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收藏 0 0

中日两国关系源远流长,一衣带水。但是邻国日本在近代史上对我国的创伤是难以磨灭的,是绝无可能否认的。可以原谅,但绝不能忘记,这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底线。

在古代史上中日两国其实发生过三次大战:

B # : K o d +一次为白江口之战(663年):公元660年之前,朝鲜半岛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友时敌。新罗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与倭国。随着高句丽南下,新罗开始与百济结盟对付高句丽。新罗从百济手中夺到被高句丽霸占的汉江流域后,疆土抵达黄海开始与中l # T a国唐朝结盟对付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4p 5 $ g y3年,新罗传书说百济联合高句丽攻打新罗,请求唐朝援助。公元645g 7 S E Y年,唐太宗乘高句丽国内政变之机,亲率十万大军进击,但没能攻灭高句丽。百济在唐军攻打高句丽期间,并没有停止进攻新罗,相反又连夺十数城。这E S 2 4时,唐太宗4 O , c ! z病故。唐遂从高句丽撤兵。唐高宗即位后,接到新罗的急报,并未出兵,而是循唐太宗旧例,赠百济国王玺书V x Y + 1,令其退还所夺新罗城池。百济见唐太宗出兵高句丽也不曾有什么实质性成果,因而置唐高J w z }宗玺书于不顾,进而再次联合高句. : h Q u丽出兵新罗。公元655年,再夺新罗三十余城,新罗告急。在金仁问的协调下,唐4 ? @ i V 8 L D !朝与新罗最终达成协议共同攻打百济。这样唐朝就可以联合新罗从南北两面共同攻打高句丽。于是唐高宗决意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派左卫大将苏定方统水陆军共一万三千出兵百济,以解新罗之危。苏定方大军从成山(今山东荣成)由海路出发,攻打百济r _ S j,船帆千里,随流东下。新罗武烈王闻讯即率军五千与唐军会师,显庆五年(660年)七月,百济被唐、新联军所灭。苏定方留郎将刘仁愿等驻守百济王城,自押俘虏回国。S : %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百济虽亡,但百济将军武王从子鬼室福信与浮e s W t Z7 y = R道琛等人率部死守周留城,誓死抵抗唐军。同时,鬼室福信为迎回以前赴日本为人质的王子扶余丰回国即位,遣使去日本,同时向日本乞师求援,并献上战争中俘虏的唐军百余人,天皇将此百余人安置在美浓国不破郡、片县郡二地(今天位于本州中部的岐阜地区)。

百济覆灭,对日本来说是极大损失。如果听任百济亡国,则日本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将被全灭。日本齐明天皇七年(661年)正月,以天皇亲t Y # [征的形式,向百济发兵数万。齐明天皇领军西行到九州,突然病逝于朝仓宫,太子中大兄回京素服称制,是谓天智天皇。齐@ U ` ( A o *明天皇之死,并没有动摇日本出兵百济的决心。8月,另派安昙比罗夫等为前将军,阿倍引田比罗夫等为后将军,统帅全军开赴百济。9月,新天皇天智天皇3 H d派狭井槟榔等率军五c S c , k &千护送王子扶余丰回国,至百济境,鬼室福信等前来迎入周留城,即王位。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唐高宗在出兵百济获胜后,于龙朔元年(661i @ & 4 V年)4月,遣仁雅相、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高句丽与鬼室福信联合,共同抵抗唐军。鬼室福信率军曾一度围困刘仁愿军于百济王城,但遭刘仁轨与新罗军夹击,被迫撤军,遂解围城之危。高句丽惟恐鬼室福信兵败,使本国遭南北夹击,因而也遣使于= 8 c :662年3月赴日本乞师,敦促日军迅速开赴战7 J 5 5 L场,与唐军作战。决心参战的日本朝廷,遂命令在百济战场的日军立刻投入战斗。662年q u @ R6月,日本前将军上毛野稚子等率军二万七千人进攻新罗,占领沙鼻歧、奴n [ ! 7 ( F y 3江二城,使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受到威胁。

这时的战争形势非常微妙,朝鲜半岛形成南北两个战场。在北方战场,高句丽与唐军形成对峙局面,由于地形限制的缘故,唐军U n p D 8 V [ 4 a的进展始终不大。而在南方战场由于日军的介入,战争形势已经转向日军和百济军方面了。唐军兵s } % ]源在南方得不到补充,虽然唐军与新罗的联军N D X K的还未遭到败绩,但整体上逐渐居于守势。不久,百济发生骤变,栋梁大将鬼室福y d H ; 5 ) x #信功高震主,不容于百济王扶余丰,以谋反之罪被杀,1 B d f O百济国人心思变,战力受到极大的削弱。

