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全新解析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全新解析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收藏 0 0

为了打通东进的通道,秦王按照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首先将东进的目标对准了离他最近的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出宜阳,拿下了韩国的“野王”城,野王的位置如下

占领“野王”后,韩国的上党郡和韩国都城郑的联络被秦隔断,上党成了一块孤地。已经成了秦国案板上的肥肉。韩王极度恐慌,急忙联络秦国,要把上党献给秦国。估计不献也没办法。不过上党的郡守冯亭另有算计,他的算盘是把上党送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的话,秦国必定会恼怒,一定会去攻打赵国,赵国这个时候肯定要与韩国联盟,这样可以抵挡住秦人的进攻。说的好听,其实说白了就是把祸水引到赵国一方。

赵国自然不傻。这之中的利害关系并不难看出来。不过赵王最后听从了平原君的意见,接受了上党,并且封冯亭为华阳君。等于让冯亭继续管理上党。后世多用一个成语叫“利令智昏”来形容赵国的这个决定,意思是赵国为了蝇头小利昏了头。事实如何呢?从利益的角度来说,上党十七城对赵国的确有很大的诱惑。但上党的位置对于赵国也是至关重要。我们还是看下图。

如上图所示,上党控制着从西方对赵的进攻路线。一旦上党为秦所有,则秦军不仅可以从河内北上进攻赵国,还可以由上党出发,穿越太行山,居高临下对赵国展开攻击。

其实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以后,赵国军事实力有了显著提高。赵王心里难免有些飘飘然。秦国纵然强大,但毕竟劳师远征。以逸待劳的赵军应该可以一战。几个原因综合下来,赵王就接受了冯亭的请降。于是赵王派名将廉颇统帅30万大军奔赴上党地区,加上上党本身的十几万军队,赵国竟然一下子集中了45万左右的大军来镇守上党。从这点上看,赵国的军事实力的确不容小觑,赵王的底气想必也是因此吧。

廉颇的30万大军是直接去的上党还是在长平驻守呢?我们认为是后者。

《孙子兵法》有云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作为久经沙场的廉颇不会不清楚“地形”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面对即将到来的秦国虎狼之师,他绝对是不敢掉以轻心的。提前做好防御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会详细解读廉颇的防御体系,这个防御体系就是建立在长平这个区域。所以廉颇断不会是因为上党失守,退到长平来坚守。

廉颇完美的纵深防御体系

对长平之战的记述主要来自《史记》《战国策》,我们都知道,古籍对事件的记述都很简略。对长平之战的描写也是如此。不过多亏了靳生禾、谢鸿喜两位先生通过实地考察,对长平之战各个细节做了非常详细的整理。让我们可以一窥长平之战的全貌。在此向两位先生致敬。

进入战国中期以后,由于魏国的战略失误,先后于桂陵和马陵两次战役中被齐国击败,魏国国力从此一蹶不振,秦孝公10年(公元前351年)秦国夺取了魏旧都安邑,秦惠文王八年(公元前329年)和九年(公元前328年)秦国又分别夺取了汾阴和皮氏。这样魏的河东地区的主要部分已经被秦所占领。前文我们知道,韩国在河内地区的野王也被秦所得。按照靳谢两位先生的描述,广义的长平是一个长41公里、宽37公里的长方形区域。秦因此有两个方向可以向上党进军,而长平所处位置恰恰就是卡在这两条线路的咽喉之处。

整个长平地区多为丘陵地貌,大小河流众多,我们后面要谈到的河流主要是围绕丹河及其支流小东仓河、永禄河以及古河蒲水还有就是秦军一侧的秦川河。其中小东仓河与蒲水在长平之战中起到了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我们后面谈。我们从廉颇来的路线谈起。

①廉颇奉命出兵

我们前文有讲,赵王接受了冯亭的献城之后派廉颇率30万精锐的赵军开赴上党地区。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廉颇如何过来的。不过我们知道,华北平原与晋中地区隔着巍巍的太行山脉。而险峻异常的太行山脉有所谓“太行八陉”,就是有八条山路通往华北平原。军事行动中大部队的行军离不开太行八陉。而离邯郸最近的一条“陉”为滏口陉。北面是井陉,后来秦灭赵战役北部军队是穿井陉进入的华北平原。秦军这样选择应该是躲避赵国在滏口陉所设重兵把守的关隘。而兵贵神速,廉颇大军去往上党应该走的是滏口陉。

从邯郸出发经滏口陉,穿越太行山,这条通道比井陉要好走,而且距离近。从谷口到山中间的涉县大约有70公里,而从谷口130公里左右既可到达上党地区。滏口陉西边险要之处有壶关,这里是太行山西侧最后一道关隘,涉县处设防情况不清楚,不过如果壶关失守,涉县估计很难抵挡住秦国大军的脚步。但将这里作为军需的一个中转站是毫无问题的。壶关的情况我们后面还会深入探讨。廉颇大军到达上党地区以后,应该对驻守上党郡的冯亭有过布置,从后来秦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冯亭很快与廉颇军合兵一处可以看出来。那么从壶关进入长平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看地图。

