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为什么中原人如此憎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为什么中原人如此憎恨
收藏 0 0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乃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常有豪情壮志的诗句传扬海内。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为什么中原人如此憎恨

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古丝绸之路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我们现在统一称其为楼兰古国,它曾经因连通西域和中土而盛极一时,但又只存在了800多年便神秘消失。直到上世纪初,瑞典探险队才在茫茫沙漠中,找到了消失千余年的楼兰遗址。经过岁月的洗礼,这里已经残破不堪,但巍峨耸立的城垣掩盖不住它曾经的辉煌。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在文献记载中,楼兰是汉朝时期就存在的西域小国,《史记》与《汉书》都用“城廓之国”描绘它的渺小。它向东连通敦煌,向西北可到焉耆、尉犁,向西南可到若羌、且末,所以古丝绸之路走到楼兰就分为了南、北两道,以此链接更多的西域国家,可以说楼兰古国就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

但这个国家的人口只有1.4万人左右,也就相当于汉朝的一个城镇,这种规模的小国在西域还有很多,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也都记载过。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为什么中原人如此憎恨

楼兰到底做了什么?

楼兰古国的特殊性又在于它的地理位置,前面说过他是丝路上的交通枢纽,恰好它也是汉匈两家边界的缓冲地带。换言之,汉军争取到楼兰,则可从该地区出击匈奴,多了一条北伐的路线;匈奴也可以由此南下骚扰汉朝边关。由于匈奴人的凶悍与霸道,楼兰多是在威逼利诱下帮助匈奴人,甚至与匈奴合兵骚扰汉朝。

当汉朝的使者借道沟通西域时,楼兰还曾劫杀过汉使。汉武帝最终改变怀柔拉拢的态度,于元封三年(前109年),派赵破奴率军数万人攻破楼兰都城姑师,俘虏了楼兰王,这可以视为“一破楼兰”。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为什么中原人如此憎恨

到唐朝时期,边境大体安定,不过突厥以及鞑靼等部落还不是很消停,王昌龄写边塞诗一贯秉持苍凉雄浑的风格,他说“不破楼兰终不还”,并非确指要和楼兰国死磕,而是以陋兰代指那些首鼠两端的蛮夷之邦,意思是大唐兵马所至,谁敢腻味,出来走两步吧!

为何那么多文人墨客喜欢以“楼兰”为依据抒发壮志了。如李白的“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杜甫的“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高适的“马蹄经月窟,剑术指楼兰”;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徐祯卿的“天子绒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

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为什么中原人如此憎恨

李白、杜甫时期楼兰故地本身就是唐朝领土,还有何较劲的?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人物,一生都在与金人作战,跟西域八竿子打不着!徐祯卿是明朝的扬州才子,一辈子没到过西北边陲,凑这个热闹不也就是抒发一下情怀而已?

综上所述,古代文人对于楼兰的“情有独钟”并不是对楼兰古国的痛恨,历史上的墙头草多了去了,也并没有引起文人墨客的垂爱。

之所以楼兰常被文人“剑指”,就是因为它曾经见证过汉匈之间的博弈,这是每当汉族政权遇到游牧民族外侵时,都会拿出来打气的资本。又因为楼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象征着汉族政权向西寻求发展的突破口,所以也更容易成为文人寄托壮志的媒介。

上一篇

传说中的神创国度,亚特兰蒂斯是否真实存在过?

下一篇

为什么说袁天罡的墓无人能盗?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