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收藏 0 0

1941年6月22日,德国不宣而战入侵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苏联在德国进攻下节节败退,短短三个月就丧失了150万平方公里领土,7500万人沦陷。战争持续到1942年6月时,苏联红军已经战斗减员804万,其中死亡250万,被俘434万,伤残120万,可谓遭受到巨大损失。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向苏联腹地推进的德军

其实在战争爆发时,苏联武装力量的数据并不难看。以陆军为例,共装备坦克20000多辆,火炮37000多门,就算是遭到突然袭击,如此强大的苏联红军也不至于如此狼狈。导致其早期的溃败的原因其实很多,抛开一系列人为因素(如德军突然袭击、苏军内部大清洗、指挥不当等等),我们回头来看看苏联红军的建设历程,其实可以找到最重要的原因。

苏联红军的作战指导理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结束了俄国沙皇的统治。苏联红军虽然是一支新建设的军队,但一大部分高级将领都受过良好的高等军事教育,而且参加过一战和国内战争。从1920年开始,苏联红军就围绕战争的本质、人和先进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理论上的讨论。

根据此前两场战争的经验,以前那种主张大兵团正面作战,寻求与敌主力正面决战的方式很容易陷入堑壕战的对峙,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效果也差,以后的战争必须得有新的作战理论。

苏联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的进攻作战,正是破解战场对峙的良法。用高度进攻精神武装起来的苏联红军信奉“进攻至上”,防御是胆小怯懦的表现,不论谁动手,苏联红军都要以进攻手段打击敌人。但是富有攻击性传统的苏联红军必须要解决进攻的有效性问题。

苏联红军新型作战理论的核心就是机动性,不是为了机动而机动,而是要把机动行为变成作战行动。通过对敌人的前线和整个防御纵深同时发起实施一系列连续突击,突破敌人防线,打击敌人所有兵力,打乱敌人组织使其无法顽强抵抗。

具体战术是在进攻集群中设突击群、牵制群、火力群和预备队。突击群负责主要突击方向的进攻。牵制群负责转移敌人注意力,辅助主要突击方向作战。火力群装备杀伤兵器,负责提供火力支持,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预备队负责战斗过程中突发的任务。

同欧洲其他国家不同,以当时苏联的装备水平,骑兵不是用来侦查和侧翼掩护,而是主要的机动突击力量。国内战争中的第1骑兵集团军进攻速度可以达到每天7-18公里,以至于当时第1骑兵集团军司令布琼尼,后来成为骑兵元帅掌权后还始终认为,骑兵和机械化兵具有同等作用。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儿时连环画中英勇的苏联红军骑兵

支撑军事作战理论的工业基础

以当时苏联的工业水平来看,为军队提供成千上万匹战马,确实比坦克和汽车容易的多。

在19世纪90年代的快速工业化之后,俄国仍然是个贫穷和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到了1913年,俄国还保存着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压迫和中世纪式的农业经济,工业产量只占世界的2.6%,同时期的美国占38.2%,德国占15.3%,英国占12.1%。进过一战和国内革命战争的消耗,新生的苏联产生于一个资本主义未充分发达、小生产如汪洋大海一般的国家,大量个体农户以单干的方式耕种土地,难以摆脱饥饿和贫困。到1920年时苏联工业产量降到了只有1913年的14%,这在当时甚至远远落后于日本和意大利。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19世纪末的俄国集市

相比之下,此时西方各国已经从一战后恢复过来,工业生产总值甚至达到了战前的1.5倍,空前的繁荣让他们信心倍增,继续叫嚣着封锁苏联经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苏联于1928年开始实施发展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工业化的核心就是重工业。但是苏联当时非常缺乏工业基础,在西方的敌视下,想获得外来技术和资金简直是天方夜谭。

1929年10月24日,以纽约股市疯狂下跌为开端的经济危机席卷了全球所有发达国家,造成了2500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一战的损失只有1700亿美元)。当发达国家在自由市场经济反噬下愁眉不展时,苏联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走投无路的发达国家资本、技术和人才,开始来苏联寻找出路。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

到1933年经济危机结束时,苏联共建成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达到了1913面的234.5%。苏联红军由此获得了大量重型技术装备,坦克、炮兵机械化、步兵摩托化使机动性和火力能够完美地结合。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1932年的库兹涅兹克钢铁联合企业一期工程

苏联红军的建军路线

在1933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中,苏联表现出了红军要实现机械化的雄心。

在苏联政权刚成立时,面对国内小农经济下的庞大人力资源,列宁发出了“数量也是一种质量,数量上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的论断。苏联红军走的正是高投入低产出、粗犷型的数量建军路线。同质量建军相比,虽说规模建军单个战斗单位投入低,但是要达到同等战斗力,需要的战斗单位却多得多,从而总投入也高得多。但是规模建军对质量要求低,起点低见效快,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质量建军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国力作为基础,从资金、技术、武器装备到兵员素质缺一不可。即使通过技术引进、进口装备、遴选精英兵员建设了一支高质量军队,也只能算是支一次性的军队,不足为惧。战争潜力实际比拼的就是消耗能力,武器的装备量背后,需要几倍的保有量,几十倍的生产和储备量。现有兵力的背后,更需要有几十上百倍的预备兵员人口来补充。

以当时苏联的实际情况来说,虽然国土辽阔不缺自然资源和人力,但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落后,严重缺乏技术装备和高素质兵员,因此最适合的正是规模建军。

苏联红军从1933年的85.5万扩编到1939年的194.3万,1941年面对战争爆发的严峻形势,再次扩编到500多万。

以1941年的陆军为例,在此次扩军中要实现机械化转型,建设29个机械化军担任突击群主力,其基础就是20000多辆坦克。但是到1941年6月,苏联工业消化欧美先进技术还不久,实际上还没准备就绪,比如研制的新式T-34坦克只有967辆,KV重型坦克639辆。剩下的都是已经过时的轻型坦克,而这些轻型坦克正是苏联工业化初期,仿制欧美坦克的产物。如T-26仿制的是英国“维克斯”E6吨坦克,T-27仿制于英国“卡登•洛伊德”超轻型坦克。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T-26轻型坦克早期型,两个迷你小炮塔

由于扩军太快导致哪怕是这些落后的轻型坦克也没满编,其他装备的缺口更严重,火炮实际拥有量只有编制的40%,卡车只有39%。

苏联统帅部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所以极力避免1941年几天爆发战争。而希特勒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急于在苏联红军最脆弱的时候动手,以至于德军连过冬物质都没准备好,最终在莫斯科城下遭遇了滑铁卢。

为什么苏联在二战初期一败涂地。教训深刻

莫斯科保卫战进行中举行的红场大阅兵

缺乏装备支撑的作战理论导致溃败

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的全线进攻下,苏联最高统帅部不但不指挥边境军区展开防御和狙击,而是不切实际地命令所有部队展开反击,发扬苏联红军的进攻精神,通过进攻将战火在第一时间烧到德国。可这些仓促扩编的机械化部队还没形成战斗力,于是在对军队协同要求很高的进攻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弹药供应不上、燃料耗尽、心理崩溃等等。

最终在这种情形下,数以百万计的苏联红军在混乱中,被经过西欧战火锤炼的德军装甲洪流冲垮、淹没,上演了历史上最惨重的溃败。

上一篇

黑死病在欧洲肆虐,在中国没有爆发,感激一个人

下一篇

40年照片,那张让你泪目。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