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收藏 0 0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东西都在造假,不管是柴米油盐还是别的,都在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有人就会说,因为现在的科技发达,如果放在古代就没有造假的。其实在古代也有很多东西都可以造假,只是没有现在那么的频繁。可是,不管是如何造假,有一样东西却没有人敢去打它的歪心思,这个东西就是圣旨。在古代皇上是最高的统治者,每当皇上要下达命令的时候,就会颁发一道圣旨,只要是圣旨一下不管你有什么苦衷,心中再不愿意,都必须听从。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江山社稷以百姓为根本,天子为社稷的掌舵者,故有君舟民水一说。而作为国家的掌舵者,怎么将自己的命令传达下去就成为了一种问题。圣旨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周朝。在当时,君主下达指令往往采用诏令的方式。不过当时并不是只有君主能使用诏令,群臣一样可以使用这种诏字。在西周的时候,诏书被分为“诰命”“敕命”两种形式。而它们的真正的意义是用来训诫和劝告勉励的,因此没有完全具备圣旨的含义。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的确,在电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反贼为了自己的私利,伪造圣旨,并且成功奏效,但这不过是电视剧上的桥段罢了,真正的历史上就算有人伪造圣旨,也会被轻易拆穿。之所以圣旨无人能够伪造,其实是因为圣旨的特殊构造,在设置圣旨的时候,制造者就考虑过奸臣篡改的可能性,单单是圣旨的首字,就暗藏了很多秘密,以至于没人敢乱动心思。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圣旨之所以没有什么盗版,则是因为,第一,圣旨的长度和布料。大家以前一定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太监拿着一个不足肩宽的圣旨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真正的圣旨可不是这样的!圣旨的实际长度达两米!甚至有的圣旨能有四米长。而如果想展开圣旨,一个人怕是做不到的,打开圣旨往往需要好几个人。除去长度以外,而且圣旨的颜色也有很多种,并不是简单的黄色,将六种颜色的丝绸无缝的拼接在一起,才是正儿八经的圣旨。这些布往往都是进贡的,普通人家根本拿不到这种布,就更别说伪造这么大的圣旨了。你说你拿个抹布毯子做成的圣旨也没人信啊!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第二,圣旨的审核相当严格。往往一道圣旨的颁布都是需要很多流程的,从最开始的制造圣旨,到最后的宣读圣旨,共18道工序。在这些环节中,每个环节都会有一个负责人签字盖章。一旦发生错误,这些人的脑袋就不保了,而这样做算是欺君之罪,往往还会被抄家,从而连累整个家族。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第三,圣旨的防伪标识。圣旨的第一个字“奉”这个字是根据祥云所在的位置而制定的,而这个位置就是它辨别真伪的符号,这个“奉”字的绣法也是一个谜团,能掌握这种绣法的人屈指可数。这个“奉”的奥秘,就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防伪暗纹一样,让人一看便知道圣旨的真伪。就这第一个“奉”字就要难倒很多很多的人,更不要说后面的工序。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除了圣旨上的字之外,其上的图案,诸如龙以及祥云之类,这些图案的制作方法都极其复杂。所以,在古代,圣旨是皇帝作为掌权者的威严,就算有一些权臣或者是诸侯王想要仿造,也需要花费大量的心血,将众多的人囚禁起来,甚至是整个皇家工匠全部被抓过去才有可能实现。

古代为何没人造假圣旨? 专家: 看看圣旨的第一个字, 怎么造?

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做了,绝对会招到皇帝的警觉,到最后计划泡汤,送了一条命是自然的事情。所以,圣旨在古代是不可能被仿造的,单是第一个字就成了所有反贼最头疼的地方。

上一篇

武则天时期, 有许多酷刑被使用, 其中最经典的凤凰晒翅到底是啥

下一篇

清朝时期,蒙古人不用剃发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