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收藏 0 0

科举制度,又称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持续了1300多年。

科举制的盛行是打破了旧贵族对权势的绝对掌控和对世袭制的打破,是平民学者一展仕途最好的方式。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中国历史中,历代都会出现为数不少的外国人,其中最有名的还是阿倍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入唐后改名朝晁衡。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明朝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篇》在第一篇《开国第一科》中有详细描写过明朝第一次科考的情况。

书中写到写倒第一次科考的事件在洪武四年,也就是1371年,可能说道这里,就有人要问了,明代开国在1367年,怎么四年了,才开始恢复科考?

其实,明朝第一代国君朱元璋起义成功,创建明朝的时候,手下的人基本都是武将和一些市斤出生的普通人,基本没多少有正才实干的,尤其是能帮助朱元璋治理国家的人才,而且元朝未灭,依旧占据着北京,朱元璋并没有把心思放在科考这件事上,而是全力攻打着元朝最后的残余力量。

洪武四年,元朝一统,朱元璋即便降低了文官的选才标准,但依旧凑不齐一套完整的文官体系。于是,科举的改革和盛行就开始了。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明代第一次科考中,共有一百二十名进士,其中,沈德符所在的浙江一省就占据了三十一个名额,占了四分之一,是进士最多的地区,至于最少的就是湖北了,全军覆没,而这一年的状元叫做吴伯宗。

沈德符这么写,显然有几分夸赞自己省份的意思,但文中同时也写到了一个令人好奇的语句,那就是这一百二十人中,有一位“高丽国中一人!”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明代国子监专志《南雍志》记载说到,这一年科考中,高丽国派遣了四名学子前来应试,书中是这么写着:“外裔子弟,始自高丽遣金涛第四人入国学读书。洪武四年,涛登进士,除授县丞,不就,与三人皆遣归国。”

《明太祖实录》也记载说:“洪武四年三月乙酉朔策进士于奉天殿,登第者百二十人,赐吴伯宗等三名进士及第,第二甲十七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百人赐同进士出身。诏赐伯宗朝服、冠带,授礼部员外郎。高丽入试者三人,惟金涛登第,授东昌府安丘县丞。朴实、柳伯儒皆不第。三人俱以不通华言请还本国。诏厚给道里费遣舟送还。”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翻译过来,就是说,高丽国送来了四位以金涛为首的学子来参加科考,这一年,一甲三人,二甲十七人,金涛在这一百二十人中排名二十五,已经是个很不错的成绩了。

至于剩下的那三个,没考上。

朱元璋赐官山东安丘县县丞,相当于副县长的职位,但金涛没有接受,并以不会汉语为由想要辞官回家。

这个理由显然不太可信,科考考的是什么?四书五经!科考都得了二十五名了,竟然说自己不会汉语?那他是怎么学习的?怎么得的第二十五名?难不成是替考?

显然不能!不过细细想来也就明白了,金涛到底是外邦人,高丽国的第一人,来大明难道当一个小小的副县长?虽然朱元璋没有歧视外乡人的意思,但金涛自己也清楚,凭自己外邦人的身份,是很难在大明经过多年磨练晋升到高等官职的,索性辞官回家。

朱元璋没有拆穿金涛的谎言,而是给了四人路费,让四人回到了高丽国。

明朝的第一次科考,120名进士中竟然有一名歪果仁

至于金涛回到高丽后怎么样了,王世贞在《皇明奇事述》中说,“归为其国相”。

也就是说,金涛回到高丽后,做了宰相,如此,带着海归的头衔,在大明镀金完毕后,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

Ps: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再PS: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订阅,司机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历史中的那些事儿。

下一篇

西方学者:你们有个秦始皇,真好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