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明军是如何碾压蒙古骑兵的?这位明军将领交了一份满分答卷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明军是如何碾压蒙古骑兵的?这位明军将领交了一份满分答卷
收藏 0 0

大明北伐11.

明军是如何碾压蒙古骑兵的?这位明军将领交了一份满分答卷

明军兵部尚书于谦认为:中国克制鞑子者,火器也。

脱列伯和孔兴原来是关中元军将领,他们曾隶属于张良弼集团军。

徐达挥军取庆阳,张良弼把庆阳留给弟弟张良臣据守,自己带着脱列伯、孔兴等几员战将向西北的宁夏府逃亡,结果被先行一步到达宁夏府的扩廓帖木儿扣留了。面对昔日不肯听从元朝中央政府的命令,拒绝接受自己指挥,以至于双方兵战连年的张良弼,扩廓帖木儿真想一刀把他干掉。可是,张良弼毕竟是陕西大员,官居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又是从前扩廓帖木儿义父察罕帖木儿的老战友,扩廓帖木儿还是下不得狠心。

他痛斥了张良弼不顾国家利益,只想图谋私利,独霸一方的行径,就想吞并张氏的部队。张良弼没有被他吓倒,也反唇相讥,说扩廓帖木儿及其老干爹也与山西的军阀孛罗帖木儿锅里斗。

扩廓帖木儿一时语塞,回想起上一辈那两个“帖木儿”之争,涉及到中央的权力斗争,还真的不容易说清楚。最后,张良弼对他说:“若你杀了我,光凭你一人,真能抵抗贼寇的进犯么?如今,到了你我联手对付明军的时候了,我弟在庆阳,你在宁夏,若指派大军再由大同取山西,明军势必难以应付。”

扩廓帖木儿仔细思考了好一会儿,终于同意与张良弼合作。

于是,他派出三路大军:一路由贺宗哲指挥,绕过庆阳,直取凤翔府;一路由韩扎儿指挥,斜插庆阳西南面的原州(贺、韩二人都是扩廓帖木儿的嫡系部属);第三路由张良弼的两员大将脱列伯和孔兴指挥,由塞外集结士卒,直取山西北部门户大同。同时,他派出的前往吐蕃策动的使者,也成功地说服了吐蕃诸部落,继续效忠于元朝。他们负责进攻兰州和临洮地区。

四路大军同时发兵,各自指向不同地区,目的不仅分散明军在庆阳府的军事力量(徐达的兵力当在二十万以上),只要元军在上述任意一个地方取得突破甚至胜利,就能够提振士气。其政治意义更是重要的,它会让那些“亡国论”灰飞烟灭,而“复国论”则会抖擞精神。

脱列伯和孔兴虽然接受了命令,但是,他们以往也曾在奉元路与明军对垒,听闻明军大军入秦,张良弼和李思齐部署在奉元路的元军在明军抵达奉元路的前三日就放弃阵地,逃亡而去,脱列伯和孔兴二人也是逃跑元军中的一员。这次他俩带着元军骑兵由塞外进攻大同,心里上的阴影一时间还是没法子消散的。他们进军的速度明显慢于贺宗哲和韩扎儿等部,及至听闻上都失陷,北伐明军所向披靡,他们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大同以北的荒漠和草原边界上徘徊观望。

1369年八月底,他们接收到明军大将常遇春暴亡的消息,信心顿时高涨,急急忙忙指挥蒙古骑兵,围攻大同城。

大同守将,是都督同知张兴祖。当时他统领的士卒有宣武、振武和昆山三卫,就是16800名战士(明初,一个卫,有士卒5600人)。这是在1369年(洪武二年)二月开始,由大将军徐达指派张兴祖镇守大同的。

张兴祖,本姓汪,原来是巢湖水师将领张德胜的养子。他跟从养父归附了和州的朱元璋,从那时开始,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长江水域的战斗,可以说一员出色的水军将领。后来,在与陈友谅的战斗中,张德胜战死,朱元璋就让张兴祖代领他的部属。从此,张兴祖作为第二代巢湖水师指战员,继续为朱元璋集团效力。在鄱阳湖一战中,张兴祖和比他更有威望的廖永忠等六员战将驱动战船深入敌阵,他们的战船冒着陈友谅军的火炮和箭雨,沉浮于鄱阳湖水面,来回接战,十分勇猛,却一度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当大家都以为他们已经葬身火海或者沉入湖底之时,六只战船居然从敌阵中飘摇而出,继而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阵营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士气为之大震。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天平开始向朱元璋集团倾斜。张兴祖由此扬名。

