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收藏 0 0

我们在读张学良的口述历史中,发现张学良在评论历史人物时,没有太多的理论观点,他更多的是用事实讲话。他肯定或否定的标准是事实,同时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用事实来说理。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1.吴佩孚

在张学良看来,一个军人的标准是能打仗,不怕死;一个军官的标准,是能指挥军队打胜仗。用他的这个标准衡量,吴佩孚就不是个好军人。

在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多次提到,他不佩服吴佩孚,因吴不是一个好军人。事实根据是,当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奉系战败北撤时,吴没能乘胜追击。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张学良说“奉军打败回退,那时候,他要是追击过来,自山海关追击过来,要是用全力追击,可以把东北给解决了,因为东北的力量已经打败了,就剩我的梯队了”。

因为吴没能乘奉军的败势追击,张学良的梯队在山海关进行阻击。“把直军挡住了,那么就谈和了,不打了,我就在这点上,我看不起吴佩孚。假使吴佩孚他用力量往东北打,可以把东北事情给解决了”。

张学良作为与吴对阵的奉系将领,对吴没能乘胜追击奉军本应该感到庆幸,而张学良却从一个高级将领应具备的战略战术思想的角度,来批评吴佩孚失去了彻底战胜奉系的机会。

张学良说吴佩孚不是个好军人,还表现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说吴佩孚犯了用兵的大忌,即在战争中采用逐次增加的战法。

我们军人作战,最怕犯的错误是逐次增加。怎么讲逐次增加呢?就是使用军队,拿上一点,打败了,又拿上一点,又打败了,这叫逐次增加。

他犯了这个错误,所以叫我们打败了。用战场上的事实来评价吴佩孚,说明吴不是一个好军人。

2.宋子文

张学良用这样的标准来评论历史人物,不仅体现在政敌身上,也用于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身上。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在民国政要中财政部长宋子文是他要好的朋友,用他的话说,两人无话不说。但他却始终认为,宋做财政部长是不合格的。

“我们是好朋友,他也相当能干,但他不是干这玩意的。他不是因理财理得好,因他有人缘儿。宋子文是洋派的,中国字认识不多,他批公事是用英文批……他在财政上并不成功。是大失败”。

财政管得不好,这样评价宋子文的是不多的。

3.张作霖

张学良对他父亲张作霖的评价,不因关系特殊,父子情深,就背离事实的依据。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在口述历史中,张学良谈他父亲张作霖的内容是最多的。无论是肯定或是批评,也都同样以事实为依据。

张作霖不顾奉天内部王永江等人的反对,不断向关内用兵,遭到当时国内舆论的批评,说张作霖有野心。

张作霖对此也曾多次进行辩白,而张学良在口述历史中,却明确批评张作霖有野心。

他说,当时的情形下,“我父亲也有他的野心了,我父亲自己想当大元帅,我认为我父亲不应做这个事情,何必要统治全国呢?不到时候啊,统御人的事情,不是我要干就能干的事情。

那时候我父亲和东北军的名望不是那么好,你应该慢慢地提高你的名望。首先要付出牺牲的代价,你没有代价,你是做不好的。

其实你的力量达不到,你只不过有个虚名而已。那个大元帅只是个名义,可虚名之下,是有很多危险的。”

张学良也进一步指出,“这都是杨宇霆他们鼓动出来的,他跟我讲过,这老头子非要搞一下子,要让他高高地摔上一下,他就老实了”。

通过张学良对此事的评论,让我们对这段历史以及当时舆论的批评,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张学良反对其父张作霖当大元帅,是因为他看到,仅有武力的征服是不够的,要有声望,要有群众基础。

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大元帅只是虚名而已,不仅做不稳,而且还会带来危险。后来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4.斯大林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张学良用事实说话来评论历史人物,反映在对所有人物的评价上。如他不评论斯大林是怎样一个人,只说他杀了好多人。

5.林肯

张学良:我佩服1个人,看不起4个人

他说他佩服林肯,是因林肯说过一句名言:“你可以暂时蒙骗所有的人,也可以永久地蒙骗一部分人,但是,你不能永久地蒙骗所有的人。”张学良不对林肯作全面评论,只是因为他说了这句名言,所以非常推崇他。

上一篇

陈独秀晚年落魄,3个儿女相继去世,剩下的子孙却一个比一个厉害

下一篇

被马步芳打的只剩3人,他乞讨回延安,12年后全歼马家军2.7万报仇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