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收藏 0 0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是公元前三世纪并立东亚之巅的大国,一个代表农耕文明的鼎盛,一个代表游牧文明的鼎盛。自秦朝灭亡至西汉武帝时期,匈奴帝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赶走月氏、大败东胡、兼并楼烦。富饶且广袤的蒙古大草原,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温室和摇篮,战国以前便有鬼方、猃狁、戎狄等,他们在春秋战国时常南侵,灭中原小国。他们很早以前就有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资本,如在犬戎攻灭西周占领镐京。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游牧部族消逝,而流存的那些形成一个个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军事部落联盟,中原国家统称他们为“胡人”。而匈奴人,是兴起于秦朝的胡人部族,《史记》曰:“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也是炎黄子孙。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六国刚刚一统,始皇帝嬴政“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头曼不胜秦,北徙”,之后公元前207年秦朝覆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中原大乱,无暇北顾,匈奴趁此机会重新崛起。胡强而汉弱,是西汉初年的局势,冒顿单于带领下的匈奴族,所统治的地域比秦和西汉初年的版图还大。而且匈奴在冒顿的强势手腕下,牢牢地拧成一股绳。匈奴人的强大,伴随着周边国家的倒霉。

匈奴地处极北之地,气候寒冷,粮食衣被等极度缺乏。因此对南方刚刚建立、实力不明的新王朝西汉虎视眈眈,西汉的物质文明远在匈奴之上,这深深刺激着匈奴单于的贪心。秦末楚汉争霸结束,作为胜利者的刘邦统一天下,逐渐注意到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和炽热的目光。公元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兴兵南侵,攻太原至晋阳,狼烟长安城都能望见。次年冬季,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匈奴,意图打怕匈奴,结果适得其反。冒顿采取兵法谋略,暂避汉军锋芒,佯败暗伏精兵,致使刘邦轻敌挥师直追。造成西汉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七天,铸成匈奴威名。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关于此事,史家多以多据史料“其事秘,世莫得而闻也”简单带过,而不讲讲本是占据绝对优势压倒汉军的匈奴人,怎么会放过瓮中之鳖、本可以将其轻易的消灭的敌人刘邦,让其成功突围。主流突围说法是“使间厚遗阏氏”,细细思索,还是挺不靠谱。冒顿是一代雄主、天之骄子、草原上的雄鹰,会看不出成功袭杀刘邦所能带来的好处?带着重重疑问,我们往下看。

公元前202年,西汉方方建国,开国皇帝刘邦立即意识到给北方边郡带来严重威胁的匈奴,于是“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此韩信是战国时期的韩国宗室子弟,刘邦出于笼络和稳固人心的目的,封其为韩王“。公元前200年秋天,匈奴为消磨马匹身上长出的肥膘和匈奴人秋来的农闲,再次南下打草谷,韩王信驻地马邑成匈奴首要劫掠地,“秋,匈奴冒顿大围信”,打肯定是打不过,韩王信只好遣使者送去财物和书信,请求和解。“信数使使胡求和解。”韩王信此举让大汉中枢的君臣大为不屑和猜忌,《史记》直接标明“疑信数间使有二心,刘邦使人责让信”。韩王信惊恐不已,担心大汉君臣将自己诛杀问罪,立即与匈奴人结盟,共同出兵征伐中原大地,“因与匈奴约,共攻汉”。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虽说此事的发生刘邦早有预感,但真发生在眼前时,还是忍不住愤怒和不快。刘邦决定亲率数十万大军,亲征匈奴和韩王信。消息传至韩王信处,韩王信加快步伐,不再顾忌那么多,直接献马邑降匈奴,并与匈奴大军共击太原。从刘邦身先士卒,任前部先锋大军就可以看出,他已经有点失去理智。汉匈两军刚一交战接触,匈奴军就被打的溃不成军、狼狈逃窜。汉军士气贯长虹,刘邦信心倍增,将匈奴的观点定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缺衣少食、无有章法、不存文明的野蛮人。十余波使臣前去匈奴营帐处,得出可大攻匈奴的结论,唯独娄敬出使得出“不可贸然进攻”的结论,一语说中匈奴的心思:把能征善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藏在暗处,显露出弱小的老年兵和少年兵,牲畜也是病怏怏数量少,暗地设下埋伏想汉军大部队前来征讨,再一举吃下。可惜已经步入老年的刘邦不听,还将娄敬下狱关押,意欲事后论罪。