后来,他又参与了平定张士诚之战,屡立战功。在北伐战争开始时,张兴祖已经身居都督府同知,军阶上的排名位于薛显、傅友德之前。在山东、河南和河北,乃至山西战场上,张兴祖成功地由水师指挥官转变成陆军(步骑兵)指挥官。

这次,面对脱列伯和孔兴的正面攻击,张兴祖镇定自若,严阵以待,一面组织军士严密守卫大同城,一面派出求援使者,向北平和上都求救。

恰好,尚在雁门关外的李文忠部队遇上这救援使者。

李文忠当机立断,挥兵直指雁门关,大同之战,开锣!

明军是如何碾压蒙古骑兵的?这位明军将领交了一份满分答卷

明军攻打扩廓帖木儿最后的堡垒

第一战:遭遇战!

明军在李文忠的指挥下,冲出雁门关,此关是明军守卫的关隘。关上守兵听闻李文忠部北上支援大同,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从军参战。李文忠精选出数十名精锐骑兵,以赵庸为前锋,率先奔赴马邑县城,与蒙古敌兵迎头抗击!

赵庸,小字老哥,其实也来自巢湖水师,也是水军中的佼佼者。当年鄱阳湖之战,出没于陈友谅战船中,犹如闲庭信步,如入无人之境的六员水师勇将中,就有赵庸此人!

现在,他的军阶是中书左丞,在这支上都远征军中,名位仅次于常遇春和李文忠,常遇春病亡后,赵庸则仅在李文忠之下。

当下,他率领精锐步骑兵向马邑而来。

马邑,在今天山西北部长城以外,历来都是胡人与汉人交锋的战场。

遥想西汉王朝,汉武大帝刘彻登上帝位,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他对乃祖乃父对匈奴胡族卑颜恭顺的和亲政策深感不满,于是,在一些与他抱有同样心态的官员的鼓励和怂恿下,特别在王恢及聂壹的建议下,设局于马邑,引诱匈奴进入汉军的埋伏圈。这个埋伏圈总共动用了汉军30万人,企图对匈奴的10万大军进行灭族性的打击。岂料,百密一疏,以往匈奴入侵,沿边的汉朝百姓无不惊慌失措而逃亡,汉朝各级地方政府都发布坚壁清野的指令,城邑村镇,甚至荒山野岭,绝对是人畜皆无的。可是,这次,匈奴单于发现马邑一带,虽然也是不见一人,但是山野处竟然牛羊成群,与往昔情形不一样呢(汉朝的剧本也太假了)!这位叫军臣单于的匈奴主顿时思疑,决定暂缓急进。他观察周围地形良久,忽然派出一支精锐哨骑,一举攻陷马邑边缘地带的一个小“亭”。这个“亭”,相当于现在的一条行政村,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做亭长起家的。在这个亭负责防务工作的官员被匈奴人俘虏了,他被带到匈奴王马前,匈奴王用汉语(注意,军臣单于懂汉语)威胁他,俘虏只好把朝廷的军事秘密和盘托出。匈奴王大惊,而后大喜:你真是上天赐予我的宝物!我不但会杀你,而且,我要封赏你!

说罢,传令火速退出汉军的埋伏圈。

这么一场马邑之谋由此破产。匈奴与汉朝由此交恶。汉武帝不得不诉诸武力征伐这个世仇。

到了1369年,明军一反以往中原汉人对北方游牧民族惊恐的常态,在赵庸率领的精锐前锋再次进入马邑,他们在这里遭遇蒙古骑兵了。

这队蒙古游骑,大约数千人,就在几座山峰平缓处,与明军骤然相遇!

不容分说,赵庸马上指挥军队投入战斗。明军士气如虹,赵庸指挥数十名精锐骑兵中间插入敌阵,另外左右两翼骑兵包抄敌军两侧。

这时候,天色接近傍晚,马邑上空浓云密布,气温骤降,一场大雪似乎就要来临。蒙古军意想不到明军竟然敢于决战,以往屡屡失败的阴影再次被眼前黑压压的明军激发出来,弥漫着心胸。

他们全军皆为骑兵,本来在速度上及机动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打这场遭遇战应该占优势的。当明军数十名前锋如尖刀般插入他们的中军时,蒙古骑兵的惯性动作出现了,他们向两侧闪出一条通道,让明军前锋深入他们内部,自己的左右两翼如同两张大网,眨眼功夫就把明军前锋困在军中!

