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何范进中举后会疯?中举后会有什么待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何范进中举后会疯?中举后会有什么待遇
收藏 0 0

在古代封建社会,门阀士族林立,阶级观念相当严重,下层百姓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有的阶层,可以说是难如登天,好在自隋唐开始,统治阶级终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推出了更加全面的科举制度,从此天下的读书人就把考试这件事当作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放到古代,科举考试更是一个普通百姓唯一的上升阶梯(战乱时期除外),如果一朝考中,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别人眼中,更是会高看你一等。

为何范进中举后会疯?中举后会有什么待遇

和如今高考一样,当年的科举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了无数次才一朝得中的大有人在,其中我们最熟悉的肯定是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他在得知自己中举之后,竟然一下子接受不了现实,就这样疯了。虽然范进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但在现实中和范进一样的人比比皆是,在当时并不奇怪。

如今的人们可能无法理解他们为何会如此“脆弱”,但如果你知道中举后会享受到何种权利后,相信你就不会这样说了。

其实范进的前半生是非常的凄惨的,在他还没有中举之前,家里十分的贫穷,日子过得最苦的时候,范进曾在大街上以乞讨为生,12月份的严冬大雪,范进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外套,为了乞讨在街上冻得全身颤抖。但就算这样,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考取功名的理想,可惜他天生真的不是读书的材料,年近50岁才勉强考上了秀才。秀才是初等功名,享有一定的社会特权。

见官不拜:假设犯事儿了,在公堂之上不用下跪磕头

免交粮:假设有几亩薄田,好啦!都是自个的,不用给国家交

免刑:犯事了,站在青天大老爷面前,大老爷可不能一怒之下打你的板子,因为你是秀才,如果要打你的板子首先大老爷得去省里找学政,把你的功名革去。

又过了几年,当时的范进正在大街上插标卖鸡,就在这时,同乡的官员告诉范进,他才知道自己中举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来,他真的是落榜习惯了,根本没想过自己能考中,这也就难怪当时已经54岁的范进突然听到了这个消息会一下子无法接受了。

为何范进中举后会疯?中举后会有什么待遇

范进疯掉之后大街上没人能控制的了他,最后还是范进的老丈人揍了他一顿,发疯的范进才冷静了下来,很多人对于范进突然发疯的这件事情感到非常的不解,就是中了个举,又不是中了进士,为什么会兴奋的发疯呢?

吴敬梓生活的清代中前期举人还是有一定含金量的。整个清朝考取的举人约十五万人,能考上举人那都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举人已经开始称老爷了,举人名下田地免税,免徭役,见官不拜,可以直接请求县太爷接见、具有公费殿试资格、可以在吏部挂名选拔县官一类官职、在清代凭借举人身份可以直接当县教谕(教育局长)、县丞、主薄之类八品九品事务性的官员。运气好一点,还能通过大挑混上七品知县。有太学读书资格,有每年皇粮,家里可以起大屋,用符合规制物品,具有纳妾资格。清代就算你犯了大罪要判死刑(谋反除外),那么首先会先免除你举人的身份,而不用杀头,可以说在清代,举人的身份就相当是一块免死金牌。

清代末年举人含金量已经大大下降,举人出身已经很难当官了,因为候补泛滥。历朝为了解决一时的财政危机都会选择开放捐纳,捐纳实际上只是卖官鬻爵的委婉说法。清初实行这种捐纳候补制度,人数尚可控制。晚清连年用兵,财政缺口巨大,捐纳泛滥,候补官员想要得到实缺极其困难。武官方面咸丰、同治两朝因屡屡用兵,以军功被保举为记名提督者近8000人,当时有个笑话说湘军里的一个马夫都是记名提督。记名总兵20000余人。而全国的提督实缺仅有19人,如果每年一轮换,要420年才能轮到一次;总兵全国只有56人,如按每人一年,也要300多年才能轮一次。

上一篇

五代十国历史——南唐,十国中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

下一篇

揭秘:皇帝的虎符要是被偷了,士兵是听皇上的还是虎符的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