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子贡当了大官后,被贫穷的老同学“修”了一下,有什么启发?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子贡当了大官后,被贫穷的老同学“修”了一下,有什么启发?
收藏 0 0

孔子的学生原宪(字子思)为孔子守孝三年期满之后,在“草泽(〈书〉草野的意思)”之中隐居起来。

有一天,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子贡来看望原宪。当时,子贡已经当了卫国之相的大官,他乘坐高规格的马车前来到原宪住的简陋的茅草屋,他看到穿着破旧衣帽的原宪。于是,二人之间有了一番关于“贫”与“病”的对话。

司马迁在《仲尼弟子列传》中如此记载:

子贡曰:“夫子岂病乎?”

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惭,不怿([ yì ,欢喜的意思)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

子贡当了大官后,被贫穷的老同学“修”了一下,有什么启发?

同是孔子的弟子,这时候子贡与原宪的社会地位甚为悬殊。子贡身为卫国的宰相,风风光光地来到穷乡僻壤,看望一文不名的同窗,自是不忘故旧,似也有摆阔弦富,以富贵骄人之味。他的那一句“夫子岂病乎”,在同情的语气之中,就掺杂着某种不屑与鄙视——这个“病”字,有关专家解释为“困窘”,窃以为也含有落魄、潦倒以至于低贱的意思。

按照一般人看来,处在贫穷无助境遇之中的原宪,看到这位显然已经发迹的同窗,应该就像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死死抓住不放:或是乞求布施;或是恳求人家提携,让人给你在相府中弄一个肥缺;甚至还会低头哀求说:“看在师父的面上,拉兄弟一把。”古往今来都不乏这样的角色。然而,作为仲尼弟子的原宪没有这样做。他用“贫、病”之辩,反过来使原先为他的贫困感到羞耻的子贡自惭形秽。

在这个故事中,原宪有着崇高的人格尊严。他显然是一文不名,却能独善其身,保持尊严,而身居高位而具有某种优越感的子贡,差一点落入原宪所说的“学道而不能行者”的困窘。

子贡当了大官后,被贫穷的老同学“修”了一下,有什么启发?

人们习惯将贫与贱合为一体,把富与贵配成一对,但是孔子的这位弟子却以自己的言行让世人增加了见识:贫者未必就贱,富者未必就贵。

这个故事的最大教育意义是:真正决定人贵贱的,不是地位,也不是财富,而是人格这种高尚的品质。

由此观之,人格尊严应当有以下两个节点。

一是人格平等。人可以有贫富之差,但不可以有贵贱之分,这是现代社会区别于封建等级制社会的根本点。其实,无论是现代社会还是封建等级制社会,人格都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是人格的尊严,不能以官位的高低或财富的多少去分配,这才是人格平等的确切内涵。失去这个节点,就很容易做出有失人格尊严的事来。

子贡当了大官后,被贫穷的老同学“修”了一下,有什么启发?

二是人格自重。要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先须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就像本文所说,假如原宪真的将子贡当做一根救命稻草死死抓住不放,那么他就是“贫”而且“贱”了。同样,假如子贡没有将某种不屑与鄙视掺杂于他的对原宪的同情之中,或许就不会有原宪的那一番“贫、病”之辩,使子贡自己几乎下不了台。

顺便说一下,听了原宪的“贫、病”之辩,子贡觉得惭愧,且“终身耻其言之过”。“知耻近乎勇”,子贡倒也不失为一位君子。

上一篇

张飞有哪五大特质?其中哪一点导致了他的死亡?

下一篇

为什么要三十学儒、四十学道、五十读《易经》?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