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专业分析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专业分析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
收藏 0 0

纳粹德国的武力象征之一的俾斯麦战舰,在它战沉后的六十多年里一直倍受世人赞誉,从作为敌人的英国首相到全世界大多数军迷都折服于它带来的巨大震撼,在多数海军专家心中它也是一艘优秀的战舰,被誉为不沉的海上钢铁城堡。但掌声和欢呼中难免会有夸大,一些军迷把俾斯麦硬推上了世界战列舰的王座(注1),使它在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随即遭到另一部分逆反心理严重的军迷所仇视,他们聚集到一起(注2),书写各种尖酸的文字贬低这艘军舰,称之为全世界性能最糟糕的新式战列舰。这些矫枉过正、非红即黑C Q X e &、极端情绪化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贻害深远,现在国内的军史论坛和书籍上,但凡关于俾斯麦战舰的文字不是极度的褒扬就是极度的贬损,竟难以找到一篇适中反映实际的。笔者所以s s A z写此文,是希望通过从技术和实效上解析这条战舰,还原历史的本来p B j n N面目。

一、建造背景及过程

1935年3月德意志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发表重大宣言u / % z,宣布废弃凡尔赛条约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正式开始。同年6月,为了表示无意向英国挑战,+ ` Q J – G德国主动向英国提出把德国海军舰艇的总吨位限制在英国海军的35%,英国马上同, 8 x Y意并与之签订了《英德海军条约》。这解除了德国海军的最后一道枷锁,德国海军开始大扩军,在建造5只旧, 7 = B N战舰代舰中的第4、5艘的同时n ` ~ ) # ( R H N在1935、1936年度开工建造代号为“F”级的战舰,一级真正的战列舰,它就是后来闻名遐F [ ) H w 4尔的“俾斯麦”级。

在1934年德意志级装甲舰服役后德国开始对真正的新式战列舰进行设计论证,同年克掳伯公司开始了280mmSKC/34、380mmSKC/34、403mmSKC/34三种] P 9 P新型主力舰炮的设计工作。到了1935年希特勒发表德国再武装宣言时,德国开始正式进行新战舰的建造,首先; n 6就是5只老式战舰替代舰中的第4、5艘,预定从1935年开始在1937年-1941年完工,于是从1935年3月开始了沙恩霍斯特级战& b (列巡洋舰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相隔16年半时间– p ! }。同年6月随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德国能够建造3.5万吨级装备406mm主炮的新型战列舰,随即开始了俾斯麦级的建造。

德国主力舰的划分标准与英国不同e S 0 l d ^ r d (,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区别主要在于火力和航速,而装2 w y L } 4 =甲以及舰体构造是按照相同的标准设计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J ; 4 * _ / _ X舰体设计直接来源于一战末期德国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增强型约克级战列舰,而俾斯麦的舰体设计是在沙恩霍斯特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b g = M c和完善而来。这一点从约克级、到沙恩霍斯特级、到俾斯麦级的线形以及舰体结构图的变化上也可以看出来,并不是一些人误传的直接改进自巴– 6 I b 4 f h C伐利亚级战列舰) q L | c,巴级和俾级在线形、尺度以及装甲布置上相去甚远,最多可以算是俾级的一个鼻祖。

俾斯麦级战列舰随吨位的加大采用了更多的水密隔仓和更厚的隔仓钢板,舱室布置、装甲布置、防雷结构布置以及上层建筑布置则大量参照了沙g 4 g R : ; a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注3)。采取以上措施后德国人在沙级开工后不到8个月也就是1935年9 F A ` F l =11月就开始了俾级的建造工作,这离一战结束正好相隔17年时间。

1938年5月德国海军得到指示将于1948年对英开战,1939年1月希特勒选定“Z计划”为德国海军发展计划,随即开始实施。同年4月德国宣布废弃英德海军条约,全力开始了大舰建造,分别于同年7月、8月开始为两艘更强大的标准排水量高达6.25万吨的“H”级超级战列舰铺设龙骨。从科隆到柯尼斯堡密布的高炉群日夜加温,强大的工业帝国再次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一直下去它们将熔化整个欧洲大陆和英伦三岛。但在不久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德国石勒M ! ^ : a $ 7苏宜格-霍尔斯坦因号旧式战列舰上11英寸大炮的鸣响而提前爆发,宏伟的Z计划成为浮云,完成大半的两条“H”级超1 [ ` * j 3 4级战列舰被解体去打造苏德战场的滚滚钢铁洪流,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两条俾斯麦级战列舰,它们在战. p ; V争中成为一代传奇。

