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正确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正确吗?
收藏 0 0

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按照《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实际是毫无根据的。

据成书最早的明朝官方史书《成祖实录》记载,朱允炆是在燕王朱棣(成祖y T G)的军队进入京师(今南京)后,在宫中自焚的。但民间一直有他削发为僧,从地道中逃脱的| h ] P * r a ! 3传说,并逐渐演变为完整的故事,清初谷应泰作《明史纪事本末》,有《建文逊国》一卷作详细记述。

但建文帝流亡海外的说法,此前并无1 _ i q T F _ W h线索,以情A : I ] @ ) I ;理度之亦不可能。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一直未离开宫禁,建文四年(1402年)被推翻时才25岁,毫无社会经验,更无海外联系,在没有可靠的外力支持下怎么可能逃亡海外?

如果朱棣真的怀疑他未死,必* B i h Q定会立即大规模搜捕,何至于在官私史料中一无所录,连谷应泰也编$ t _ s 8 , , : b不出什么具体情节?在国内也没有留意寻访追捕,怎么会查到海外去呢?退一步说,即使有建文帝逃亡海外的传闻,却没有任何对国内造成威胁的迹象,对朱棣而言,让建文帝终老海外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吗?再说,如n t I ! J R g &果建文帝真流落海外,秘密寻访或许会有所得,如此兴师动众,岂不是通知他继续远遁吗?r 8 L y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正确吗?

郑和

至于第二个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历来帝王用事海外的普遍心态,只是从来没有哪位皇帝会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接连六次(第七次是其孙宣德帝z ? * l ; / x )所为)下西洋,并且越驶越远,到& y r ^ *了此前从未到过的东非。首次下西洋距永乐帝篡夺成功不过三年,而且在此前二年的永乐二年已经派宦官马彬使爪哇、苏门答腊,李兴使暹罗,尹庆使满剌加、柯枝等国,如此急迫,显示还有其特殊目的。

要说“耀兵”,总得与军事形势有点关系,v T q ; ( 8 j # W而当时在军事上对明朝稍有关系的(实际还谈不上威胁)无非是蒙古、安南(越南)、日本,永乐帝都已分别处置。但于永乐三年(1405年)至五年郑和、王景弘的首次下西洋经过的却是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是经今越南南部至印度尼亚西群岛,或许还到了斯里兰卡。而永乐五年至七年的第二次下西洋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航线与第一次大致相同,显然也与军事无关。

v d C 6 N C么郑和究竟为什么下西洋呢?这要从永乐帝朱棣夺取政权后的形势分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将帝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元年(1& k t O399年)七月,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举兵“靖难”,至四年六月兵临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于宫中自焚,朱棣入城即位。

尽管朱棣顺利夺取政权,但如何取得合法性成了最大的难题。因此,他立即以利诱和威逼手段争取建文帝的重臣、文学博4 J 5士方孝孺的合作,条件就是为他起草登极诏书,企图将自己的篡夺行为解释为周公在兄长周w ^ 2 3武王死后辅佐侄儿成王。方孝孺严辞拒绝,被灭十族(九族加朋友弟子)。

接着朱棣宣布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取消了建文帝的合法性。以明年为永b S r X乐元年,表明自己直接继承太祖皇帝。永乐九年下诏重修《太祖实录》,据吴晗考证,这次和以后的重修,目的都是为了篡改有关史料,证明太祖皇帝生前早已属意于这位四皇子,因而取代建文帝完全合法。

尽管朱棣在这方面不遗余力,显然收效有限。如永乐元年曾下令“禁亵渎帝王之词曲”,限五日送官烧毁,“敢有收藏者,全家杀了”。这些词/ L 5 [ 6 Q曲亵渎的对象如系历代帝王,大可不必在即位伊始就如此厉禁。朱元璋时实行严刑峻法,不大可能再有亵渎他的词曲流传,最大的可能就是民间因同情建文帝而流传的亵渎– j I } 5 N H O了朱棣的词曲。

朱棣的内心始终是空虚的,恐惧的,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建文帝合法继承皇位又被他以武力推0 q 9 ? $ # V | n翻的过程。尽管他可以销毁证据,篡改史实,但这三年多的历史空白是无法填补的。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正确吗?

明成祖朱棣

历代帝王往往通过发现“祥瑞”,编造图谶,证明自己“天命所归”。但这主要用以起事开国,V – g N或篡夺之前,而朱棣是事后i @ A弥补,即使能骗后人,却骗不了当世人。所以他不得不乞灵于另一途径,制造梯航毕集,重译贡献,万国I h v P N P来朝的盛况,向天下臣民证明自己才是膺天运,继大统的G E x v真命天子, k T 0 2 c这才是朱棣A ! S 7 = ~ 5 & 6派郑和率领史无前例o J p ! u [ N的庞大船队、二万多士兵,“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的目的。

果然,郑和的船队返回时,“诸国使者随(郑)和朝见”,还带回大批各国的“贡品”,尽管提供的“回赐”远高于这些物品的市` ; t &价。有的国还专门派遣使者,如永乐五年,满剌加使者来朝。六年,浡泥^ 9 K G N 6 c F(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携家属、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来朝,两月后病逝4 ) _ D 5 + q于南京。但这丝毫不减弱扩大“万国来朝”影响的效果。国王一行在福建登陆后,一路受到沿途州县隆重接待,到南京后皇帝多次赐宴,死后以王礼葬于安德门石子岗,并寻找入中国籍的西南夷人为国王守墓,6 _ E S = ` t每年春秋两季由专人祭扫。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妻子、陪臣等五百四十多人V M Z来朝。永1 B / R乐十五年苏禄国(今菲律宾西南)东王、西王、峒王携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来朝,从福建泉州登岸后,沿途受到隆重接待,又派专使在应天府(南京)宴请接风,又陪同北上,到北京后朱棣亲自款待。使团留京近一月,三王辞归,又派专人护送。至德州时东王病殁,建陵隆重安葬。

郑和带回来的“贡品”中如果有见于古籍记载的“瑞兽”,或者中国从未见过的珍禽异兽,其作用更非同寻常。如永乐十七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 v s 1带回的贡品中就有阿丹国所贡麒麟,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所贡花福鹿(长颈鹿),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声教不及的远人才会贡献如此珍贵的瑞兽。皇家画师奉命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后恭呈颂扬诗文。

郑和究竟为何下西洋,《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正确吗?

这些活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遍及明朝各地,一定程度上抵消F X S = l p M C ?了民间对朱棣的负面影响,增强了政权的合法性V J ! @ N $ y,也使朱棣得到自我陶醉。正因为如此,郑和的船队才会一次又一次出发,并且越驶越远,直到东非。

这也证明了郑和的船队曾经到达南极洲、美洲的所谓新发现纯属无稽之谈。既然郑和远b ) T R航的目的是号召和组织“万国来朝”,是为了扩展大明的声威,他的目的地自然是有人有国的地方,实际上他; 9 a _ Y ! ! ) R正是循着阿拉伯人已经开辟的航路和积累的知识,由近及远,一个国一个国? 9 ? v K 0 $地拓展的。他不需要也不可能去一个事先一无所知或已经知道没有人的地方,或者远涉重洋去发现新大陆。这与以探寻新航路、殖民地、土地、资源、人口为目的的西方殖民者、探x S . E , 5 r B险家、航海s D ) Z ,家是完全不同的。

上一篇

很多人对中国刀剑的印象完全来源于影视剧,欣赏中国各朝代的刀剑

下一篇

观点争鸣,李自成为何后期极速溃败,各数已见吧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