赵庸这种突击战术,咋看愚蠢之极,深陷敌阵的他和数十名战士分分钟壮烈捐躯。

可是,大家不要忘记,在九个多月之前(1368年十二月),面对扩廓帖木儿的数万骑兵,明军的勇将傅友德也是这样打仗的,当时傅友德仅仅带着五十名骑兵(没错,就是五十人),就敢冲入数万名骑兵的蒙古阵中,而且还枭敌斩将而回,蒙古被他的气势所逼,竟然是丢盔弃甲而逃。

这种情况居然能够取胜,原因只有一个: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

明军是如何碾压蒙古骑兵的?这位明军将领交了一份满分答卷

明军长枪兵

何况,赵庸还有第二招:左右包抄合围蒙古军。

那么,明军就用这两招解决了蒙古军么?

当然不是!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再次叹息:为什么同样是中原汉军,面对北方的游牧军队,赵宋王朝的中央禁军就是一败再败,甚至不敢与他们进行野战呢?

是武器不如他们,还是体能、士气不如他们,抑或战术不如他们?

都不是。

真正原因只有一个:指挥官不如他们!

明军之所以能够克服蒙古军队,真正原因只有一个:明军的指挥官敢于打仗,打硬仗,往往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一句话:指挥官不怕死!

赵庸,据后来皇帝朱元璋对他的评议,以他的功劳,原本是可以封赏为国公的,要不是在私人的生活作风上出现了那么一点点瑕疵的话。当然,由于在赵庸面前,明军太多的军事巨星光辉灿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沐英汤和廖永忠傅友德蓝玉等等,实在过于显赫了,所以赵庸才不为人所知。事实上,他也是个厉害角色。鄱阳湖之战,六舟进六舟出的六员猛将中,就有他一个。

你看他在马邑战场上如何表现:数十名精锐骑兵之后,就是他自己亲自统领重装步兵继后,他的左右士兵不断发射箭矢,临近敌军,火铳兵纷纷举枪射击,再走近些,是江南步兵的必杀技长枪兵,一步步逼近蒙古骑兵……

我们如此描述之余,也得看看,蒙古兵是怎样突破明军的碾压的。

蒙古军都是骑兵,可是,在1369年九月初的这一刻,昔日的战斗光辉全无!

为何?

他们的指挥官刘帖木儿看到明军攻势凌厉,不由得心怯,竟然想抽身逃离战场!

看到这个“刘帖木儿”的名字,我猜想,也许他是个汉人,姓刘,但是却起了个蒙古名字,叫帖木儿,加起来,他的姓名就是刘帖木儿。可以说,他或者就是个“汉奸”。

但凡这种“汉奸”,打战时往往是个怕死鬼。

赵庸远远看到蒙古军的中军大旗有退缩迹象,马上把几名俘虏带来问话,俘虏告诉他,中军大旗处,就是领兵大将刘帖木儿的指挥部。

赵庸马上召集几名精锐战士,对他们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这几名战士领命而去。

他们去干什么?

赵庸对他们说的是:“擒贼先擒王。”

再全面扫描一下马邑战场,此时已经是混战时刻了,大雪就在这时纷纷扬扬,明军并没有像蒙古将领所预测的那样,冷得牙齿咯咯响,因为,他们是从上都而来的。上都,在纬度上比大同更高,那里的天气比大同更糟糕,战斗环境更艰苦。这么一支远征军怎么会在大同战斗中,为环境和天气所吓倒呢?

闲话少说,那几名明军骑兵直取蒙古中军大旗的指挥部,蒙古兵好几次拦截都没有效,看看就要杀到刘帖木儿跟前了,刘帖木儿慌了,拨马就走。

赵庸呢?

他竟然就在那几名精锐骑兵之后!他真的把自己投身于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那位穿着华丽,戴着圆帽,帽檐垂着绒毛,耳朵穿着银环的刘帖木儿刚刚纵马走了几步,赵庸的飞箭就射中了他的肩膀!

接着就是:刘帖木儿堕马。

继而被生擒活捉!

“尔等主将已经被擒!降者免死!”明军高呼起来。

此时,赵庸身后的大部队如泰山压顶之势掩杀过来,蒙古军前锋四散而逃,后军则慌忙撤退。

赵庸得势不饶人,发出指令:追!

上一篇

了解老挝的过去,才能更好地看到他的未来——看老挝历史

下一篇

二战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几个国家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