1939年– s ]2月14日这个光荣的日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完工下水,德国人以创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伟人“铁血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命名这艘战舰,希望它能开创德国海军的新篇章。俾斯麦战舰伟岸而优雅的舰体缓缓划下船台,起源于东D H K ( l K W X方古老文明的图腾符号刻画在它的甲板上,其无所畏惧的装甲和所向无敌的炮群即将成为t Z & d 1 V M S对手心中的梦魇。它是引领电气工业革命的帝国工业技术的展示品,是条顿民族意志、武力与艺术的承载体,内在本质与外部历史都T % e *推动着它去书写齐格菲式的悲剧英雄故事,天生如此。

二、基本技术数据和图纸(*为提尔皮茨号)

1、建造

建造公司 Blohm &amp9 A e : S ); Voss

建造地点 Hamburg(汉堡)

建造代号 BV 509

开工时间 19e w _ y t35年11月16日

完工时间 1939年02月14日

服役时间 1940年08月24日

2、舰体

官方公布排水量 35000 吨

实际标准排水量 41700 吨

设计满载排水量 49400 吨

实际满载排水量 50900 吨

实际满载排水量 52900 吨 *

舰体长度 250.5 米

水线长度 241.55 米

舰体宽度 36 米

舰体型深~ 4 M ; k A 15 米

实际标准吃水 9.33 米 (1 R z * ) n n pat 41700 t)

设计满载吃水 10.2 米 (atJ ` ; U } 49400 t)

实际满载吃水 10.4 米 (at 51100 t1 / F H)

实际满载吃水 10.6 米 (at 52900 t) *

舰体次要结构用钢 St42造船钢

舰体主要结构用钢 St52造船钢

Q D u s ~雷装甲用钢 Ww高弹性匀质钢

水平装甲用钢 Wh高强度匀质钢

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用钢 KCn/A表面渗碳硬化钢

舰底纵向主龙骨17条,高度1.7米,铺设宽度25米,平均间隔1.56米(舯部)

3、动. N t A t o力系统

锅炉 12 个高压锅炉 (压力 55 Kg/cm2 温度 475oC)

主机 3 台涡轮蒸汽轮机

推进b i H T x ; 6轴 3

螺旋桨9 e d 3 } R D 3 (直径 4.7 m)

舵 2

最大设计稳定O R M m马力 138000 shp

最大实测稳定马力 150170 shp

最大实测极速马力 163026 shp

最大设计巡航速度 28 节

最大实测巡航速度 30.8 节

最大实测航行极速 31.J a F ? 6 p 45 节

4、航程

燃料 标准 3200 M3

燃料 最大 7400 M3

航程 8525 海里/19节

航程 6640 海里/24节

航程 4500 海里/28节

5、装甲

上部舷侧装甲 145mm KCn/A

主舷侧装甲 320mm KCn/A

舰尾水线装甲 80mm Wh

舰首水线装甲 60mm Wh

主防雷装甲 45mm Ww

首尾横向装甲 100-Z B .320mm KCn/A

内部横向装甲 20-60mm Wh

内部纵向装甲 30mm Wh

上装甲甲板 50-80mm Wh

主装甲甲板 80-120mm Wh

尾装甲甲板 110mm WB o J ^ 6 (h

弹药库侧壁装甲 30mm Wh

弹药库底部装甲 40mm Ww

主炮座 露天340mm KCn/A 上部舰体内220mU $ B M # Am KCn/l s d ) N ,A 下部座圈50mm Wh

主炮塔 正面360mm KCn/A 侧面220mm KCn/A 顶? 9 m $ %部130-180mm Wh 背面320mm KCn/A

副炮座 露天80mm Wh 上部舰体内20mm Wh

副炮塔 正面100mm KCn/A 侧面40mm Wh 顶部40mm Wh 背面40mm Wh

高炮塔 正面15mm Wh 侧面15mm Wh 顶部15mm Wh 背面 —

指挥塔 立面350mm KCn/A 顶部220mm Wh 底部70mm Wh

备用指挥塔e 8 ^ 2 s & h 7 ) 立面1t ) 9 u /50mm KCn/A 顶部50mm Wh 底部30mm WhJ o $ y D u v

装甲了望塔 立面60mm Wh 顶部2J 2 ? j V0mm Wh 底部20mm Wh

舰体侧面装甲总厚度 475-485mml % t 6(不考虑倾角的绝对厚度)

