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水浒传》两次出现董超与薛霸,​施耐庵​想表达什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水浒传》两次出现董超与薛霸,​施耐庵​想表达什么?
收藏 0 0

董超、薛霸,两位防送公人,戏份不多,但很特别,先后出场两次。第一次是第七回、第八回押林冲去沧州;第二次是第六十二回押卢俊义去沙门岛。

《水浒传》两次出现董超与薛霸,​施耐庵​想表达什么?

董超、薛霸原是开封府公人,押解林冲去沧州,路上害不得林冲,回来被高太尉寻事刺配北京。梁中书见他两个能干,就留在留守司勾当。

后来,梁中书需要监押卢俊义,令他两个前去。董超、薛霸上次拿了陆虞侯的钱杀林冲,这次拿了李固的钱杀卢俊义。结果,运气没上次好,被燕青杀了。

作恶多端、欺软怕硬、贪财忘义的董超和薛霸,终于死了,大快人心。但是,他们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此二人是绝对的配角,出现一次很正常,可出现两次,就有问题了。问题出在哪呢,施耐庵先生借此二人表达什么呢?两点:

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相信看过董超、薛霸残害林冲的朋友,一定对他们恨之入骨。这样的两位酷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林冲不让杀,鲁智深也没办法,他们活了下来。回到高俅处,也没被杀。

总之,他们不死,大家心里都不舒服。我们时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这两位恶人却活得好好的。

从古至今,很多人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持怀疑态度,因为我们看到很多坏人没有得到应有的报应。施耐庵先生呢?也一样。

坏人活得好好的,这与劝人为善不相符。作为小说作者,难道要宣扬恶不一定有恶报?不能啊。所以,施耐庵再次安排董超、薛霸出场,让燕青将他们杀死。

行善者,究竟有没有善报呢?当然有。很多情况下,善者都是有善报的,只是大家没有发现罢了。我们可以仔细去看身边的人和事,行善之人最终得到了善报,作恶之人也得到了恶报。只是,来的快慢不一。正应了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二、官与民

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总体上可分成两类,一是百姓;二是官吏。

鲁智深和燕青,便是最好的对比。

鲁智深面对即将杀林冲的薛霸,没有选择杀,而是用禅杖阻止了他。鲁智深曾是小种经略相公手下的提辖,他很清楚杀了防送公人的后果,给林冲添麻烦不说,自己也会再次成为朝廷追缉的犯人,连大赦的希望都没了。鲁智深虽然嚷嚷着杀,但他也仅限于嚷嚷,只是对防送公人的恐吓罢了。

防送公人的确不对,但他们也是奉命而为,鲁智深和林冲都清楚这一点,所以不杀他们。不是怕,而是官场中人的顾虑。

燕青面对即将杀卢俊义的薛霸,选择了杀。他是民,本不敢杀官,连打骂都不敢。可是,当为百姓服务的官变成践踏百姓尊严、损害百姓利益等的贪官、昏官、酷吏的时候,百姓恨透了他们,欲杀之而后快。

面对即将被冤杀的主人,面对即将行凶的酷吏,燕青下了杀手。他怕吗?怕,卢俊义也怕。怕有用吗?没用。要想活命,只有一个办法,奋起反抗。

我们经常从历史中看到欺压百姓的官员说“刁民”,是啊,“刁民”。可是,没有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怎么可能出现反抗的“刁民”呢?问题出在哪?相信一目了然。

“民不与官斗,官逼则民反”,这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的处世哲学之一。

林冲、鲁智深也好,卢俊义、燕青也罢,都是那个官场黑暗,民不聊生的时代的代表。但凡有点良知的官员,都会失去希望,选择麻木不仁。但是,他们没有理由反抗。因为,他们是官。我们经常说宋江卑鄙无耻,确实如此。可正是这位卑鄙无耻的宋江唤醒了某些有良知的官员,唤醒了那些还有心为国效力的人才。没有宋江,有良知的官员、有心为国效力的人才依然会受贪官污吏的鸟气。

董超、薛霸,两个不起眼的防送公人。但,通过他们,施耐庵先生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小人物有小人物存在的意义,董超、薛霸的意义便是上述提到了两件事。

上一篇

《水浒传》他们三位是​施耐庵​最喜爱的好汉,都是真英雄

下一篇

她是晚清最美的皇妃,​光绪​帝最爱的女人,却因得罪慈禧被杀死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