试想,若是敌方弱小,担心我方进攻,不应该表现出一种很强大的“姿态”用以威慑、让我方不敢轻举妄动吗?再不济也要表现出一副外强中干的样子。娄敬的劝谏给自己招来祸患,被刘邦厌恶地骂道:“齐虏!以口舌得官。今妄言沮吾军!”大致意思: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的官做,现在竟然胡言乱语扰乱我军军心?娄敬实在冤枉。刘邦偏不听能人之言,让大汉主力部队直扑匈奴驻地,由于轻敌冒进和气候异常过于严寒汉军没做足御寒准备,汉军率先到达平城的白登,被冒顿30余万骑所围。内无粮草,粮草辎重远远拉在后面;外无援兵,“主力部队”(这里的主力部队,后面会解释)已经被围,哪还有援兵。这是正史说法,我们暂且相信。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这场汉匈之间史无前例的大战,不存在军队人数相差过大的问题。汉军在铜鞮大获全胜,韩王信迅速向北逃去,聚集在晋阳城。匈奴一方的左、右贤王在率众在冒顿指挥下于广武等地摆出决战态势,刘邦刚获胜利并且战将谋士云集、兵马众多、气势如虹。天降暴雪,刘邦仍率大军进击,直入太原。敌人已远离关口,斥候来报沿途所见皆是老弱之兵及瘦弱之畜。久经战阵的刘邦没有轻信,连续派出十余波斥候与谋士探查,都说可攻,刘邦不得不信。不过初任郎中的帝国新贵娄敬探查完敌情,先头部队已过雁门关,娄敬连忙找到刘邦却说:“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如今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兵书云:“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刘邦犯下兵家大忌,兵马不停,而且“天大寒士卒冻死及堕指者什二三”,未见敌而死十分之三。所以“冬夏不兴师”的主要因有不在爱民,而是容易损兵折将。匈奴大军惨败一退再退,诱敌深入之计策很高明吗?并没有,那为什么不察呢?正面对抗,匈奴敌不过汉军,从前面第一次交锋惨败即可看出,后来诱敌深入而歼之,不过是匈奴人临时想出的。玩兵法权谋计策,汉王朝的人是匈奴人的祖宗,为什么还能中计呢?还不是粗心大意。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刘邦求胜心切,面对刘敬的直言诤谏,不喜反怒,兵法有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32万步兵在刘邦的统率下迎着朔风暴雪疾速前进,有骑兵存在吗?有,但数量极少。开国时期,汉室连同色的马都凑不齐。刘邦率多为骑兵的先锋部队先抵达平城,其余以步兵为主的真主力部队跟不上骑兵的疾进 , 带着辎重粮草全部滞后。当这支以骑兵为绝大部分的军队停留在冰天雪地的白登山上,没有军帐和粮草,并因严寒天气大量减员,饥寒交迫,刘邦下令允许士卒杀马充饥,但是生火的柴火哪里有?这时还没看到匈奴人。

白登山不搞不险,史料记载,其北方和东方是山套着山,沟连着沟,无平坦处;南面有沟但不能攀爬、有壑很窄,但无法纵身逾越,‘猎人也不愿走这条路;西面是缓坡长满荆榛灌木;西南处有条迂回曲折的山路直达山上。据《史记》言:当晨光熹微,刘邦等人发现自己被密密麻麻的匈奴骑兵包围起来,西面精骑是骑白马,东面是骑青龙马(脑门子有白花的马),北面是骑乌骊马,南面是骑赤黄马。不要怀疑真实性,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匈奴部族,绝对拿得出这么多颜色的马。这就是十余波人侦探出的“老弱及羸畜”。匈奴马阵蕴含着其宗教萨满教的含义,以四色配四方蓝主东,白主西,红主南,黑主北 。四色代表匈奴的四方神灵,单于冒顿如此布阵,意味着他想借助四方神灵的力量屠杀南方的天子或龙。这带来的威慑力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较之我们看到千余飞机冲向自己的感观还强烈。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关于刘邦被围困七天,安然无恙的离去,史书记载因由是:陈平使画工图美女,间遣人遗阏氏云:“汉有美女如此,今皇帝困厄,欲献之。”阏氏畏其夺已宠,因谓单于曰:“汉天子亦有神灵,得其土地,非能有也。天赋才具的冒顿绝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放过杀大汉天子的机会,冒顿视女子为敝履,刘邦死里逃生不可能是因为运气好。《史记》没有详载这次出征之前,刘邦在庙堂上是怎样决策的,调集几路军马,也未说明其进军路线及渡河地点。因此许多事情都要靠后人推断得出。

个人总结冒顿休兵和亲签订盟约的理由如下:

1、与冒顿有约共同出兵攻刘邦的韩王信的部下王黄、赵利等汉人未能如约出发,冒顿恐生有变;

2、姗姗来迟的汉兵精锐主力部队反包围了匈奴军(白登山是多是刘邦等主要君臣,重要人物较多),若是与白登山上的刘邦等骑兵部队里应外合,可能会将匈奴大军包饺子,全歼;

3、白登山易守难攻并且暴雪天气,冒顿无必胜的打算;

4、围困的汉军虽因饥寒难忍岌岌可危,但素以奔袭作战不携粮草的匈奴军粮草也不多了,不如退一步止兵罢战,取得最稳妥的胜利,汉军当敬畏不敢再北上,匈奴帝国不会出现衰败的危机。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因此冒顿的退兵是深谋远虑,为匈奴赢得最大利益。

白登之围中,汉军冻死冻伤的将士达到十万余,冻伤的最轻是耳朵没了,冻伤的最终是手脚没了。而匈奴一方虽然有点准备,但损失亦是惨重。白登之围奠定西汉近两百余年的国策——和亲,自白登之围至汉武帝元光二年的六十七年时间里,匈奴共叩关十次,皆不是大规模的出兵,主要目的是抢夺生存资源(匈奴的粮食、绢帛等物资十分匮乏,一遇暴风雪等极端天气还无力自救)。而汉军也是采取消极的“防备匈奴”的策略,不似积极的“攻伐匈奴”的策略。白登之围,着实打怕了汉人,幸好汉武帝横空出现。

匈奴帝国和大汉帝国的初次交锋,白登之围真是靠贿赂女人解的么?

汉匈在白登之围后订立盟约,其本质是不太具备约束性的条款,双方各怀揣着不同心思:汉廷想积蓄力量,稳固国内统治;匈奴想得到汉朝的物资供应,支撑其对西域等地的讨伐。白登之战的结局影响深远,世人对它的了解却如此的表面浅显,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白登之围顶多打了个平手,互有胜败死伤,不过让刘邦等人吃的苦头更多便是。对于历史,我们应当秉持着怀疑的态度去探究,不应该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当自行去考证了解。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上一篇

中国历史上一条可怕的政治“食物链”

下一篇

日军攻不下重庆,全因这场战役和最后三个小时没有枪声的战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