舰体水平装甲h ~ ` g I p $ f总厚度 130-200mm

防雷系统抵抗力 300kg hexanite 烈性炸药

主装甲区长171米 占水线全长70%

舷侧装甲高8.45 S F P米 占舷侧全高56%

6、武器装备

主炮 8门380mm/L52(4座双联)

副炮 12门150mm/) L `L55(6座双联)

重型高炮 16门105mm/L65(8座双联)

中型高炮 16门37mm/L83(a A S r f 2 L a !8座双联)

轻型高炮 18门20mm/L65(2座4联、10座单装)

轻型高炮 78门20mm/L65(18座4联、6座单装)*T X v G P ^

鱼雷 6管533mmG7aT1(2座3联,备雷24枚)*8 d u e *

7、火控设备

10.5 m 基线测距仪 4 (1940) 5 (1941)

7 mb } u l 基线测距仪 1

6.5 m 基线测距仪 2

4 m 基线测距仪 4

3.7 cm flak 炮上O % h Z P f

2I C ` U Z 6 cm flaK V z W 1 – | ) vk 炮上

8、探测设备

FuMO 23 雷达 3

探照灯 7

9、航空设备

弹射器 舰体中间1部

水上飞机 4 架 Ar190 Q t p6A-3

10、辅助装备

起重机 2大 2小

锚 3 2船首 1船尾

11、人员

103军官

1962水兵+27人

12、重量分配:

舰体结构 11691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28%)

装甲 17450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41.85%,不包含炮塔旋转部分装甲)

动力 2800 吨 (占标准^ s C排水量的6.7%)

辅助装` m c l 3 N + ! B备 1428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3.45%)

0 W B器装备 5973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14.3%,包含炮塔旋转部分装甲,每座主炮塔旋转部分重1052吨)

以上@ ? + 4总和为空载排水量,合计 39342 吨

航空设[ x % 备 83 吨

自卫武器 8 吨

普通装备 369.4 吨

船员居住设备 8.6 吨

桅杆和索具 30 吨

弹药 1510.4 吨 (占标准排水量的3.6%)

自卫武器的弹药 25 吨

一般消耗品 155.4 吨

人员和个人物品 243.6 吨

以上总和为法定标准排水量,合计 41775.4 吨

% 4 O4 U z ; D E c + $物品 194.2 吨

一般出海任务

饮用水K W D U + # 139.2 吨

设备用水 167 吨

锅炉用水 187.5 吨

重油 3226 吨

柴油 96.5 吨

润滑油 80 吨

航空用油 17 吨

长期出海任务(如不携带会注入等重的海水或淡水,以维持军舰的稳性)

锅炉用水 187.5 吨

重油 3226 吨

柴油 96.5 吨

润滑油 80 吨

航空用油 17 吨

以上总和为法定满载排水量,合计 49489.8 吨

预备用水 389.2 吨

俾斯麦在J g & 7 } R莱因演习时额外加了1000吨燃油,实际满载排水量增大到约50900吨。

三、装甲及舰体构造材料

St42(Schiffbaustahl 42)造船钢,于1931年在传统的二号造船% I m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u J b c q *上层建筑和U H & v f s M非装甲舱段舰体结构。其硬度为140-160HB,抗拉强度为420-510MPa,屈服强度为340-360MPa,弹性形变范围21%,性能不低于其它国q % Q $ / j: t c s 8 A L的同类产品! z R s m X

St52(Schiffbaustahl 52)造船钢,于1935年在@ ^ # T U著名_ O Z L | + –的三号造船钢基础上改进而成,用于建造俾斯麦的装甲舱段和轻装甲舱段舰体结构,是当时最先进的船舶结构材料。其硬度为160-190HB,抗拉强度为520-640MPa,屈服强度为360-380MPa,弹性形变范围21%,同时具有极佳的韧性和延展性,具有很强的抗断裂和撕裂能力。虽然其较软的材质{ – F H E V抵抗动能穿甲弹的能力较弱,但它拥有优秀的构造强度保持能力和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St52是二战各国造船钢中性能最优秀的材料,战后被全世界造船界广泛采购,至今仍是德国和奥地利的重要出口钢材。它也被用于U型潜艇的耐压舱壳制造,从当时德国潜艇与其A R `他国家潜艇. h Q k m s )的潜深差距上,也可以看出St52钢的明显性能优势。

