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解读一代枭雄拿破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解读一代枭雄拿破仑
收藏 0 0

拿破仑一生取得无数辉煌的胜利,但最后难免结局凄凉。人们在为其辉煌欢呼和结局惋惜之时,如果能仔细地分析历次胜利和失败的战例,不难找出其中存在着共性。抛却一些十分偶然的因素,会发现其最终失败是存在必然的。在这里我提一点十分重要的共性:就是拿破仑所指挥的军队数量多少,似乎决定战争成败。

解读一代枭雄拿破仑

在历次胜利战役中:1796年进军意大利击败第一次反法同盟,他指挥的意大利方面军是四万三千人;1798年进军埃及,他指挥的是三完人;1800年马伦哥战役击败第二次反法同盟,他指挥两万人;1805年辉煌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击破第三次反法同盟,他指挥的是八万人;1806年征服普鲁士的耶拿战役他指挥的是九万人;1807年击败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弗里德兰战役他指挥十二万人;1809年击败第五次反法同盟的瓦格拉姆战役,他指挥的是十二万人。

失败的战役:1812年进军俄国,加上仆从国军共计六十五万人,只有三万多人成功撤退;1813年的莱比锡会战期间,拿破仑指挥三十七万五千人,联军四十三万五千人,法军惨败。可以发现拿破仑每次胜利指挥军队人数都在十万左右,大多数在十万以下,但失败时往往指挥的军队数远超过十万。是否拿破仑法国不具备指挥规模超出十万范畴的军队取得胜利的能力呢?不客气地说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这是与拿破仑所亲手建立的法兰西军队的上层建筑密切相关的。拿破仑手下的元帅,除极少数像德塞、马塞纳、达乌这样能独当一面的统帅之外,大多数都是一批机械地执行命令的工具 。流放在圣赫勒拿岛上的拿破仑曾不无惋惜的:”如果秋林和孔代在我的军中服务,那么我将征服世界。“但是人才从来就不缺乏,关键是有没有发掘以及运用人才的良好机制。拿破仑就如所有有才干、有野心和极强权利欲的人一样,喜欢把所有问题的最后决定权留给自己,不放过一丝执行权利的机会,在政治、经济、

等各种领域不容许有任何不同的声音,更不用说军队,军人的天性就是服从。所以这就使他的军队不可能出现像秋林、孔代这样的伟大统帅。正是他自己扼杀了秋林、孔代,取而代之的是他亲手提拔的一批像内伊、缪拉、麦克唐纳、马尔蒙这样的机械齿轮。当战役规模较小,所指挥的法军人数在十万左右时,拿破仑可以亲临战场,骑马站上高地,观察战场一举一动,并发布命令给在场的元帅,元帅们精确执行从而达到战役目的。但战争后期,随着敌人力量的强大,战役规模也逐渐庞大,出现了几十万人的大规模会战局面,这时拿破仑就不可能出现在所有战场,虽然他凭借天才的能力,能在大本营靠雪花一样送出去的精确命令指挥各个战场的元帅作战,但战场形势多变,并不是所有命令指挥各个战场的元帅作战,但战场形势多变,并不是所有命令都恰当适宜,元帅们更多时不得不独自应付各种复杂的局面,而他们正缺乏这种经验和能力,所以失败在所难免。法兰西军队就像由血多齿轮组成的时钟,在拿破仑这个

巨匠的指挥下能够精确运转,但一旦失去他,就是一盘散沙。

俄国战役的大撤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由于天气和后勤原因,这撤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灾难,但对于各部队灾难的程度不同。莫斯科战役后,法国及仆从国部队还有将近四十万能够作战,但在撤退中,他们的表现与拿破仑所在的主力部队相差甚远。他们仅在哥莎克和游击队的袭扰下就轻易溃退了,成批的投降。而拿破仑所在的主力部队却经受库图佐夫俄军主力的围追堵截,虽然损失很大,但总算完成了撤退,这与指挥员的组织力与指挥能力不无关系。再说决定命运的1813年莱比锡会战,在短暂的普列斯为此休战协议期满后,奥、普、饿、瑞四国联军集结四十三万五千人,拿破仑有三十七万五千人,数量上联军略占优势,但总体势均力敌。后人评价拿破仑此时似乎已散失了天才,变得犹豫不决。因为他没有果断地像1796年那样对联军各个击破,取得闪电般的胜利。但人们不愿注意到1796年拿破仑指挥四万三千人,他的敌人是奥地利零星的准备的一些上万人部队,而1813年他面对的是有准备的且已充分集结的联军,法军右翼,是布吕歇尔智慧的西里西亚军团十万五千人,南翼波利米亚军团二十三万人,北翼是贝尔纳多特的十一万人。拿破仑要想消灭其中的任何一支都必须出动十万以上甚至数十万的部队,而这样规模的

