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原题!科举制真的一无是处?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原题!科举制真的一无是处?
收藏 0 0

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原题!科举制真的一无是处?

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原题!科举制真的一无是处?

中国最后一场科举考试原题!科举制真的一无是处?

这是清朝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的会试题目,很有震撼力。历史书告诉我们,科举考试是封建专制思想禁锢读书人的工具,可是我们现在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们在前人的面前,真的算不上有学识和见地了。能在科举中游刃有余的人物,真的是人中龙凤了。读四书五经出% @ } 1 |身的士子们可以做到经世致用,我们这些号称系统接受西式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反倒陷进书本不能自拔,确实值得人深思了。
1第一场,史论5篇: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o G 8 : u 7 e Y L得论”;4 , @ 6 . s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k D 2 | r m E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9 o ? )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1题藩镇,第2题平戎,第3题举贤,第4题变法,第5题以夷制夷) (s o M m D w L纵横古今Y 0 ^ Y 9 W K |中外事实,观点,论证,所以才叫史论)
2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N # L , ,学策五道
1,“学堂之? $ I Y % k设,其y – E T Z c F 6旨有三,所以陶铸国?造就人才,振兴实T $ r . 4 #业.国x l G ) H w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 H C –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 G x / c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D % U `,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都够用了,未必有几个人能答得出来)
3第三场,《四书》《五1 x s L e y [ x经》义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U ! Z & 8 P 8 x :,在止于至善义”,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三题为:“致天k K a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大( a + w s H ~ R气魄,大手笔,经学致用)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的科举* I W D e +制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由于科举制影响巨大,人们的评价向来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多数学者都赞同唐宋时期的科举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分歧主要在对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评价。过去对科举的h L Z 2认识往往以偏概全,例如,很多人到现在还以为明清科举只考八股文。其m x d } y i j实,科举考试内容2 : F t d u ( 1 x繁多,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S z G – G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也是无法考上的。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史上,无论哪个朝代,策问与对策都是重要的考试题型。策问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9 F &、军事、法律、文化、教育、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P p d n O i的大事或经史典籍中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策问题目,统治者也往往通过举子的对策来了解民情、征询解决问题p r 0 ,的对策。同时u ? , e 9 8 _ y,策试这种形式可以考查应试者的德、识、才、学以及对“时务”即现实问题: J d M J – d ;的见解。特别是时务策,主要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教育和考试以人文知识为主要内容,西方的中世纪大a J ~ r } t : +学和东亚的书院、科举皆然。只有到文艺复兴、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教育的内容才逐渐转到自然科学方面来,注重自然科学,即所谓的实科,是工业文明C 4 . / t时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在19世b } 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坚船利炮强劲东来的西学代表先进的工业文明,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农业文明的时代,科举考试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古代的古典人文知1 , $ S = N D z *识,自然逃脱不了被停废的命运。
科举是一种复杂的5 ? k & = ` ] F文化现象。然而,在现代中国人对传统事物的看法中,科举大概也 3 Q ) 2是被误解最深的制度。我们不应忽略科举制的历史性。评价历史V s k n 1制度,需将其还原到当时的历史F T : ( O s e e环境中去,这样才不至于使讨论脱离了历史实际。试想在传统社会,能构想出其他更好的选才制度来吗?古代的中国统治者和许多文化巨人并不是没有看到科举制的局限和弊端,也不都是因循守旧之辈。但经过反复比较,最后还是选择了科举制,这实际上是一种择善而从。古代一些学者批评科举取士并不等于反对科举制度。从古代到近代的学者对科举制的批判主要是对应试现F * f 3 } b象、对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批判,特别是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很少有人否定科举制本身。如朱熹批评只& 1 * ) +重举业而忽略真实学问的现象,顾炎武严厉批判八股文,但都没有否定科举制本身H n p L w。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两位文人久困科场,屡试屡败之后转而撰写3 p : K ^ k i的抨击和讽刺科举的文学作o G n品.其中的《范进中举》等篇章长久以来W o % ` * S B Q 8作为中学教材,主导着对科举制的看法。但是,你找得到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p c + w V、欧阳修、苏东坡、辛弃疾到文天祥、林则徐、纪晓岚等成千上万进士出身的人才对科举制的否定评价吗?科举是有很多弊D C ? S 0 v 8 O e端,也对古代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古人始终没有找到更加公平合理而可操作的n N q H p I [ :办法来替代它。因此,一千多年中伴; O g ] w W U #随着连绵不断的批评,科举还是在选拔官员中起主要作用。G d e c ) g

下一篇

盗墓贼最常用的三件盗墓绝器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