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面对帝国的解体,英国政府为什么无动于衷?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面对帝国的解体,英国政府为什么无动于衷?
收藏 0 0

19世纪末开始,在全球叱咤风云数百年的大英帝国逐渐由盛转衰,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兵灾后元气丧尽,彻底跌下了世界霸主的宝座,沦为二流强国。

面对帝国的解体,英国政府为什么无动于衷?

而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原先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也纷纷掀起了独立浪潮,试图摆脱英国的统治,建立独立的国家。

面对这种脱离浪潮,一般国家的态度,通常都是竭尽全力的阻止——就算最后挡不住,至少也要挣扎一番——比如法国,它的态度就一直很顽固,在这个过程中想方设法的维持自己的殖民帝国,

但英国的却并没有如此。面对殖民地风起云涌的独立浪潮,英国的态度可以说是相当“开明”,虽然有时候,它也会试图通过战争方式加以阻拦,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英国的手法可以说是相当温和,并不强力阻止,而是通过逐步赋予殖民地自治权等方式来缓释矛盾,实在缓释不了的,要独立英国也不强拦着,甚至还会主动促成——比如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脱离,就是英国主动抽身的结果。虽然这个过程中,出于帝国主义的尿性,英国也少不了埋雷,但总体来说,英国在这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大度”的。

这就奇怪了。这些殖民地不管好孬,毕竟也都是祖宗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是英国的财富来源和大国地位支撑,就这么放任其脱离,实在有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意思。

那么,英国为什么会这么做?

是英国的实力不足以镇压殖民地的独立浪潮?看上去似乎是这么回事,毕竟前面也说了,20世纪的英国已今非昔比,又受两次大战摧残,国力下降的相当明显。

但其实仔细斟酌,英国虽然国力下降不假,但这种下降其实是相对的,虽然跟新兴的美苏等是大有不如,但比起自己那些要么人烟稀少,要么文明落后的殖民地,那绝对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就算不能像以前那样,让殖民地对自己死心塌地的臣服,但镇压收拾个反抗势力——比如印度的国大党这帮子,其实力量还是绰绰有余的。

而且就当时而言,英国殖民地对宗主国的认同也并没哟坍塌——像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由英裔建立的国家,直到今天仍奉女王为国家元首,国旗上也都保留着英国的米子旗图案。至于英属印度之类,因为没有受到战争的直接冲击,英国在当地的统治架构依然相对完整,也有不少土著上层支持。

具备这样的条件,英国不说重塑日不落帝国昔日荣光,但至少将殖民帝国苟延残喘一阵子,还是完全做得到的。既然明明尚有余力,当时的英国为什么却自毁江山?

在云石君看来,这里面既因为英国的特殊的殖民理念,也包含了英国人精明的利益算计。

在《地缘政治——英国系列》之前的章节中,云石君曾经分析过,与传统大陆文明国家以领土领土扩张不同,英式殖民的利益出发点,并不在于对土地的征服和占领,而是在于现实利益的攫取,虽然出于攫取利益的需要,英国也确实占领了广袤的殖民地,但在治理这些土地的过程中,它并不重视对当地的改造和消化吸收,而仅仅是能得到资源和市场即可。所以,英式殖民是十分讲究性价比的,吃干抹净,满口鲸吞那不是英国殖民者的风格,在性价比基础上寻找到攫取利益的一个最佳平衡点,才是英式殖民的精髓。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英国甚至不强求对殖民地的绝对控制——对于文明程度较高的嫡系英裔殖民地,英国可以授予他们一定自主权;对于英属印度这种有强大本土文明体系的殖民地,英国人甚至会跟当地土著势力合作,借他们之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面对帝国的解体,英国政府为什么无动于衷?

着眼于现实利益而非土地,注重性价比,这种的殖民风格,使得英国在处理殖民地问题时,基调一直相对务实。面对殖民地的独立浪潮,虽然英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以凭着自家实力继续勉力维持,但这种维持成本,肯定比以前四夷宾服状态下,成本投入要高的多。不管是镇压,维稳还是安抚甚至收买,这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而与此同时,由于局势的动荡,殖民地无论是在供应资源还是作为倾销市场方面,其功能都会大受影响。这种情况下,投入和产出的比例会出现倒挂,进而导致得不偿失的状态。

这就违背了英式殖民的初衷。英式殖民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拓土开疆,而是为了搞钱搞资源。现在资源搞不到钱赚不了,还得自己从本土拿钱去填窟窿,这样英国人当然就觉得划不来了。