如上图所示,从壶关出来的廉颇大军沿着陶清河河谷到达八义村,从这里转走小陈仓河可以进入长平地区,到达丹河一线。以这里为中心,构建了非常坚固的防线。

②廉颇的三道防线

如上图所示,廉颇将军构筑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空仓岭一带,第二道防线是沿着丹河,第三道防线从丹朱岭过故关这线,被称作百里石长城。三道防线利用山河险要,无论北方的上党还是太行山东麓的邯郸城都在其保护的范围之内。廉颇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孙子兵法》所谓“擅攻者立于九天之上,擅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我们分别看下三道防线是如何布置的,体现了廉颇怎样的军事防御构思。

空仓岭防线

空仓岭防线北起长子县西侧的发鸠山,南到晋城北的武神山。按照靳谢两位先生所言,这段距离有四十多公里,不过笔者测的距离有六十多公里了。这个不重要,从图上我们能看出来,这条线的确是丹河这边西侧最重要的防守区域。在空仓岭处有一个巨大的山路交叉口,这里有一关隘,名为高平关。形成年代不详,高平关坐落在山间险要之处,扼守住东西两侧通往山下的两条河谷。廉颇在山下河流交汇处设置了一座城池,就是后来著名的白起大军的营地光狼城

上图所示可以看出来高平关的位置的确卡在翻越空仓岭的东西要冲之上。我们再看下光狼城。

沿着高平关山脊两侧的河谷下来就是光狼城,廉颇在此设置光狼城的目的很明确,一是对高平关一线的防守提供支援,二是一旦高平关失守,此地可以作为一处防守的要隘,这应该是第一道防线最后的关口,敌人一旦跨过第一道防线,则来到了丹河岸边,丹河这里是廉颇设置的第二道防线,这道防线沿水而建,是赵军重兵把守的关键一道防线。通常防御体系中第二道防线非常重要,一旦第二道防线失守,守军将面对着最后的依赖,无论心理上还是作战的策略上都将有很大的变化。后期战争中这点也体现得很明显。

丹河防线

丹河发源于丹朱岭,由北向南贯穿整个长平地区。古时候河谷深邃水流湍急,非常适合构筑防线,两岸的地形开阔,很方便大部队的作战。

如上图所示丹河防线北起丹朱岭处的长平关,南到晋城的上城公村。沿着丹河由北到南构筑。这里有几个关键点,对于防守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

大粮山和韩王山两处制高点构成了防御体系的两只千里眼

大粮山为廉颇军屯粮之处,粮草的重要性在古代军事战争中是不言而喻的。大粮山主峰海拔1220米。山脊平缓,非常适合屯营驻守,东北方向为故关,西南则为空仓岭,故关和空仓岭是第三道防线和第一道防线的两个关键处。大粮山与韩王山相距十几公里。站在双峰之巅,对于空仓岭和故关两条线上的情况可以一目了然。是作战指挥场所的天然之选。所以廉颇也将作战指挥中心和囤粮之所设在此处。而大粮山山下的小陈仓河谷可以直抵壶关后穿滏口陉到达邯郸地区。无论军事调动还是粮草辎重的运输都极为方便。

韩王山主峰海拔1186米。登山远眺,丹河两岸乃至长平关一线的情况都能尽在眼底。这里在廉颇时期为副指挥所,也是廉颇指挥北部防御的重要场所。而后来这里成了赵括的指挥所,赵括军就是由此出发,渡丹河与白起军决战的。

长平是丹河东岸的一座重镇,由此沿着丹河向北可以抵达长平关,而这条通道左侧是丹河,右侧则是高山峻岭。是长平关关隘的前沿阵地。关乎着长平关的安危。

长平关坐落在山峦之间,穿过雄关向北则进入上党地区,是上党地区防守的重要关隘。也是廉颇构建的防御体系中第二道防线的最北端。

第二道防线也就是丹河防线是赵军防御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此处依山傍水,是绝佳的防御要冲。整个防御战线长达四十多公里。如果第二道防线失守,赵军还有第三道防线,就是百里石长城防线。

百里石长城这道防线有些变化,基本上是由西到东,西起长平关的丹朱岭,沿着山脊经过故关,一直到达马鞍壑。这条防线是赵军最后的一道防线,事关廉颇纵深防御体系的完整与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失守,秦军铁骑将进入一马平川的长治盆地,不仅上党危矣,而且秦军沿着淘清河谷可以直达壶关,威胁赵国首都邯郸的安全。整个防线由石垒城墙构成,绵延四十多公里,所以号称百里石长城。整个防线南坡陡峭,而北坡相对要平缓。居高临下的防御的确易守难攻。