行动将使法军指挥系统的弊端暴露无遗,超出拿破仑一人指挥和控制的能力之外,而且这样大规模的运动,就当时的人力物力来说都是一个浩大工程,受军队行动速度和后勤条件制约,不可能要求行动取得闪电般的胜利。战斗一旦拖延,其他2个联军集团势必前来援助或者攻击法军莱比锡的主阵地,要独自守住阵地,拿破仑军中没有一个元帅可胜此任。所以,拿破仑采取守势我觉得是稳妥且符合当时法军能力的选择。在接下来的拉锯战中,拿破仑的元帅乌迪偌,麦克唐纳和旺达姆、内伊接连遭受惨败,再次暴露了法军指挥系统的弊端,表明没有拿破仑本人对作战行动的积极控制,他的整个指挥系统就会彻底瘫痪,他的部属毫无独立行动的能力。元帅的接连失败损失了大量有生力量,使力量天平迅速向联军倾斜,三十万联军终于对莱比锡的十九万法军采取了强大的钳形攻势,惨败在所难免。

在莱比锡后,法军损失巨大,拿破仑指挥的法军人数下降到四万多人(其中很多是新征入伍的),而大批联军已经推进到了法国边境,形势万分不利。但就在这时,拿破仑的天才又焕发了,他率领四万多人的部队闪电般地一个接一个地迅速击溃周围的联军,短短的时间内一度消灭了十多万联军,弄得联军不知所措,甚至要求停战,拿破仑又变得不可战胜了。元帅们惊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年轻的波拿巴将军,大革命的英雄又重现了。但人们不必为此惊讶,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一方面,联军由于推进,兵力变得分散了,另一方面拿破仑此时指挥的兵力(四万多人),正是他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在当时没有任何一个统帅在指挥十万以内的军队时能够与拿破仑比肩,所以胜利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提一下滑铁卢战役。战役之初,奥军还在准备,俄军还在途中,最先威胁的只有布吕谢尔的十万普军和威灵顿的七万英军,而且英、普两军之间有相当的距离,拿破仑指挥十万法军。这样的条件完全符合拿破仑一贯各个击破的战场形势。一开始拿破仑也确实迅速击溃了布吕歇尔,带领7万法军直扑英军,一切又步入了拿破仑最得意、拿手的轨迹。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除了一些偶然因素,剩下的全是必然。这个必然因素就是格鲁希,这个拿破仑大军标准的齿轮元帅,毫无判断战场形势的能力,最后葬送了整个法国军队。(顺便提一下,奠定拿破仑霸业的马伦哥战役与滑铁卢有着惊人的偶合,只是交战双方的命运调了一个个。马伦哥决战中,拿破仑法军面对优势奥军处于崩溃边缘,德赛将军及时赶到,是形势逆转,让拿破仑走上了争霸世界的道路,而十五年后的比利时,威灵顿处于崩溃的边缘,正是布吕谢尔的及时赶到终结了拿破仑的霸业,真是造化弄人啊。)

拿破仑在轻装紧束,挥舞短剑时,是一个无往而不利的快刀手,但当他不得不身披重铠,手执长剑,面对同样装备的对手时,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正是布吕谢尔、威灵顿、施瓦岑贝格等憋足的将领,合力战胜了孤身一人的世界第一统帅拿破仑。

解读一代枭雄拿破仑

上一篇

曾国藩统帅湘军30万,靠的就是这四点!

下一篇

你不知道的《诸子百家》简述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