663年8月初,日本援军将至,百济王丰率部分8 m E o h军队自周留城赴白江口(今锦江口)迎接。白江口系朝N / * b –鲜半岛上的熊津江(今韩国g G I & G O之锦江)入海处形成的一条支流白村江的) V |入海口。周留城则有百济军及日军联合守卫。这时,唐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七千援军与刘仁轨会师后,分兵两路进攻周留城。刘仁愿、孙仁师F 8 m + 5 `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统帅陆军,从陆路进攻周留城。刘仁轨、杜爽率领唐水军和新罗水军从熊津进入白江口,溯江而上夹击周留城。8月十三日,刘仁愿所部进逼周留城周边。而百济军则因鬼室福信之死,士气极其低落,尽管有日军相助,但还是难以抵抗唐军的进攻。周留城周围的城池,逐一被唐军攻克,百济守军相续投降。但周留城外的任存城地势险要,为周留之扼口,有将军克死用兵,唐军围攻一个月依旧不曾攻克,周留城因此得以暂时保全Q m N a 7

在刘仁愿率军向周留城进军的同时,刘仁轨率唐和新罗海军驶向( t ! m z I ?白江口,企图溯江北上进逼i K : : N 7 3 |该城。当刘仁轨所率海军驶抵白江口时,与先期前来的日本海军相遇。“倭船千s Q m . K S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刘仁轨立刻下令布阵,170艘战船按命令列出战斗队形,严阵以待。663年8月27日上午,日军战船首先开战,冲向唐军水阵。M y – l m 7 $ m I由于唐军船高舰坚利于防守,日军船小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接触,日军立刻处于劣势。日军的指挥官慌忙下令战船撤回本队,其指挥互相计议说:“我等争先,彼当后退。”遂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 o ; h已列成阵势的唐海军。唐军统帅见日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p [ y w h ]军围在阵中。日军被围,舰只相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虽然“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奋勇斩杀数十唐军,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不过片刻之间,日军战败,落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新唐书》记载:此次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百济j t f p a 9 y王先在岸上守卫,见日军失利,乘乱军之际,遂逃亡高句丽。

唐军白江口得胜消息传到周留城,9月7日守城的百济C c [ ] a l王子余忠、胜忠等率守军投降。日本陆军忙自周留城及其他地区撤离,百济境: ~ { 7内日军集结于以礼城,于9月19日撤回日本。白江口之战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同时使日本停止对朝鲜的扩张,大约在九百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另一方面,唐灭百济,五年之后攻灭高句丽,与唐友好的新罗终以统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并作为唐朝北方同盟国的防线。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倭国在百济灭亡后,接纳了许多来自百济的难民,在此同时,唐跟倭国之间的对立增加了。受到这种影响,日本天智8 $ l c L 2天皇制定了称之为近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个国家体制。到了天武天皇掌权时,其下令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以及律令法等,将日本快速的导向为律令制国家。

接着在701年时,由于大宝律令的制定,日本将国号从倭国改为日本。

受白村江之战的刺激,日本天智天皇决定强化日本的国土防御。在对马和九州北部筑造水城防御唐军的进攻。并于濑户内海沿岸各地筑造朝鲜式的城堡进行防御。 667年,天皇从难波迁往内陆部的近江京。

