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三言》中的苏轼形象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三言》中的苏轼形象
收藏 0 0

苏轼是北宋伟大的文学家,历来为人们称颂。人们津津乐道的除了他文学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他坎坷的官场道路以及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外,还有关于他的数不清的传闻逸事,不管是关于苏轼及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故事,还是苏轼传. = e I ?奇般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天般的文学创作,还有苏轼动人的爱情故事。

D [ h h ! @ , wh S x F z % `苏轼Z 5 } ) T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故事l x X ! u ;流传。而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中,关于苏轼的话本小说共有四篇。

《三言》中的苏轼形象

首先在《喻世明言》三十卷的《明悟禅师赶五戒》中,苏轼的形象是前世犯了色戒的! N ;高僧五戒。今世转生为苏轼。这篇话本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佛印禅师。在这篇话本中,佛印禅师前世明悟与苏轼的前世五戒同为高僧。

因五戒犯戒后羞愧圆寂,五戒禅师孽根尚未消除,明悟禅师特赶来度化,转世为佛印。苏轼今生天资聪颖,才富五车。但却不信佛法,最恼和尚。佛印出家前为苏轼好友,经常劝解苏轼学佛。后苏轼中举,佛印因缘际会奉皇命出家为僧。

这篇话本对苏轼的仕途起伏有着清晰的描述,勾勒出了苏轼一生仕途轨迹。苏轼每贬谪一处,佛印都会伴随Q 8 3。直至乌台诗案,苏轼夜来做梦梦到前世之过,惊醒后顿悟前因后果,立志要潜心修佛。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来苏轼要剃发为僧,而佛印则说:“学$ 4 H m 5 e士宦缘未断,二十年后,方能脱离尘俗。

《三言》中的苏轼形象

至此苏9 * R ~ ? y轼与佛印朝夕相随,无日不会,并日日看经礼佛。随后苏轼升任翰林学士,后升礼部尚书,又升端明殿大[ V m = D 7 p学士,佛印与苏轼始终# 8 L往来不绝。

在这篇话本中,王安石的形象给人的最初印象是心胸狭窄,刻薄,嫉妒贤能。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们– L 4 {发现王安石的形象发生了变化,表面的心胸狭窄下包含的是对苏轼的谆谆教诲,他把苏轼贬谪到黄州是为了让苏轼自己发现黄州菊花秋风过后会落得满地金黄。

《三言》中的苏轼形象

而揭发苏轼取下峡水冒充中峡水,进而和苏轼比试学问是为了让苏轼明白学问渊博,广阔无边,需要不断的虚心学习,切不可自满,要保持} $ Z 2谦虚。所以王安石的形象因而有了变化,就变得更为丰满和精彩。

苏轼的形象也是如此,初时对王安石的不服气,到后来的心悦诚服,这一形象的转变也将苏轼形象塑造的更为立体和饱满。苏轼自己也深刻的认识到了学– * 2 . )问之大必得怀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才能不断的精进。苏轼在此话本中的形象与其以往的形象大不相同。

《三言》中的苏轼形象

以往的苏轼的形象都着重刻画其才高八斗,智慧潇洒,心胸豪迈,几乎没有什么普通人的缺点,而这篇话本刻画了一个自视甚高,有些自傲D 3 J W G的苏轼。可谓是耳目一新。

上一篇

被抑郁症困扰5年的白岩松,3次想自杀,最后被曾国藩的一句话点透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