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衰竭?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衰竭?
收藏 0 0

郑和七次下西洋,使大明帝国的声威远播海外,可谓“远迈汉唐,卓乎盛矣”。然而,宣德五年之后,大明的宝船便不再扬帆,中国的船只在大洋上渐渐销声匿迹,给世人留下千古遗憾。成化年间,当时的皇帝明宪宗朱见深曾打算重新开启远航,却被兵部尚书刘大夏销毁了郑和留下来的资料图,这使得远航从技术上也非常难以实现了。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衰竭?

那么,为什么郑和下西洋戛然而止了呢?为什么后来的士大夫也千万百计的阻挠宝船出航呢?

答案是:郑和下西洋导致了明朝国力的衰退。再度重启远航,明朝的国力不一定能撑得住。

热爱明朝的朋友们会说了:郑和下西洋这么一个光荣辉煌的盛举,怎么会导致国力衰退?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历来是农业国家。农业国家的含义在于,税收主要来自农业税,兵源也主要来自农民。其问题在于太依赖自耕农,自耕农的大量减少会使得经济和军事都会一蹶不振。唐宋以来这种情况有了改善。商业开始蓬勃发展,经济有了很大起色,到了南宋,已经有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海外贸易了。虽然本质上依然是个农业国家,但农业国家财政上的不足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衰竭?

(唐宋以来,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然而朱元璋是农民出身,而且还是身份最低微的农民,所以其小农思想非常的浓厚。小农思想的浓厚使得朱元璋对航海商业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末业”,不应该被提倡。于是在经济上,强化了在宋元时期已经有所放松的“重农抑商”政策,加大对商人的盘剥;在海外贸易上,则是厉行海禁,“片板不许下海”。在朱元璋雷厉风行的政策面前,明初的商业委实有些萎靡不振。萎靡的商业无法为朝廷提供足够的财政收入。很多事情只能得过且过,不能随便乱花钱,因为根本花不起。按照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朱元璋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农村”,结构简单,经不起折腾。

然而朱元璋他儿子朱棣偏偏是个好大喜功的主儿,生来爱折腾。四处打仗不说,还要“耀兵异域,示中国以富强”。由于明朝的朝贡政策奉行“厚往薄来”的原则,郑和下西洋虽然去的国家很多,却是一路赔本赚吆喝,死要面子活受罪。中国大量的陶瓷、丝绸出售给了南洋各国,却只换来香料、象牙、苏木等不能作为硬通货的奢侈品,这与明末隆庆开关以后用这些商品换来大量白银有着天壤之别。

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国力衰竭?

海外贸易只赔不赚,使得财政上步履维艰。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朱棣饮鸩止渴,大量乱印钞票,使得大明宝钞最终沦为一张废纸。而从南洋各国带回来的苏木、香料成了救命的良方,所以在永乐一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明朝官员的俸禄竟然是香料和苏木,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稀罕事。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长期重农抑商、厉行海禁的大明帝国显然不具备持续远航的财力和国力,频繁远航只能是劳民伤财,空耗国力。所以明宣宗之后,下西洋的壮举再也没有复制过。

原因很简单,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掠夺,不是为了商贸。而是为了传播大明帝国的文明。为了让海外蛮夷归附我们大明王朝。一句话概括,只进不出。再大的基业。也伤不起。就像委瑞内那卖了石油。收入全部搞民生。而不去发展别的商贸。人民没了吃的只等政府救济。而不去想办法怎么生活。这也是一种只进不出的案例。这种方式谁都伤不起。何况是一个国家。

上一篇

三国演义到底给我们埋了多少坑?有哪些三国历史被三国演义曲解了

下一篇

军事强大的蒙元帝国,为何不到百年就被明朝取代?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