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考验吴三桂诚意,皇太极赶制了三座“刀洞山”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考验吴三桂诚意,皇太极赶制了三座“刀洞山”
收藏 0 0

在沈阳故宫,位于大清门东、西两侧有两个木质结构牌坊,东侧名曰“文德坊”,西侧名曰“武功坊”,俗称东华门、西华门,这两座牌坊雕饰精美,它们既像两只楚楚动人的眼睛,提升了这座宫殿的颜值,又像门神似的守护着皇宫内苑,给人以威慑感。

“文德”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意为以礼乐教化民众,以文治国,德高望重;“武功”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有此武功”,指对外军事上很有成就,以武立功,保家卫国。《礼记·祭法》中也提到“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由此可见,“文德”和“武功”是清太宗皇太极治理国家的重要策略,文德坊和武功坊的名称体现了当时的执政理念。

为考验吴三桂诚意,皇太极赶制了三座“刀洞山”

文德坊和武功坊的方位,是结合大臣上朝时“文东武西”的排列而设计的。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下马碑,碑面用满、汉、蒙、藏、回5种文字写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清朝初期,候朝制度有相关规定,文官坐轿、武官骑马,上朝前,文武官员要在文德坊、武功坊两侧的下马碑处下轿、下马,然后步行至东、西朝房小憩候旨。官员所乘之轿马皆存放于两座牌楼外。当时,东朝房、文德坊、大清门南、武功坊、西朝房之间的区域构成了宫门前庭格局,相当于当时的候朝广场。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国初定,凡王以下各官升赏,或因事沐恩者,于每月常朝日行谢恩礼;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谢恩者,皆启奏进内行礼;官员为有功升赏谢恩者,亦启奏进内行礼:因事谢恩者于大清门外行礼。”除官员候朝外,因事谢恩者也要在大清门外行礼,可见两座牌坊之间的区域是清初官员活动的重要场所。

清军入关后,每当皇帝东巡时,都要在大清门外举行礼仪活动,文武百官及随行之人需着朝服于大清门外等候。由此可见,两坊之间也是举行皇家礼仪活动的辅助空间。

为考验吴三桂诚意,皇太极赶制了三座“刀洞山”

传说吴三桂盛京闯刀山的事发之地就在文德坊。当时皇太极征讨辽西节节胜利,因此大设宴席,犒劳三军。一日,皇太极收到一封密信,信中说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想献城投清。为了考验吴三桂的诚意,皇太极特意派人赶制了三座“刀洞山”,每座都用数十把尖刀嵌成直径1.67米的圆形洞,中间刚好能钻过一个人,如果稍不留意,从中钻过的人就会被尖刀划得皮开肉绽。

而后,吴三桂果然带着贴身随从来了,刚进抚远门,他们就看见了文德坊前的三座刀洞山。路两旁的清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刀枪如林。尽管当时情况危险,但一想到自己的父亲吴襄被囚禁、爱妾陈圆圆被掳,吴三桂便脱下衣裳,咬紧牙根,忍痛钻过了这三座刀洞山。穿过刀洞山的他浑身鲜血淋漓,皇太极随即命人取酒,与吴三桂“歃血为盟”。

为考验吴三桂诚意,皇太极赶制了三座“刀洞山”

吴三桂在刀伤痊愈后回到了山海关。不久,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看时机已到,立刻派出使者赴清求援。多尔衮在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率八旗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开进了山海关。

上一篇

苏麻喇姑,一位历经五朝很特殊的清朝宫女

下一篇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何还能苟延一百多年?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