Ww(KrK ; !upp Wotan WeicH ] M M B Q Uh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弹性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用于建造俾斯麦的主防雷装甲。t t r a l – l其硬度为190-220HB,抗拉强度为650-750MPa,屈服强度为380-400MPa,弹性形变范围25%,是A x 0 Y专职抵抗鱼雷爆破冲击波的优秀材料,同时对速度较慢的动能穿甲弹也具有良好的防御能力,能够有效抵挡从水下射入防雷隔舱的炮弹进入内舱。

Wh(Krupp Wotan Hart Homogeneous armour steel)高强度匀质钢,于1925年在传统的KNC装甲基础上发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 Starrheit,简称Wsh)被用于建造俾斯麦的所有水平装甲和首尾水线装甲R . e s R带以及内部纵横向装甲。到二战时代,它们仍然是硬度、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最高,抗弹性能最好的舰用匀质装甲。其硬度高达250-280HB,0 4 [ |抗拉强度为850-950MPa,屈服强度为500-55: – | = B e P ?0MPa,弹性形变范围20%,是同时兼顾对炮弹和航空炸弹的穿甲防御以及抵抗大型g W 8 Y {弹片和爆破冲击波的最理想材料。与St52造船M – z & O Q p %钢的地位相似,Wh装甲的高性能部分明显超过美国ClassB、英国NCA和意大利NCV(后N E e k l t W A b三者性能基本相等),位于世界最高水平,这在各方面的资料上都没有争议。依靠材料质量优势,提尔皮茨号战列舰的水平装甲以优异的防弹性能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KCn9 F P/A(Krupp cementite0 ^ # r U new type A)表面渗碳硬化钢,于1928年在传统的KC装甲基础上发展而成,用于建造a H 2 0俾斯麦的舷侧、炮座、炮塔立面、指挥塔立面装甲,是二战时代表面硬度最高,在中等厚度下防弹性能最好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其表面硬度高达670-700HB,递减渗碳深度为40-50%,基材硬度为230-240HB,基材抗拉强度为750-80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 i r 2 p T U & ~50-600MPa。大部份人看了《James Cameh – * % T z Mron’s Expediti? ! f Hon Bismarc@ e R R H 7 Lk》、《探索欧洲最大战列舰俾斯麦》上的文字以及考察队发行的画册上的图片加上网站warships1上的火炮穿甲数据以后,都确信俾斯麦的320mmKCn/v M ~ g q HA主舷侧装甲板抵挡住了绝大部分理论上拥有450-550mm匀质装甲穿深力的盟国战列舰炮弹。克虏伯装甲的领先地位,要追溯到1895年它的发明之时。新生的德国镍铬锰合金表面渗碳硬化钢立即压倒了全世界所有k H f t的装甲,它等效于125%厚度的当时最新式的美国哈维装甲,等效于208%厚度的之前普遍使用的英国人基于施奈德钢发明的铁钢复合装甲,成为这一时代装甲领域的最高成就。在此后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克虏伯装甲始终在6 . D U : q 5 P同时期同类产D } j r : W : h ,品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二战时代在更大厚度上性能唯一超过KCn/A的只有英国用于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立面防护,发明于1935年的P1935CA(poG V , 3 N H MstW h -1935 casehardening armor)表面渗碳硬化钢。该装甲钢的表面硬度为600H& V aB,递减W + ] f M _ # i渗碳深度为30%,基材硬度为225HB,基材抗拉强F m } G y度为82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550MPa。虽然P1935Cl h z ? AA在大部分性能指标上都不v } 8 Q 8 L @如KCn/A,但是它的基材具有更好的韧性和延展性,结合硬度不高的表面和厚度比例不大的递减硬化层,在厚度大约超过3+ # f50mm时,P1935CA具有最高的抗弹性能,这是因为在硬化层绝对厚度达D } 3 5 R H 5到可观水平的前提下,更大厚度的基材的高韧性和高延展性又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厚度约为220-350mm的范围内,则是KCn/A抗弹H # F 7 m | r性能最高,这得益于克虏伯能更精确的调整加~ y k 2 c工工艺来确保装甲品质的优良与均一。而在厚度更小时,美国同时代的ClassA钢性能出人意料的跃居榜首。该装甲钢的表面硬度为650HB,递减渗碳深度达到55%,基材硬度为2u ! r y : % B 120HB,基材抗拉强度为670-780MPa,基材屈服强度为450-610MPa。尽管其基材性能一般,表面硬度也只是N } M中上水平,但它拥有二战时代厚度比例最大的装甲硬化层,对战列舰APC炮弹的破坏能力甚至超过硬度最高的德国KCn/A和意大利引进克虏伯技术生产的P1930KC。这使得在180mm以下的~ } P / B厚度,ClassA拥有最好的防弹能力。但是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下,ClassA钢板容易发生W ) p l g v碎裂,防弹能力明显不及英国P1935CA和德国KCn/A。美国佛吉尼亚海军基地,战后对各国舰用表面硬化装甲进行综合性能测评,结W { / ,论是P1935CA位居世界第一,KCn/A= 2 , } Z以微弱劣势屈居第二,Class# u ^A则明显劣于前两者。《USNI》一书中明确记载乔治五世级战舰的P1935CA钢抗弹能力比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高25%左右。介绍俾斯麦战舰的专题网站文章也说KCn/A钢仅略微次于英国的P1935CA钢1 b # i 8,远远优于同时期美国的ClassA钢(原文:Post WWII pc ; . X 6 k / u 1roving groI @ = ]und test indicated that KC was only slightly less resistan b V N j rnt than British cemented armour (CA), and mark@ $ |edly superior to US Class A plates)。这些都是基于战列| $ z ` q h g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得出的结论。

