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长平之战赵国到底输在哪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长平之战赵国到底输在哪
收藏 0 0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一场著名的战役。对于长平之战,很多人并不陌生,这是一场决定秦赵命运甚至战国时局走向的战役。此役结束,赵国被坑杀40余万将士,从此一蹶不振,战国局势由秦赵并强,变成了秦国一家独大,而秦国的大一统自此之后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那么长平之战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长平之战赵国到底输在哪

这场血海漫天的战争,是整个战国时代最重要的战略决战,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将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自称主父,开始抛开其他国事,专心策划兵事。赵国崛起之后,秦赵对决已经在所难免,因而双方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便是秦赵双方之间的一次次试探。根据《史记》的记载,秦赵之间这场战役的直接起因就是上党郡的问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直接切断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连写,也就是使上党成为脱离韩国本土的飞地。于是韩国国君韩恒慧王索性就让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给秦国,以求的秦国罢兵。结果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干脆将上党献给了相邻的赵国,由此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

而在当时,赵国国内就上党郡的问题出现分歧,拒接派认为上党郡本来已经是秦国的囊中之物,如果贸然夺走,必然会招致秦国的进攻,而且也给了秦国开战的理由,并认为这种虎口夺食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接受派则认为即使出动大军都不见得能打下多少城池,如今不废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七座城池,这种利益不能白白丢弃。最终的结果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赵胜的意见,接受了上党郡,并且派廉颇率军在长平驻扎军队防备秦国发动的进攻,秦国大怒于是起兵伐赵。在与秦军几次交锋皆不利的情况下,转而选择固守营垒的防御策略。坚守不出的战略导致秦军也一时难以取胜,双方陷入僵持。

长平之战赵国到底输在哪

但是赵王对廉颇固守不出的战略极为不满,再加上听信了流言,”秦国最怕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为将”。于是临阵换帅,命赵括去代替廉颇,以实现他击败秦军占据上党的战略意图。赵括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了廉颇。他到长平后,积极地贯彻执行赵王的意图,准备主动大举进攻,企图一举击败秦军,夺回上党,以报赵王的知遇之恩。而此处也引出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纸上谈兵”。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刻,赵孝成王却用赵括取代了廉颇。秦国主帅白起得知这一消息后,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在被秦军围困46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在赵括阵亡后,40多万赵军可谓群龙无首,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于是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赵国到底输在哪

那么赵国惨白的原因仅仅只是赵括的临阵指挥造成的吗,赵国只是败于”纸上谈兵”吗?这只是一部分原因,这个白起是何人——他是我国古代战功最为卓著的军事家,在他之后,只有汉初的韩信可与之比肩。赵括上任后,因对敌情变化知之甚少,又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者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错误,即正面快速进攻,”以身殉职,抵死反抗”。赵括并非不懂谋略和变通,然而,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使赵国40万军队被秦军坑杀,从此一蹶

长平之战赵国到底输在哪

那么,长平之败的责任全在赵括么?外交失策,长平之战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战场上陷入时局,往往就需要其他方面的因素来寻求变化,而外交手段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当时赵国君臣也的确考虑到了这点。但是很可惜赵孝成王又选择了错误的方法。由于物资、军队的大规模消耗和对垒,使赵国政治集群的心灵很脆弱,本来用擅长进攻的赵括换下丧失斗志的廉颇,不能不说是一招好棋,可惜最佳的时机已经过去了,双方的对垒阵式已经完全形成,赵国是必输无疑了。

综合来看,整个长平之战其实应该负最大责任的是赵孝成王,毕竟在接受上党、外交失策、中计换帅等方面都有他的责任。也说明秦军,尤其是白起的谋划实在太周密了,因此长平之战的最后失利从决策者到将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了。

上一篇

在古代男子可以任意休妻吗?

下一篇

历史上的靖康之耻经历了什么呢?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