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收藏 0 0

众所周知,乾隆是继康熙以来,清王朝最有魄力的一个统治者,他继承和发扬了其祖父康熙与父亲雍正的伟业,使清王朝的统治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富强。闲暇之余,乾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爱好,那就是他总爱在闲暇之时,翻阅以前的往事卷宗,然后,想方设法的去管管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俗称 “翻案”。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正所谓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乾隆翻着翻着就翻出了诸多的事来,其中,尤为突出的事情,就是已经灭亡的明朝的人和事,这本是和乾隆不相干的人和事,可是,却被他翻出了诸多兴趣。比如:他就翻出了在一个在清兵入关之时,誓死不屈的明朝将领史可法,孤军守卫扬州,到最后被俘也不肯投降,并大喊:“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的事。

乾隆在翻阅卷宗的时候,看到这段往事,并看到了史可法给多尔衮劝降书的回信深受触动,马上就给史可法平反,并给了他一个“忠正”的谥号还写诗来称颂他,完全没有把他当成清王朝的敌人,而是将其称颂为清王朝学习的榜样。但是,世事难料,乾隆在大力推崇史可法的同时,却在极力的镇压当时活着的“反清复明”人士。

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个乾隆为其翻案的明朝人物,他就是:袁崇焕。对此,乾隆帝曾说道:“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是,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袁崇焕和钱谦益一样,都是明王朝崇祯帝的大臣,作为明朝末期的两个人物,他们的结局可谓是天壤之别。袁崇焕可以说是明王朝后期唯一一个力挽狂澜的将领,他可是半路出家,本来是文官,却为了国家兴亡,弃文从武,以自己微薄之力和满腔热血苦苦支撑着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如果,崇祯帝可以给予他更多的信任,或许明王朝还可以起死回生。

袁崇焕的功绩主要有三个:

宁远之战打破努尔哈赤不可战胜的神话;

修建了让清军再也无法逾越的关宁锦防线;

宁锦之战大败皇太极。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但是,谁料袁崇焕忠心耿耿,却遇到了一个忠奸不分,颠倒是非黑白的时代和统治者。袁崇焕被当时的清王朝统治者皇太极用了反间计,受到了崇祯帝的打压,自认为是明君其实特别昏庸的崇祯不信任袁崇焕,直接把他以叛逆之罪打入天牢。之后,还对他施以极刑,千刀万剐,一刀一刀用钝刀子把袁崇焕的肉一块块从身上割下。

不仅如此,每割一块肉,京城的老百姓还要争夺刽子手上刚割下来的肉,合着烧酒生吃,血水从唇齿间流出,百姓还要唾骂他。

如果说,袁崇焕是清王朝强劲的敌人,那么,钱谦益就是清王朝现世的活宝。他拿了明王朝六十年的俸禄,可是,当清兵入关之后,他连反抗的勇气都没有,直接投降了。并且,他还利用自己文坛领袖的身份,号召一帮文臣投降清王朝,丝毫没有亡国之愤。甚至,在自己投降之后他还到处写信,劝降明王朝的其他官员,以此获得他在清王朝的地位,求得个一官半职。

对于当时的明朝遗民来说,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实在是很不合适,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好像都说不清楚;而对于清王朝来说,将这两人放在一起同样不自在,也不可并举。袁崇焕是清王朝的敌人,钱谦益是清王朝的朋友,至少,在乾隆以前,清王朝都是这样看的。毕竟,袁崇焕的存在让清兵死伤太多,并阻碍了清王朝建立政权的速度。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到了乾隆时期,袁崇焕和钱谦益的事情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是忠是奸,谁会去考究和探知呢?

可是,偏偏就在无人问津的时候,乾隆却给袁崇焕翻了案,并公开了他的档案:承认袁崇焕是明朝的大忠臣,当时,所谓的“叛国通敌”,是咱们清王朝的老祖宗搞出来的反间计,明朝人都错怪他了。乾隆不但给袁崇焕平反,而且,还给他准备了大奖励:“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当时的官员尚安,奉命去广东做了详细的追查,因崇祯帝对袁崇焕的惩罚太过严重,所有袁崇焕的家人都已被斩草除根,没有后人了,有的只是比较远的玄孙辈,他们没有做官。乾隆得知消息后,立刻派人把袁崇焕这个亲戚接到了北京城,并给他安排了一个官职。不仅如此,乾隆还把钱谦益狠狠的痛骂了一顿,说他禽兽不如,没有志气。

其实,乾隆翻案,不只是为个别人翻,他还提出要给四种人翻:

一是、守护城池而战死和被俘虏而处死的人;

二是、不愿意做亡国奴而在家中自杀的人;

三是、为了反清复明而抛妻弃子,四处流浪的人;

四是、到死都不愿在清朝做官的人。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凡是为明王朝守住节操的大小臣民,都是为自己的国家尽了忠心,他们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乾隆对这些人不只是口头上的夸赞,还给他们列举出了褒奖条例:根据其抗清之前的官职大小和抗清事迹的影响力,给他们重封一个谥号,并可以列入忠良祀,由翰林院亲自撰写他们的生平事迹,以供后人规谏。那段时期,乾隆翻案的人数多达三千余人。

可是,意料之外的是,乾隆在极力推崇史可法、袁崇焕等人的同时,却在大规模的镇压当时的反清复明者。明王朝已亡百年,这些人仍然怀念前朝,不是更能体现他们的忠心吗?可是,为什么乾隆帝会有如此反差?

其实,我们仔细研究,袁崇焕对大清不忠,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国家忠诚,这就是真的“忠”,而钱谦益对大清衷心对自己国家却不忠心,这就是“不忠”。可以说,乾隆如此强调这个字是很有深意的。

明朝时最冤枉的武将,死后满清竟然为其翻案还专门找其后代重用

因为,乾隆知道,每个朝代都不会永久长存,都将会被时代的潮流所吞噬,所以,要为迟早到来的末世做好准备,清朝灭亡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到那个时候,谁会誓死保卫清王朝呢?那个时候国家需要的是钱谦益,还是袁崇焕呢?

其实,乾隆这是在为清王朝的后世子孙谋划,给百姓和大臣树立这种“忠”的理念,同时,也为清王朝的统治争取更多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

秦国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下一篇

西伯利亚远古及先秦至汉唐明清历史归属考:中华民族需要持续强大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