  • 唐朝、新罗联军与日本、百济联$ 1 m . k ! o / 0军的一场4 Y ~ w f B w : q战争,最终日本与百济被唐朝、新罗联军打败且全军覆灭,日本改派遣唐使与唐朝交好。唐. @ Q Q ! Y (朝、新罗一方胜利/ 1 ^ Y告终。
  • 第二次战争为元日战争
  • 1265年高丽E c j d & c B人赵彝建议元廷K ] % W j B V *出使日本,1266年(文永三年・至元三年)八月,蒙e ] J D古兵部侍郎黑的持虎符、充国信使;礼部侍郎殷弘持金符m i z t s ) m、充国信副使、持国书出使日本。他们率U 7 { x 7 ] F 使节团准备到日本递交国书《大蒙! r 9 T h q古国皇帝奉书》,十一月二十o h 9 e ,五日(癸丑),使节团抵达高丽,二十八日(丙辰)高丽元= u N C宗命枢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赞等陪黑的等往日本。高丽害怕蒙古索要军费,次年正月,宋君斐、金赞与蒙古使团到至巨济岛松边浦,宣扬风涛之险,高丽元宗让宋君斐随黑的回蒙古,宣扬‘大洋J r $万里风涛蹴天’、‘彼俗顽犷无礼义’K u ` ! d B,不要去的好。但是Y B *忽必烈要求必须去。最终高} c H `丽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到日本,居住六个月,但未取得任何收获。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1268年,忽必烈又要求高丽派遣第二批使者,正月,高丽使节团到大宰府,同样是空手而回。使节团参见了镇西奉行少贰资能,使节团代表潘阜向其递交大蒙古国皇帝奉书(日本称作蒙古国牒状)与高丽国王书状,由其E / ? y & e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三月,北条时宗上台。当时主管L 5 5外交的是日本朝廷,因此幕府要将这一事件报告朝廷。朝廷% k K O . ; D m Q与幕府的中介、任职关东申次的西园寺实氏接受了国书,命名为N U ^ H n Y _“异国书”,转交院政后嵯峨上皇。随后朝廷连日开会讨论。幕府认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是蒙古军袭来的前奏,传达御家人做好准y I ` H +备。镰仓的建长寺,来了位南宋禅僧,僧侣告诉日本人,在大陆蒙古帝国种种暴行。潘阜因得不e _ $ W到答复,率团回国报告。五月,忽必烈命令高丽造可载米三四千石的P # _ t + |战舰一千艘,备战。高丽崔东秀向蒙古报告高丽备兵一万,造船一千只,十月庚寅(十三日)蒙古派明威将军都统领_ n g R脱朵儿、武徳将军统领王国昌、武略将军副统领刘杰等十四人到高丽,整阅军队、视察舟舰,表示随时进攻南宋、日本。并视察黑山岛赴日本道路。高丽官员陪同。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1269年二月,蒙古正使黑的、副使殷弘率使节团在高丽起居舍人潘+ n j阜等人陪同下,共计75名在日本对马岛上陆,因日本抗拒外交,蒙古人抓走日本平民塔二郎、弥二郎。塔二郎、弥二郎到大都,忽必烈以为他们是日本使节,接见Y 9 u 1 7了他们。认为日本忠节可嘉、7 C l j o G Z Z厚赐匹帛,又说:“尔国朝觐中国、其来尚矣、今朕欲尔国之来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于后耳。”让塔G + T W , ~ H )二郎、弥二郎观览宫殿,塔二郎、弥二郎表示这是天堂佛刹,忽必烈大喜,又让塔二郎、弥二郎浏览燕京万寿山玉殿与诸城阙。九月,被捕的对马岛人塔二郎与弥二郎从大都回国,同行的是高4 + ( 9丽人金有成、高柔率领的使节团,使节团有蒙古帝国官人三人,同从人五人{ N x F ,、高丽人六十七名,乘坐四艘船到对马岛丰岐浦登陆,到大宰府守护所。使节携带忽必烈本人的国书、大蒙古国中央机关中书省的国书与高丽国书。

    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 0 B Q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 / i ? k 7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认为书状无礼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 N x L _ 0 * @ 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陆点的防御。另外,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 m 0 E ) ! 9 ^ .动,以心理战来应对这场危机,其他大多数公家活动亦被推迟。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 6 s z @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发动战争,但却发现朝鲜半岛当时没有足够的财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做为先锋,结果这支部队却无法在高丽的国土上自给自足,最终被迫返回中国以资补给。因为元军骑兵所需的马匹,以及所需的养马草场,都严重限制了部队d 7 H V o 1 W的运动,以致于元军无法在几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动。

    1274年(日本后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x i 9 g一年)农历六月,忽必烈委托高丽造大小舰900艘= Y t;八月,任命忻都为征东都元帅、洪茶丘为右副帅(统志愿军3,000人)、刘复亨为左副帅,统帅蒙古人及女真士兵1] @ | ; 35,000人(元代所谓汉人即指金朝辖下契丹、女真、及北方汉人,惟军人以辽金为主),高丽将军金方庆统高丽军5,600人[28],加上高丽水手6,700人,组成共计超过3万人的大军,远征日本。史称文永之役

