交通、对病人及疑似病人实施隔离、对疫区严格消毒等具体防疫措施。

但是,让伍连德没有想到的是,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死亡人数不断增加!这是为什么呢?

1910年12月27日,傅家甸一名与当地人通婚的日本女人疫死,伍连德决定解剖尸体,找出真正的病因。伍连德事后回忆,这大概是东北乃至全中国境内第一次尸体解剖。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解剖尸体无疑是对死者的大不敬,而且,当时中国的法律也不允许解剖。可以想见,伍连德当时要承受多大的压力。

经过化验,伍连德在死者的血样中发现了鼠疫杆菌。但这种疾病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与鼠疫公认的传播方式相矛盾。这时,伍连德大胆地提出,在傅家甸流行的鼠疫是通过飞沫传播的肺鼠疫。也就是说,无需通过老鼠,肺鼠疫就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但当时伍连德的肺鼠疫理论并没有被同行接受。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伍连德

此时,鼠疫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规模蔓延着。北京、天津、上海……关内许多地方相继出现病例。朝廷开始在全国征集医生和看护前往东北。令人欣慰的是,面对如此恶疾,报名支援东北的中外医生和医学院的学生十分踊跃。仅仅一天后,伍连德就迎来了第一位志愿者——法国医生迈斯尼

迈斯尼跟伍连德是老相识了,他的到来令伍连德十分高兴。但对于伍连德的肺鼠疫可以人传人的理论,迈斯尼摆出自己曾经参与过印度、香港等地鼠疫防治的老资历,全面否定了伍连德的判断。他认为,灭鼠是问题的关键,隔离根本没有必要。就在伍连德想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迈斯尼竟勃然大怒起来。

其实,迈斯尼早就窝了一肚子火。到哈尔滨之前,他先去奉天拜访了东三省总督锡良。他要求锡良任命他为东三省防疫总医官,取代伍连德的位置。但锡良婉言拒绝了迈斯尼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迈斯尼无法保持一名医生应有的客观,拒不配合伍连德的防疫措施。

就在防疫问题一筹莫展时,迈斯尼死在了哈尔滨俄人居住区内的俄国铁路医院里。这位法国医生不相信鼠疫会人传人,没有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结果在来到疫区仅仅十天后,便感染鼠疫不治身亡了。

迈斯尼之死被视为这场鼠疫的转折点。人们对伍连德的种种轻视和怀疑,都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对于他的要求,没有人再敢怠慢。伍连德成了人们抵抗这场大瘟疫的惟一指望。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1911年,消毒车准备出发

很快,伍连德在哈尔滨建起一个“城中城”。随后,哈尔滨俄人居住区、奉天、长春全省纷纷仿照傅家甸的模式。与此同时,公共卫生也第一次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吉林省“各关检疫分所于城瓮内设机器药水,见人消毒”。天津卫生局发布紧急告示,列出喝开水、吃熟食、注意生活卫生等10条预防措施。

一个世纪过去了,即便是从今天的角度看,这些防疫措施也堪称科学。

然而,隔离、消毒、阻断交通,疫情仍日益严重。经过调查,伍连德发现,造成鼠疫致死人数不断攀升,罪魁祸首是街头死尸。因为没有焚烧,再次传播鼠疫。

中国人历来有入土为安的习俗,对待父母先人的遗体更加尊重备至。在传统观念下,“焚尸”简直不可想象。他思来想去,决定上书朝廷,请皇帝下一道圣旨才能平复民间的反对。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1911年伍连德在哈尔滨第一个鼠疫实验室里

伍连德上书朝廷,描述了哈尔滨尸横遍野,无力掩埋的现状,并申明尸体中含有的疫菌将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不尽早处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呈请圣上颁一道圣旨,准许火葬。同时,哈尔滨的官商绅士们也联名向吉林总督陈情,希望批准火葬。

想来,伍连德焚尸的请求对清政府震动很大。以至于三天以后,他们才收到外务部发来的电报:准许伍医生之请,可依计划进行。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1911年3月18日,英国《伦敦新闻》以伍连德等人在哈尔滨进行的鼠疫防治工作进行报道。

宣统三年,大年初一。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庆祝新春佳节,而哈尔滨城北的公共坟地却一片肃杀。200名工人把100个棺木或尸体堆成一堆,一共堆了22堆,浇上煤油,付之一炬,2200多具尸体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随后,俄国防疫部门也效仿中方的做法,把辖区内染疫尸体,无论是新近死去的还是已经腐烂的,全部火葬。两月间,俄方共焚化了1416具尸体,其中1002具尸体是从坟墓中掘出来的。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1911年春节,傅家甸坟场焚尸,大火烧了三天。图为伍连德指挥衙役焚烧发现疫情的住所。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1911年,哈尔滨的停业的客栈、学校等被用来当做防疫的办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那时,哈尔滨道外区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人感染鼠疫死亡。

适逢春节,为了能消弭人们悲伤的情绪,振作大家的精神,伍连德让防疫部下发传单,号召大家燃放爆竹,冲冲晦气。

因为焚烧死尸,切断了鼠疫传播,从这一天开始,道外区一直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竟然下跌了。

1911年3月1日夜0时,哈尔滨防疫局内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时针指到午夜0时,哈尔滨道外区的死亡人数为零。随后,长春、奉天、铁岭……东北各个大城市纷纷传来捷报,死于鼠疫者:零。

就这样,一场鼠疫被伍连德灭掉了!

清末“钟南山”:移风易俗灭鼠疫

伍连德一时被国内外誉为防疫科学的权威。

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了有日本、英国、美国、俄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墨西哥和中国11个国家医学专家参加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伍连德当选为主席。会上,他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这次防治鼠疫的经验,与会的各国专家交流了各国的研究成果。会后,伍连德被中国政府委任为外交部医官,同时仍保留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职位。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在哈尔滨设立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伍连德任处长兼总医官。他奔走海关、游说当局,筹集资金充实设备,敦聘专家,锐意经营,使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成为当时颇具规模与实力的研究机构。

1935年,伍连德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候选人。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在马来亚的槟榔屿逝世,享年82岁。

上一篇

还原那场敲响大明丧钟的松锦大战

下一篇

大唐统一天下关键之战,李世民差点被射成刺猬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