依照自身装甲的特性,各国舰船设计师– C G ^ W }都做了所能做的最优选择。英国战列舰选择了349-374mm大厚度的单层垂直装甲;德国战列舰则选择了S ^ Y300-350mm中等厚度的垂A n , { $ ) q G 0直装甲加上一层强有力的Wh水平装甲;意大利战列舰的KC板受技术限制无法做得太厚,就在280mmKC板外面再加上一层70mm的全厚度硬化板,也要力求保证每层钢板的G – o C q # r质量w E R };美国人自从1933 I e f } : Q & V年发明了新式的ClassA装甲之后,他们的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它级和衣阿华级新式战列舰的舷侧装甲板都恒定在307mm而不越雷池一步。对于装甲抗弹性能,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从各国的实际做法来看,保证装甲质量的意义十分重大。而在保证装甲质量的前提下,并不是想做多厚就能做多厚(注4),这就是很多国家的军舰装甲厚度为什么并不符合军迷的数字感观需要的原因。

造舰冶金材料主要分为结构用钢4 b $、匀质装甲钢、表面硬化装甲钢三个类别。综上所述,最好的船舶结构用钢和最好的舰用, e E j Z H B B匀质装甲钢均出自德国。剩下的舰用表面硬化装甲,在战列舰舷侧装甲级Q } ` G *别的厚度上由英德两国平分秋色。至此世界造舰冶金材料技术领N ) 5 ) 9 6 R域颠峰地位的六分之五已被德国独自占据,这是打造不沉之舰的坚强后盾。

二战各国冶金材料的性能水平并非一些人想象或者宁愿的都差不多,而是差别巨大。即使是战列舰舷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的美国g g R m P O kClassA钢,其“国际地位”也并不低,同样是美国佛, z 8 z吉尼亚海军基地) 3 D J 6 7的战后测评,日本1942年生产的信浓留下的备用于舷侧装甲的VH钢z v 4 S 7 X G c .,性能只有同时期? x } . ; , % eR R M / r国ClassA钢的83.9%。而VH钢是日本最好的舰用表面硬化m ] + O 2装甲,日Q _ @ 4 – [本新式军舰使用得最普遍的不是VH钢而是改进自英国VC钢的0 G R $ G } 6NVNC钢(注5),性能比VH钢还要差不少。前面对比的还仅仅只是表面硬化装甲h 4 I l t w b E T之间的性能差距,即使是其中已知最差的NVNCX 9 u F ! j + d K钢,也是基于扎制匀质合金钢板加工而成的表面热处理硬化装甲,优于普通的扎制匀质装甲,而普通的扎制匀F + d _ | & h C 5质装甲又优于普通的铸造装甲。在此不妨想想– e t Z苏联人那些IS2、I: u i _ o ? VS3和T34坦克在极简易条件下由非熟练工人生产的铸钢炮塔的装甲质量如何呢?是不是( b k N – 2 S { G一些人所说的“都差不多”?如果是,那么苏联铸钢是与MNC、ClassB、ClassA、KCn/A这些性能相差很多的装甲中的谁差不多?这A ? [ U 6 I 6是题外话了。我们回到主题,即使仅以舰用表面硬化装甲为例,在战列舰舷6 M / 2 I P &侧装甲级别的厚度上,% 5 x – / ) i N J英德钢的性能比美国钢t * n ! 6 %高出25%左右(注6),日本_ M I u `钢则除了最好的少部分与美国钢相当外,大部分都在美% ] ; W国钢的85%以下,也就是说英德装甲比日本大部分装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而二战各国新式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最低300mm和最高410mm之间仅相差: A u | 6 6 ] f了37%,两者对抗弹u Z Y ~ Q l [ c能力的影响正好差不多。即使按照w j 0 o z { k p `这个很保守的估计,评估战列舰装甲的抗弹能力,对比材料质量的重要性也绝不低于对比材料厚度。这一点很多人都因为缺乏相关资料而忽略了,他们去依照几十毫米甚至几毫米的战列舰舷侧装甲厚度差为其防护水平s h m * ) :排名,今人啼a , N W T q a v S笑皆非。

