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送毛伯温——明世宗朱厚熜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送毛伯温——明世宗朱厚熜
收藏 0 0

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

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

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翻译成白话文为:毛将军即将踏上南征之路,有无比豪迈胆气,腰间挂的的钢刀明晃晃如同秋水一般明亮;出征的战鼓,敲击的鼓声震动了大明河山,校场的各种军旗在风中摇摆;将军天生神勇,好比麒麟后代,而敌人如同洞里的蝼蚁一般,怎么能逃走呢?等到天下太平,将军奉诏,班师回朝的时候,我亲自为将军解下战袍,为将军接风。

毛伯温(1482年-1545年),字汝厉,号东塘,江西吉水(吉水县八都镇圳上毛家村人)人,祖籍浙江三衢,明朝兵部尚书,将领。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嘉靖初年,升为大理寺丞,误判李福达重罪被革职。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因明世宗欲图征讨安南,毛伯温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嘉靖十九年(1540年),毛伯温不费一刀一剑讨平安南归朝,封太子太保。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毛伯温上书巩固边防,明世宗同意。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毛伯温被人诬陷发放边疆,途中被赦免还乡,还乡后不久病发去世。

《送毛伯温》是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世宗是明代有名的昏君。可是在这首诗里,他却做出了一副礼贤下士、洒脱豪爽的嘴脸。”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风雁翎刀”,起笔虽然不免有些粗俗,但从全诗来看,却仍有以下几点好处:其一,开门见山地点明了主题,点出了事由,造成了出征的气氛。其二,此句丝毫不事雕琢,却能以”文势”夺人,定准了全诗豪放洒脱的基调。其三,一下子就把一个腰横宝刀,英姿勃发,胆气过人的将军形象推到了读者面前,其造语虽然直露,但字里行间却渗透着作者的赞誉之情。接下来,作者进一步用将军出兵的场面来衬托其威势。”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作者为了强调军威,有意把”风吹””电闪”四字提到了句首,不但使句子对仗十分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也更增加了大将的几分威势。

大将的形象和率师出征的场面写过之后,作者进一步写将军出征稳操胜券,必能克敌制胜。这一方面是对大将威势的更有力描写,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期待之情。另外,作者为了要写将军必获全胜,用”天上麟麒”与”穴中蝼蚁”做鲜明的对比,用来比喻的辞语选得典型,胜负之势立然可见。”原有种”,反映了作者那种庸俗的天命观,用在这里,却也表达了他赞誉大将、坚信出师必胜的心情。”岂能逃”既写出了敌军在这样一位大将的打击下无法逃脱灭顶之灾的丑态,也说明胜利是轻而易举的。因此,作者在最后两句满怀信心地写道:”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这是全诗中最精彩的两句话。”太平”二字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大将出征后,立刻能天下太平,极言其武功卓著,马到成功;其二是指大将能平安归来,隐隐中透露出对大将的关切。”待诏归来日妒,虽然造语平淡,明白如话,但其中包括着期盼将军胜利归来的殷切之情。”朕与先生解战袍”句中的”先生”,说明毛伯温将军并不只具有匹夫之勇,还有其”风流儒雅”的一面,既能拔剑相斗,又能运筹帷幄。另外,世宗这里特以”先生”称之,是对毛伯温的赞誉之辞,是一位封建帝王对其臣子的褒奖和赞美。先称”大将”,再称”先生”,就无形中把毛伯温抬高了一步,似乎毛伯温成了”帝王之师”。不仅如此,他还要亲自给这位先生解下战袍。一个”解”字,更抬高了毛伯温的地位。

下一篇

二战纳粹大屠杀和一个乌克兰家族的惊人生存故事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