通常将长平之战的起始时间定在公元前262年,于公元前260年底赵括军投降被白起坑杀结束。不过根据史籍来看实际上真正的交战起于公元前260年,之前是双方行军布防,小规模接触等。我们将视线转到秦军这边来。

锐不可当的秦军

秦国大军过来的路线有两条,一是走河东,由西向东挺进。二是从野王向北穿越太行山,进入上党地区。按照靳谢两位先生分析,秦军最优的选择应该是由河东而来。不过笔者对此存疑,按照《史记》所记,公元前258年“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皮牢,拔之”。这里是说尽歼赵军以后,秦军分成三路,武安君(白起)回师。王龁拿下了赵国城池皮牢。如果秦军从河东过来,皮牢是必经之处。秦军又如何在灭赵军之后才攻占皮牢城呢?我们姑且不做进一步解读吧,看下秦人两条行军路线。

①河东

如上图所示,秦军从蒲津渡口渡黄河向北到达汾阴和皮氏一带,沿着汾河向东南可以到达新田。这一路都是秦国控制的地区,秦人在此经营有三十多年。沿途行军不会有任何障碍。既可以沿着黄河汾河走水路到达新田,也可以沿着汾河河谷走陆路到达新田。

由新田再向东就到达了上党地区的西部,这条道被称为河东道。这里设有乌岭关。不过如图所示,皮牢城就在这条路上,皮牢属赵,乌岭关也应该属于赵。秦军要想从这里进入上党地区,摧城拔寨是免不了的。史籍上没有记载之前有这些动作。所以本文认为秦军应该走的河内道。而乌岭关这个关隘应该是与赵对峙期间,秦军拿下来的。作为西部防守关隘。我们看下河内道。

这条通道就是我们称作“太行八陉”之一的“太行陉”,穿越太行山以后直插上党腹地。按照靳谢两位先生分析,秦军是由上面河东路进入上党地区的,但沿途关寨并没有拔除。所以我们推测秦人是走太行陉过天井关后,直接对赵军空仓山一线发动进攻。按照我们前面所述,长平之战的起始时间按照公元前262年秦军攻克野王城开始的。但按照《史记》所载,在公元前263年“白起攻韩南阳太行道,绝之”。说明在前一年白起已经拿下了太行道。而以皮牢之重要,《史记》并没有之前秦军拿下皮牢这样的记载。所以秦军不会是先从河东动手,而是直接于河内先拿下了野王城北部的天井关和大口城。然后才攻克了野王城。这既符合文献的记载,也符合行军作战的规律。首先都需要保证自己无后顾之忧才进行进攻。如果秦不拿下天井关,而直接向野王城进攻,则可能受到天井关一侧韩军从北部夹攻秦军,秦军腹背受敌,肯定不是上策。

全新解析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

按照《史记》所载,公元前263年白起取太行道,公元前262年秦伐野王,公元前261年秦取缑氏和蔺两城,至公元前260年秦取上党,长平之战爆发,按照后世的理解,在262年开始秦赵在长平对峙,加上后面爆发战争的半年,共计三年。但史书上无之前的任何交战记录。本文认为秦这两年应该是《史记》中后面所说的“困上党”,其实我们仔细想下,不可能秦人这边拿下野王城,韩国那边也不可能马上决定将上党献给秦国,上党郡守冯亭也不会马上就将上党献给赵国。这期间各方应该在外交上进行交涉,在军事上做准备才是。以《史记》简练的风格来看,只用了“困上党”三个字对这时候的状态进行了描述,而用了大段文字对冯亭与民协商和赵孝成王与平原君等大臣协商的事情。而直到赵王决定了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后才爆发了战争。

而且我们看《战国策》所记,虽然没有记录很详细的时间,但这中间有韩王撤换上党郡守,以及冯亭守上党三十日的描述。同样说明这期间实际上在诸方角力。秦围困上党,但并没有与赵直接冲突。而先是据缑氏荥阳等地威慑住韩国,然后送一座城池给魏国,然后假装与赵和谈对山东诸国进行迷惑,以免诸国形成合纵之势。同时秦人秣马厉兵,拿下了空仓岭以西到沁河沿线的上党诸城,并攻取了乌岭关,以此作为西部防御的第一道防线,以沁河一线作为秦人的第二道防线。这些工作都做完了以后,秦人才于公元前260年发动了对赵军的进攻。我们整体看下秦军构建的防线。

上一篇

西汉初,刘邦快速恢复人口方法,无数女人的恶梦。

下一篇

中国历史美男子皇帝刘秀如何以区区数千人马问鼎天下?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