当然,如果这种成本和收益倒挂仅仅是一时的,那英国还可以接受——毕竟哪怕是做生意也会有赔本的时候,何况搞殖民?只要摆平后局势能稳定下来,以后还能继续源源不断的从中受益,那英国人倒也不介意重金投入一把。

但问题是,就算英国人重金砸进去,也不可能让殖民地回到以前那种太平岁月。因为,大势已变。

这种大势是两方面的。第一,美苏崛起,成为新的超级大国,英国综合国力已沦为二流。既然江湖排位已变,那势力范围也自然会有相应调整,以前英法在世界的影响力,自然会被美苏所取代。

这是英国无法匹敌的。不管美苏之间怎么你争我夺,但已经成长成为巨人的他们,绝不可能容忍英国这个过气霸主继续逍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英国死撑不退,迟早也会被美苏联手给做下来。

其次,殖民地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区域间的交流沟通愈发频繁,殖民地民众已不像近代早中期那样封闭落后。随着西方现代思想的传播进入,殖民地民众的思想认识也在逐渐变化,尤其是中上层精英,已不甘于像过去那样,对英国殖民者俯首帖耳。

此外,从19世纪末开始,民族自决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力越来越大,而美国等后发大国为打破英法殖民帝国,为自己的上位破除障碍,也对这套理论大加支持,并在舆论上推波助澜。几十年下来,这股社会思潮席卷全球,民族国家逐渐成为世界潮流。

这就给英式殖民的维持造成了巨大麻烦。尤其是像英属印度这种有本土文明体系,土著民族占主导的殖民地,以前民智未开,大家对外来殖民并不存在太强烈的反感,所以统治起来相对容易的多。可现在随着民族意识觉醒,殖民地民众对殖民者的抵触和反感情绪越来越强,这种情况下,就算英国能凭强力,将现有的独立势力压制一时,但由于无法从根子上扑灭民众已经觉醒的民族意识,所以根本不可能彻底铲除反抗的土壤,最终结果就是摁下葫芦浮起瓢,让英国疲于奔命,而所谓的殖民地,也从英国聚敛财富的聚宝盆,变成消耗财富的无底洞。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殖民地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从根本上,侵蚀了大英帝国的统治基础,别说大英帝国的力量已经今非昔比,就算它依然有近代时独步天下的超强实力,面对这股社会思潮,也注定逃不了覆亡的结局。

既然注定完蛋,那与其最后把自己拖的山穷水尽,倒不如提早主动收摊子。

何况,主动撤出,对英国也是有好处的。毕竟大英帝国苦心经营数百年,对殖民地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尤其是前些年英国是世界先进文明的代表,现在虽然衰了,但依然不失为发达国家,英式文化更是全球主流文化。凭着这些老本,即便是退出后,英国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一些在殖民地的利益,延续一些过去对殖民地的影响——虽然这些影响肯定不能和过去直接殖民时相比,但依然还是能给英国带来不小的利益。

但这些都是在体面退场前提下的。体面退场,英国不仅能谈条件,还能收获殖民地的好感,所以残存影响的延续,也更容易得到承认。

比如英联邦——直到今天,英国依然维持着这个以自己为首的松散国际组织。同时,诸多英国殖民地的政治、商业经营,也都纷纷将自己的子女送往英国留学,而在经济、政治等其他层面,英国也依然能够对前殖民地施加一定的影响力。这些其实都是殖民时代的影响,是大英帝国残留下来的红利。

可如果当时强揪着不放手,非跟独立浪潮对着干,那结果只会加深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和对立,这种纠缠格局下,殖民地独立势力势必全力清除英国殖民者的影响,甚至对其进行妖魔化处理。真到那一步,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肯定不会像今天这样融洽,英国残存不多的世界影响力,也恐怕会更加的凋零。

面对帝国的解体,英国政府为什么无动于衷?

总而言之,作为经典的资本主义老牌强国,英国在对待殖民地问题时,从始至终,都秉持了极端务实理性的思维,根据自身的客观实情,尽可能的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务实的思维模式,助力了大英帝国的崛起;而当帝国无以为继,注定解体之际,也尽可能的为英国减少了损失,保留住了最多的残余利益。英国面对殖民地独立浪潮所表现出的大度,也是这个国家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理性的体现。

上一篇

为什么清朝有的官员向皇帝自称奴才, 有的自称臣

下一篇

叶利钦为何选择解体前苏联?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