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收藏 0 0

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年号康熙,其名有深意。康为安宁,熙为兴盛,蕴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蒙古语为“平和宁静”。与西方崇尚武功的恺撒大帝式英雄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大英雄是因为治水被铭记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正是由于大禹除水患而得民心。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九合诸侯”,约法三章中第一条就是“无曲M ? * 8防”,即不许截断邻国水源或把本国水患引向邻国。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作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最重视治水的君王,在长达61年的执政时间里,康熙帝将河务与三藩、漕运并列,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a S $ K L 5 六下江南以巡视河工为首要,十二次到三河交汇处清口阅视J R O 5 e l 3 & +河务,亲自筹o ^ X U { f p V #划治河,指授河臣。

夙夜廑念忧– . E – c S v ! P河务

“听政以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滔滔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像伟大的母亲一样哺育了中华儿女,并以五千年的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Q s _ P h。但在我国古代社会,长城易修,河水难治。从上古时期大禹开始,治河便成了历代统治者的试金石和朝代兴替的催化剂。

千百年来的历史规律是[ C S a F [乱世治兵、盛世治水。那时的康熙朝,东北有沙俄袭扰,西北有蒙族F q H n d 4 # ! A掠疆,东南7 [ r有郑氏占台,西南有三藩之乱,内忧外患,离盛E 2 / ^世尚远。( x $ m H康熙虽心系治水,希冀河清海晏,但于国N h n ! D于己都力所难及,因此,他就把治水写在了皇宫柱子上,以昭心志。正如他自己反复说过的:“听政以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自明末以来,由于战乱频繁,黄河年久失修,于康熙初年造成了巨大灾患。仅康熙元年(1662年)至十六年,黄河大的决口就有60余次,不仅使河南、江苏、山东等地深受水患之苦,而且严重地影响了清王朝的交通命脉——漕运。

“朕自十四岁即反复详考如宿迁以下高家堰等j c ~ 0 N运河。”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康熙六年(1667年),皇帝刚亲政不久,国家就遭遇了大洪p 0 i ~ )水,黄河夺淮,黄淮相冲,不能合流入海,以致波及运河,漕粮受阻。更加严重的是,河水漫溢不止,当时北面黄河“尽归决口,北流入海,正河淤浅。宿迁以东,北岸民田,皆成巨浸”,南0 # _ %面淮河、运河一带“淮阳七州县(山阳、盐城D e m s U (、高邮、宝应、江都、泰州、兴化)田地一片汪洋”。沿河州县尽受水患,江苏高邮更是水高二丈,城门堵塞,乡民溺死达数万之众。从这时起,水患就引起了年少的康熙帝关注,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败洪水这个难以降服的敌人,除水患、安民生。诚如其言:“朕自十四岁即反复详考如宿迁以下高家堰等运河。”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黄、淮再发– e u / : 5 K C =大水,黄河倒灌洪泽湖,河南、j . : r & j 安徽等地一片汪洋,大堤决口34处D G +,淮水冲入运河,s N i k 不仅人民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危害,而且切断了维系清朝统治的经济大动脉。这对平三藩、战噶尔丹以及收复台湾等国之大事都十分不利。面对极度拮据的财力,青年皇帝还是痛下决心要会一会这个“水敌”。他提出了“务为一劳永逸”的全面修治方针,提n 3 R @ F ?升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批准了一笔205万两巨额的治河经费,限定三年完工。

康熙帝:三大国事有河务

当时治河包括了黄、淮、运三河,目的是要疏导黃、淮,合流入T h | v L t X F海,恢复运河正常航行,使沿河人民免于水患,安心生产。就当时的科技水平而言,治河是一项举全国之力也难以达成的任务。M % z ] 8 q |但在这三年里,康熙: – a m 4 O命靳辅实施了导黄入海等六大工程,“水敌”初步就范。

上一篇

李斯被陷害入狱为何没一人为之求情?从一开始,李斯注定要输

下一篇

康熙帝陵(清景陵)灾难何其多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