    同年农历V o k % m Z Z十月三日,元军从高丽合浦(今大韩民国镇海湾马山浦附近)出发,六日成功登陆对马岛,守护代宗助国父子率领80骑拦阻,被全歼。十四日,元军登陆壹岐岛,守护代左卫门尉平经w r T h q M高(平内左卫门景隆)率百余骑与元军激战,元军采用密集战术,与“铁炮”(石火矢)等武器,日军不敌,退守城内,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杀。元军在逼近肥前国沿海岛屿时,遭到肥前守护松浦一族(松浦党)的强烈抗击,双方有一番激战,松浦党死伤惨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军在筑前国的博多港(位于今福冈县福冈市),进逼今津,次日即发生了博多港之战I ) O % p * N y。虽然元军在兵器和O X z z / D战术上占优,但他们的人数远远少于准备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这些武士在得知对马、壹岐失陷后得D ; k W : e到了增援。此外,元c o / j军登陆地点地形+ 6 U 9 S N不利于大部队展开,且距当时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于是在坚持了一整天之后,元军于当晚撤回船上,准备次日清晨重新登陆发动进攻。

    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军分二路在博多登陆。幕府聚集了由少贰景资、大友赖泰、菊池武房、岛k c _ l Y K津久经、竹崎季长等统率的九州诸国部队总数约1万人迎战。元军西路军在百道原登陆,藤原经资率500骑前来迎战元军,元军东路军在博多湾东部的博多箱崎郡成功登陆,击败守2 * z军,占领岸边松林,从Y 2 V ) M A 1背后突袭在百道原同元军作战的日军。日军腹背受敌,死伤惨$ / ! F k重,余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于白江口之役战败后修筑的一座水坝兼防御工n w 1 F # b N r事)方向撤退。此时天色已晚,副帅刘复亨中箭受伤,元军停止进攻。当晚,元) Y ^ ) x # O x %军召开军0 Q 8 L B M议,由于^ E Y 6后援不足,多数将领主张撤退(金方庆反对)。于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当晚竟遭到台风侵袭,“会夜大风雨,战舰触岩崖– m f多败”,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军损失1.3万余人,大多死于这场v s `风暴。最后辗转回到中国的只剩下1万3千500人。而忻都则虏了两百名日本人,献给高丽王% x U

    文永之役后,镰仓幕府为防元军再犯,沿博多湾海岸西从今津东至香椎,修造了约20公里的石垒,以阻止元军登陆,即所谓元寇防垒。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败后,高丽国王多次与元朝谈判,反对进一步的侵略日本计划。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两次下令将元朝钦差杜世忠等人斩首;忽必烈非常恼火,开始积极筹划第二次进攻。史称弘安之役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之后,忽必烈于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H A $ 4 ,,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发动了对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军的这次侵略规模大于第一次,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率领蒙古人及女真、契丹(金朝降军,见汉人 (元))士兵19,000人,金方庆统高丽军10,000人,乘战舰900艘? $ ^,加上高丽水手17,000人,携军粮10万石,由高丽出发;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领的蛮军(指南宋降军)10万人 ,乘战船3千5百艘,从庆元、定海(今浙江省宁波市)出发;两军约定于6月会合,东路军负责作战,江南军则在占领区屯田,生产米粮O [ U 5 * o,以为长久之计。

    自127w Q Q A Y5年j T #起,幕府就开始积极为元军% k b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准备,除了改进弓箭,使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同时更完备地组织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还在很多元军可能登陆的地点修建堡垒和其它防御工事;北条时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区都建起了“元寇防垒”,这时起了重大* q m # 7防卫作用——元军的战舰在到达日本近海时,竟找不到登陆的地点,只得以泊于博多湾中的舰船为阵地长达一个月。这段期间,元军发动几次强行登陆作战均告失败,并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袭扰(也受海贼草野党偷袭),直到七月初,南北两军在九州外海会合。元军会师后再度发动登陆作战,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军以石墙为掩护x S j O – – F,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许多蒙古军将领相继阵亡,战斗又持续了一个多月,元军的损失惨重,依然不能突破石墙。

    元军舰队因供应和人员登载问题而推迟了起航。高 # V Y y E丽军先行进发,在对马岛惨遭失败而返。同年夏,元军联合朝鲜军队夺取了壹岐岛,向九州进发,并在不同地点登陆。在经历一些独立的小战斗后,元军被赶回了船上。此时一场持续两天的台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