四、防2 { 6护和生存力

1、坚固的舰体构造和细密的舱室分割

m + b P纵向俯视图上,俾斯麦的舰体为纺锤形,中间最粗,向# ( [ V K [首尾两端以抛物线形逐渐变细,~ @ | o r W ; { _这种形态的舰体很容易获得可靠的构造强度。在横向上,由于布置了厚重的上部舷侧装甲和上装甲甲板,该舰在上甲板下方就布置了u Q )第一主构造梁,并在第二甲板下方布置了第二主构造梁,使该舰拥有双层舰体上部主构造梁,而不是象其它多数国家战舰那样在主水平装甲下方布置单一的主构造梁,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了15米高36米宽的全部舰体横截面的尺度布置主承力结构,最大限度的增加了承力结构的几何力矩从而提高了强度。

各国的军舰上都有把一部分装甲融入构造的做法,而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广泛,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德意志级装甲舰。借助德意志级装甲舰的成功设计经验,俾斯麦同样把大量的装甲融入了它的舰体构造中。L : F Z Y W其中独立充当构造构件的有110-120mm的主水平装甲倾斜部分,80-100mm的主水平装甲水平部分,20-60mI p Q z #m的横向内部装甲和30mm的纵向内部装甲。德意志级装B K n x ^ ) 4 W甲舰是在保持舰体构造强度不变的前提下节省舰体结构重量的典范,而俾斯麦9 u G . H ~ =在舰体结构重量保持11691吨不变的前提下,把装甲融入构造则大幅的增强了舰体强度。巧妙的构造设计加上优质l [ A v c 5 l的造船材料,为俾斯麦战舰打造了一个强度极为可` q W i ` k靠的舰体。实战中即使在军舰被毁灭% O g ) } 4 k y 8的时候,俾斯麦和提尔皮茨的舰体主体部分也没有发生断裂和明显的扭曲,这一点明显有别于其它国家的多数军舰。

` h ^ t ~斯麦全舰分为22个主水密隔舱段,e ! g ` M V ( B从第3到= S g p b ] d y第19舱段为主装甲堡区域7 n ^ :,舰体主装甲堡长达171米,最宽处36米,保护了70%的水线长度和85%-90%的浮力以及储备浮力空间,这是任何0 + N ] } ,同时期战舰也无法做到的大手笔。在巨大的舰体主装甲堡内,德国人又在纵向和横向上安装了多重装甲和水密隔板。以锅炉舱段下部舰体为例i A K ! | & l,除了两舷各拥有宽度为5.5米的防雷隔离舱外,内部又被分成三个并排布置的水密隔舱,每个隔舱内安放着两台高压重油z 2 0 8 $ O B h X锅炉,俾斯麦拥有两个这样的舱段,它们中间被一个副炮弹药库舱段隔开。在这f # ; O v _ W b样的布置下,一个锅炉舱进e * % 5 w水,战舰只会损失六分之一的动力,来自一个舷侧方向的攻击最多只能让战舰的两个锅炉舱进水,损失三分之一的动力。此外,与其它国家的战列舰不同,依托大量的横向、纵向和水平装甲,该舰在主水平装甲以上的上部舰体内也设置了大量的水密隔舱。加上下部舰体,俾斯麦全舰被细分成数千个大小不一的独立水密隔舱,就像锅炉一样,该舰每个重要的子系统都被以尽可能x K b x =降低X k i U S G ; D风险的原理分隔放置在这些o s k s U . ~隔舱内,从实战情况来看,英国人很难用单一的常规攻击方式毁灭该级战舰。

