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浪里白条一只猪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忽必烈带领他的兵马在亚欧大陆肆意驰骋、英姿赫赫的时候,未曾料到几十年拼死打回来的江山在他死后转瞬崩溃。蒙古帝国迅速分裂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利汗国和中原的元王朝,而统治汉人的元王朝亦迅速由极盛转衰生活在这个年代的文人们,开始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身在红尘玩世不恭,沦落为芸芸众生里的蝼蚁一族;另一种便是遁入山林寻觅桃源仙境。便安静下来实实在在地过着平民生活。不过,那时仍有一些人走上了历史舞台,在退居幕后之前,留下了风光的“倩影”姚燧,字端甫,是元代初期最为出名的学士,虽身居京城,但驰名中原各地,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忽必烈绘图

如此知名的士人,却有着非常不幸的童年。姚燧出生不到三年时,父亲便去了彼岸观花,丢下他一人在尘世飘零。伯父姚枢见他可怜,便带他移居到边境,过着仰望苍天厚土为生的平民生活。姚燧的文学素养可能是在那段时间培养出来的,因为没有俗世的叨扰,他可以专心徜徉书海,年纪轻轻时便精通诗、词、曲书、画,回到京城之后,迅速成为文坛的新星一颗,很快便被人推举到秦王府做文学后来进入朝廷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翰林学士承旨官阶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如果论阶品应是三品,论职责则类似皇帝的秘书,与宫内中人算是俯首帖耳的那种关系。元成宗时期,燧当了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与宰相之职只有一步之遥。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京城

幼抱文才、仕途顺利,按理说姚燧不应该痛苦,至少物质生活有保障,什么都不缺,应该快活才是。但这些年来他看到了无数的政治风波,仕宦内暗潮汹涌。在如此的宦海里浮沉,并非姚燧所愿,然而过得过不得,不是他能选择,也由不得他选择。“十年书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月明江上别湓浦,愁听兰舟夜雨。”姚燧《醉高歌·感怀》这首曲是姚在九江巡视时写的。从中不难看出他经历了十年海生活后,所剩的只是长吁短叹,终日在皇权之下挣扎匍匐,在各种势力的斗争间摇摆,未曾得到些许痛快。他漫步于江岸,直到暮色退去,月上枝头,便来到江上乘舟听雨,闲极无聊弹了首琵琶乐,乐声哀婉,以寄托他的哀愁。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十年书剑长吁,一曲琵琶暗许

一些名家在解读姚燧这段曲子时,认为姚燧的琵琶曲暗示的是当年白居易和琵琶女偶遇的经历。白居易与琵琶女于江上邂逅,不过是白氏一生的小段插曲,但马致远写下了《青衫泪》一剧,却将二人的偶遇变成了一段风流韵事。所以姚的“琵琶暗许”,而他用这个典故,证明姚燧的心中也有思念的人。不过,有关姚燧“芳心暗许”谁人的猜测,完全是人们想当然,而且古人借典成文,多存在移情作用,而且根据姚燧的经历而言,此曲《醉高歌》更像是发生活的牢骚,“琵琶暗许”,“许”的该是姚燧不满现状的心绪,这从最后一句“愁听兰舟夜雨”可以得到证明。兰舟听夜雨,不过因为一个“愁”字而已。愁的是何物?便是有关“年书剑”的生涯。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愁听兰舟夜雨

事业亨通、情海无波,姚燧的生活当是美满。但他没有因幸福生活而变得沉沦,反而思路越发清晰。越是美满的一生,让他所见所闻所感越是强烈和现实,对仕途的批判越加有力。他比那些尚未尝到仕宦滋味,便去批判官场黑暗的人更有资格为“功名”定位。是非感极强的姚燧认为,知识分子怀才未必得用。例如他的朋友雷损之,是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为官三十年,一直是个小县令而已。在雷损之还做官的时候,姚燧就预言他马上便要辞官归隐。果不其然,雷损之一满三十年官宦生涯,便淡然归田了。对于此等情况,姚燧深感不平,写了篇传记大骂官场无道。姚燧不但对仕途唾弃,对黎民百姓的苦难生涯也饱含同情,他总试图去改变什么,可以一人之力,如何回天?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归田

一次,在游宦江南时,姚燧在路边遇到一个缝衣的妇人。那妇人差人将做好的衣物送去给前线的丈夫,旋即又把衣服要了回来,如此翻来覆去,行为古怪。在他的询问之下,妇人才哭哭啼啼地说,她寄衣服给夫君,是怕后者在边疆受冻,可是她又怕对方已经回程了,衣服寄不到,因此心思矛盾。姚燧闻言黯然垂泪,回到寄居的府中,落笔写下了《凭阑人·寄征衣》一曲。“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予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姚燧《凭阑人·寄征衣》在寄予不寄间,女人心灵充满挣扎的痛苦。她每一次踌躇,每一次反复,对亲人的思念就多了一重。千百重压下来,叫她难以透过气来。有人评价姚燧的诗词歌赋,总是能用简单、纯粹、真挚的语言来彰显最现实的残酷。

一代文豪姚燧,为何许多士人闻其名而奔赴大都,欲瞻仰他的风采?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这曲《凭阑人·寄征衣》,虽无华丽的描写,却是元散曲现实作品中的魁首之一,其奥妙在于极易上口,而后无穷,话虽短少,重见字数达十三处,然意境已经到了极其深远的境界。就这样一面批驳政治的灰暗,一面同情着世上的可怜人,姚燧在人世流浪了一个十年再一个十年,流了无数的血泪,终于在纵浪大化的过程中,不再“书剑长吁”也不再“琵琶暗许”,而是来到一处山高水美的地方,如苏轼观赤壁般,仰天长笑,泰然顿生。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相。一代文豪,在留下了诸多供人瞻仰的作品之后悄悄地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

参考资料

· 《醉高歌·感怀》

· 《凭阑人·寄征衣》

下一篇

王维:一纸《后宫词》,两行红颜泪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