    八月一日(7月30日)) r ? ],元军再次遭到台风的袭击,风暴持续四天,军舰大部分沉没,范文虎落水被张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决定班师。平户岛尚有被救J _ D ^ # S | C `起的士卒四千余人无船可乘,张禧将船上的七十五匹战马弃于岛上,载四千c c ? H 8 ,士卒回国。

    被遗弃在日本九龙山的海滩上的元军尚有三万余, h D r 3 k ^ ~人,日本发动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R 7 Y 7 M 8 B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这/ 6 , l些元军大部分战死,其余数万士兵被俘。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总计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军队,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还。有3名士兵拼凑小船回中国;通过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后大怒,将范文虎d o h v B . P w Lp & ` o [ L职。

    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G D q 9 H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日。此举引起江南人民n R R `的强烈反抗,迫使其暂缓造船事宜;同时,元朝在南方对越南陈朝发动的进攻受挫V y | S A ( b T S,造成国力匮乏,三度攻日之议因而作罢。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两次击退“元寇”后,幕府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然而,为了应对“元寇”而进行的全国范围动员,使得日本的 p $ b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T p ~ # ? 3 Z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幕府也无法充分赏赐抗元将士,加剧了国内武士集团间的矛盾,埋下了镰仓幕府统治体系于14世纪前半叶瓦解的背景。

    第三次战争为万历朝8 o ` o ) R {鲜之役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分封不均的不满并} 7 w h *为削弱各个诸侯势力,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军队九个军团共14万人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R W P a 8为总指挥官。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v V 1 ; X 3 – %,于4月正式开始了对朝战争。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明朝集结辽东军及三千戚家军约4万人由宋应昌、李如松统领,奔赴朝鲜作战。日军在平壤之战大败后后撤,而明军因兵力也k / S :无法进行大规模作战,在碧蹄馆之战后双方开始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f Z * o c日军_ I P 9 ) I e s Y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i E u j P朝初次调集4i K # i –万兵力赴朝救援,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H M n b :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全部P – f D S从朝鲜半岛撤退K – L s

    万历援朝战争对当时亚洲的N y V q . n 4 @ L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此役是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不仅[ c e e k保卫了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友谊。而朝鲜从亡国到复国,实力被严重削弱;日, i ^ { | W C M E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被削弱而D x 0 G ? : 6 U 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明朝的国力受到损耗。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亚洲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奠定了之后亚洲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这场战争前后打打停停7年(大多时间在和谈)。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 严重的后果:战争消F [ l ~ I l }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 J @ % & & b重了人民的负担;战争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一些少数民族% ! / , 4 B首领发展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潘州的 杨应龙趁机发动叛乱、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4 J n50年终告灭亡。

    根据1569年兵6 d 0 , &部侍* a j t N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全国军队定额为313万8300人m T * [ H 7 v 8,而实际上仅有84万5000人。推测北边服役的军士为50万| * x n人,马匹10万匹,这些数据是根据黄仁r 8 T u D宇所著《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引述大明会典与皇明L ( X & y j % ) (经世文篇所推估的。就支出的经费方面,对于明朝也是一个巨* # 8 0 _ @ Q s大的负担,明朝税收有一个特性是税率极低,据统计税率在5.5%~12%之E U A _ j E A i间,所以一般正常情况v P _ ? o q j下,政府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况,而援助朝鲜0 [ h 5的支出L 4 . L k m F 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700万两,每年流入是约当209万2000两,以军费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万两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鲜的支出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再考虑到万历三大/ 0 K Z U 5征发生的年代几乎都接近,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过世后8 d N @ /,根本上太仓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v ~ _ 2 U | ] F Y因,也造成财政的紊乱。

    古代中国与日本历史上的三场战争

    此战辽东军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r A l * + E尽。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 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当时仅有1600个士兵,壬辰战争后,辽 东兵力之不足、防御之单薄可见一斑。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E o m B ! 8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播州之役的杨应龙叛乱、努尔K $ H h ? n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这三次战争我国共两胜一负,就算赢得了战争,但都损失极大,对国力影响深远。战争虽然也是一种获得政治优势的方式,但是战争劳民伤财,士兵死伤无数,多少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对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警示就是要,铭记历史珍爱和r Q a v X I平。

    您的点赞 关注 转发 收藏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感谢您的支持!

    上一篇

    年少不知李鸿章 长大才知真中堂 到底作何解释——李鸿章的一生

    下一篇

    明朝抗倭援朝3万将士战死沙场 尸骨留存他乡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