2、结构简单但工艺优异的防雷结构

俾斯麦的防雷隔离舱在舯部深5.5米,向舰尾方向逐渐减至5米,向舰首方向逐渐减至4.5米,由22mmSt52船壳—空气舱—18mmSt52油舱壁—S P R Y x M k X油舱—45mmWw主防雷装甲板—8mmSt52防水背q ( / + : S J ?板构成,为两舱四层钢板的布置结构。该结构在动力舱段: { u S L T e T的主防雷装甲后面没有设置完整的过滤舱(注7),而在副炮弹药库和主炮弹药库舱段的主防雷装甲到弹药库壁之间,管线舱和下方的储藏舱一起形成了完整的过滤舱。整体上看,除了弹药库舱段的布置相对还算严密以外,与同时期其它国家战列舰的防雷结构相比较,俾斯麦的结构要简单得多,设计要求也不高,仅仅为抵御250kgTNT的水下爆破。但出人预料的是,它在实战中的表现。

从19m q j40年7月西非达喀尔“黎塞留”号战例,c e j T l1941年3月马塔潘角“维内托”号战例,1941年12 B }月南中国海“威尔士亲王号”战例来看,这些防雷结构复杂,设计要求为抵御36 W @ g . /50-454kgTNk = g ? n ^ _ ^ rT水下爆破的战列舰,除了黎塞留以外,没有一艘能抵御150-176kgTNT装药的鱼雷攻击(注8)。而1941年5月大西洋上,“俾斯麦”号战列舰被击中了三枚箭鱼式攻击机投K ~ a L T g V = a下的17N N Y0kgTNT装N U f F w药的机载鱼雷,除了阴错阳差的打坏了无法防御的船舵外,其破M 3 j坏力均被防雷结构完全抵挡,几乎没有造成任何损伤,这说明俾斯麦防雷结构的实际抵抗能力远在上述几个国家的同行之上。再根据其它更严峻的受打击情况,Q G G国外专题网站上的技术介绍文章明确表示认为其实际能力远远超过设计要求的防御250kgTNT水下爆破(原文:Overall, the torpedo defenceZ 7 p system was designed to resistO B ] G – h m v a TNT charge of 250 kg although its resistance actually proved to be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at)。德国海军在1944年11月12日关于提H ^ S j e / – =尔皮茨损失的222-45x R Q j ` ( ]号技术报告上指出它的TDS(Torpedo defence system)能抵挡300kg德国hexanite烈性炸药的水下爆破,可以认为这是该级战舰防雷系统的实际准确J B k N 6 G : ] G防御水平。

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笔者分析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St52造/ R 4船钢的高性能得到了发挥,防雷结构内布置稀疏但厚度不低的St52水密隔板兼顾2 @ m } 0着优良的鱼雷爆破冲击波抵抗能力;另一方面Z _ t 8 K = ( ` |是德国人的种族/ 8 ~ i b o特性体现在了工作习惯上,是近乎于偏执的慎密、严谨、精确,这使得德国武器系统即使在设计上存在不足,也常常被总是创造奇迹的德国工人弥补回来,虎式坦克和俾斯麦战舰^ T , ?上都发生过这样的事。

3、全面a l e O 5 B H b防护+ B R * 3 : )

俾斯r { g 6 g k W X ,麦的主装甲堡长达171米,覆盖了70%的水线长度,装甲堡侧壁从水线以+ } = C下3米多处一直延伸到上装甲甲板,在整个舷侧立面的常见被弹部分K ; ] . B – c [ W都布置了厚重的装甲,是二战时代装甲覆盖面积比例最大的战列舰。其上部2.6米高的舷侧装甲带由厚达145mm的KCn/A钢板制成,与50-80mm的Wh上装甲甲板一同保护着整个位于主装甲堡上部舰体内的水兵生活和工作区,可以抵挡重巡洋舰的炮弹和中小型航空炸R 0 b弹。中部是位于水线上下的320mm厚5.2米高的KCn/A钢板制成的主舷侧装甲带,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以材料质量优势独自抵挡大部分战列舰的炮弹。在吃水9.8-10.4米的作战常态重量时,俾斯麦高5.2米的320mm主舷侧装甲有2.6-3.2米被埋在了水下,在320mm主舷侧装甲的下方,还有一道高0.6米均厚为170mm的主舷侧装甲下沿,使该舰拥有深入水下达3.2-3.8米的舷侧装甲,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水下防弹能力,炮弹必须在水中穿行很长的距离击中更低的位置才能穿过22mA v 3 Q u Y Im船壳进入防雷吞噬舱和吸收舱,这时后面的45mm主防雷装甲板已经能够独立抵挡。

