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45年重庆谈判,我军实力明显弱于国民党军,为何却不惧全面开战?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45年重庆谈判,我军实力明显弱于国民党军,为何却不惧全面开战?
收藏 0 0

45年9月的重庆谈判,我方尽最大可能争取组建联合政府,实现国内和平。但就客观形势而言,也很清楚国民党政府是在借谈判之名制造舆论声势,同时为军事部署赢得时间。这样的背景下,战争其实很难避免。而我方在争取和平的同时,谈判过程中也并未在关键的军队归属问题上大幅妥协,全然不惧怕因此和强大的国民党军开战。当时我军的武装力量远远达不到国军的水平,为什么却不怕爆发全面战争呢?

45年重庆谈判,我军实力明显弱于国民党军,为何却不惧全面开战?

首先,国民党军虽然拥兵400多万,但要在广袤国土上全面作战,并非一场简单的数字游戏。45年下半年我军的120多万正规部队,分布在华北、山东、江苏、陕北、中原等地(9-11月间又往东北输送11万兵力),且基本上都在乡村地区,作战特点以游击为主机动性强。国民党军总兵力是我方3倍以上,但没有办法真正集中于一处,打大规模围歼战。尤其是在当时抗战刚结束的背景下,国民党主力部队集中在四川、云南等西南省份,40年代中国陆地交通状况极差,要向北方广大地区快速派兵是极为头痛的事情。比如1946年上半年,国民党军依靠美军的海空力量,才把30万精锐部队投放到东北战场,这已经比我军晚了一大步。所以国民党军所谓的3倍军事力量的优势,一旦开战却无法真正兑现出来。

45年重庆谈判,我军实力明显弱于国民党军,为何却不惧全面开战?

其次,可调动兵力问题。430万人不假,但却有隐藏的水分。为什么这么说呢?国民党军和我军部队不同,在军队组织的集中性方面,国军远远及不上解放军部队。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中央军委可以无条件地调动全国任何地区的野战部队及地方部队,而国民党高层却只能完全控制中央系部队,至于包括桂系、晋系、绥系、马家军等100多万军事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地方军阀的私产。中央系势力只有300万人左右,其中还有100万左右的后勤人员、特务和军校学生,能在战争初期投放战场的主力部队仅仅200万人,以200万中央军围剿127万解放军正规军,优势很大么?何况国军是当时的政府军,从新疆到海南,尤其广大南方地区都要分兵把守,而长江以南几乎就没有我军主力部队,这进一步削弱了攻方的实力。所以当时的国共力量真实对比,最多只能算是攻守两方的一个正常比例,国军略强,但战争前景其实并不特别明朗。

45年重庆谈判,我军实力明显弱于国民党军,为何却不惧全面开战?

第三,后备兵员上我军不落下风。国民党军的真正优势是武器装备远超开战初期的解放军部队,不仅仅是美械,在日械和苏械装备上,也不是我军的武器水平能赶得上的。但是很多历史材料并未体现我军在战前的一个“隐性”优势,那就是非正规作战力量,我军称为“民兵”组织。40年代的中国是个农业国,人口集中在农村,由于我军抗战期间长期在广大乡村活动,与百姓的共融度要强过国民党军,十余年间发展了庞大的非正规军事力量,总人数在230万人以上。虽然民兵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不及正规部队,但在协同作战和兵员补充方面,却有着重大作用。以上3点因素不容小觑,是我军在军事方面不惧开战的“底气”所在。

上一篇

1953年, 美国真熬不住了, 为停战故意放水, 导致韩军被歼近8万人

下一篇

苏联巅峰时期到底能强大到什么程度! 完全可以把美国按在地上摩擦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