在舰体主装甲堡内,位于主装甲甲板以下的空间,设置有8道由厚达20-60mm的Wh钢板制成的横向内部装甲墙,它们也被同时作为舰体横向构造的一部分。8道装甲墙和首尾两端320mm厚的W Y $ g 2横向外装甲墙共同把俾斯麦战舰主装甲堡内的下部空间分为9个重装甲舱段f 5 +,其中的6道,以30mm的厚度又延伸到上部0 – ; l n K R舰体内,和首尾两端100-220mm厚的横向外装甲墙共同把主装甲堡内的上部空间也分为7个重装甲舱段。即使有战列舰炮弹或穿甲炸弹射入其中爆炸,x z *弹片受到这些内部装甲的阻挡,破坏力也会被控制在较小范围的空间内。

俾斯麦的舰首和舰尾水线部位分别设有60mm和80mmWh钢制成的轻装甲带,它们会在舰体受到攻击的时候尽可能的保持水线外形X L M 3 j $ m的整体完整度,防止舰体表面发生大面积破碎。俾斯麦在舰首水下被英国战列舰炮弹炸开一个对穿的窟窿,舯部水下外壳被炸开另一个窟窿,还损Y O W F失了1/6动力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28节的航速。反观没有舰首水线轻装甲带的武藏号,其舰首水线部位的船壳被一颗航空炸弹撕开破口以后H l z E u,向外翻卷的钢皮形成了巨大的阻力,使武藏号的航速从27节降为21节。在一战中积累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英国、德国以及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之后设计的新式主力舰上都设有^ D u环绕首尾水线的轻装甲带,只有环太平洋地区的美国和日本取消了这个设 X # 置。日本人在大和级战列舰上甚至连所有战舰都不可缺少的尾部主水平装甲都取消了,仅设立了两个各自独立的主副舵机装甲盒,完全放弃了对传动轴通道区的装甲保护,依) $ y t z i ) u J赖运气让敌人的炮弹和航空炸弹不会命中这里。而美国人则认K Q } 5 – Y为时代已经进步到军舰能在很远距离以火炮决定胜负的程W b F W G H f a ;度,因此仅以质量一般的单层外倾斜内置舷侧装甲薄+ / ^ M D [ 6 N I板作为新式战列舰的主要防御手段,实战中却总是美国军舰和对手日本军舰咬得最近,反而是没有这个想法的欧洲人总是能在很远的距离上开炮并区分高下,屡屡刷新主力舰炮战的最远命中记录。在此美国设计师: { T A X / # , B应该感谢日本人那些老旧的性能低劣的舰炮,并感谢日本人舍不得将大和级战列舰投入到初中时期的海上炮战中。日本人这样设计军舰是因为受到自身工业基础的限制,而美I / [ v n d !国人则是乐观主义。

二战时代的大p : A部分新式战列舰都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方式布置装甲,这是因为它们的装甲比重小,没有多余的装甲去防护非致命部位,保证重点部% : M e位不被% 9 ) 击穿,是首要的。但是在重点部位能防御敌舰炮弹的前提下,自然是防护尺度越大越好。全面防= O I Z护的军舰与重点防护的军舰相比,无论在装甲都能被炮弹击穿还是都不能被炮弹击穿的情况下,都是前者能承受更多得多的打击量。从照片上看,俾斯麦战舰承受了90发左右22kg、23.2kg装药! J f U 8 j的战列舰炮弹、310发左右其它炮弹和6-8枚鱼雷的打击后,舰体外观依然基本完整,而仅仅承受了5发18.4kg装药的战列舰炮弹打击的] = – [ t l e让.巴尔号,舰体外观已经面目全非。这也证明了一些人所谓的“重点防护军舰的nothing区域不会引爆APC”的说法纯属幻想。重点防护是一种不得} , } h v ` } * 7已而为之的举措,并不是军舰的非重点部位真的无足轻重。军b t P s舰的理想防护形态是重点部位防御能力不低于甚至高于重点防护的全面防护,这就是下文即将谈到m R % @的二战时代德式军舰的独特防护形态。

专业分析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

专业分析俾斯麦级战列舰性能

上一篇

北纬30°这条线确实很重要,有人说它是地球的脐带

下一篇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尸体保存得很好,最终变成了木乃伊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