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收藏 0 0

本文系作者哲贤聊时尚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清廷的诗学指归,除了统治者自编的唐诗选本中可见外,与纪昀为首的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中也能看到。如《四库全书总目·全唐诗》就康熙帝敕编《全唐诗》的命意、过程、体例作了具体叙说,并高度评价此书的历史贡献:“自有总集以来,更无如是之既博且精者矣”。《御选唐诗》提要针对唐诗诸选家“各持偏见,未协中声”难以统摄的杂陈局面,鼓吹此编旨在“正其轨范”,归于正途,以彰明诗歌的教化功能。至于《御选唐宋诗醇》提要更是揣测乾隆选编心理,分析李杜韩白苏陆的艺术渊源:“盖李白源出《离骚》,而才华超妙,为唐人第一。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纪昀图绘

杜甫源出《国风》、二《雅》,而性情真挚,亦为唐人第一。自是而外,平易而最近乎情者,无过白居易;奇创而不诡乎理者,无过韩愈。录此四集,已足包括众长。至于北宋之诗,苏黄并鹜;南宋之诗,范、陆齐名。然江西宗派实变化于韩、杜之间,既录杜韩,可无庸复见。《石湖集》篇什无多,才力识解亦均不能出《剑南集》上既举白以概元,自当存陆删范。权衡至当,洵千古之定评矣。”这些评语,完全可以作为乾隆《唐宋诗醇·凡例》的补充说明。四库馆臣竭心为清廷服务的取向,于此可见一斑。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杜甫图绘

但纪昀等毕竟属于有学养的文人,所撰提要在论学评诗中亦时有精义。如《御选唐诗》提要中说到:“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撰录总集者,或得其性情之所近,或因乎风气之所趋,随所撰录,无不可名成一家”,为编选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作者胸有成竹,对历代著名唐诗选本的特色所在,洞幽察微:“元结尚古淡,《箧中集》所录皆古淡;令狐楚尚富赡,《御览诗》所录则富赡;方回尚生拗,《瀛奎律髓》所录即多生拗之篇;元好问尚高华,《唐诗鼓吹》所录即多高华之制。”他们认为,这种情况之所以产生,就由于唐诗内容的丰富:“盖求诗于唐,如求材于山海,随取皆给一而所取之当否,则如影随形,各肖其人之学识。”这些言论虽寥寥数语,莫不切中要害,显示了一定的历史眼光和理论见识。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对于历代诗人诗句的评价也时显灼见。如评李贺诗云:“贺之为诗,冥心孤诣,往往出笔墨蹊径之外,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严羽所谓诗有别趣,非关于理者,以品贺诗,最得其似。…羲和敲日玻璃声’句,因羲和驭日而生敲日,因敲日而生玻璃声,非真有敲日事也。又如‘秋坟鬼唱鲍家诗’,因鲍照有《蒿里吟》而生鬼唱,因鬼唱而生秋坟,非真有唱诗事也。”纪昀以其特有的艺术眼光发现了李诗笔致无痕、言外别趣的诗学特色,发前人之未发,并以李贺诗中的例句加以说明。其评李商隐诗:“商隐诗与温庭筠齐名,词皆缛丽。然庭筠多绮罗脂粉之词,而商隐感时伤事,尚颇得风人之旨。”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李贺图绘

虽然认为李商隐与温庭筠的诗歌在遣词用语方面堪与比肩,但是也不讳言温诗多染“绮罗脂粉”之色,在“感时伤事”、“得风人之旨”方面难同李诗抗衡。纪氏自撰《瀛奎律髓刊误》卷三评李商隐《隋宫守岁》一诗中发表了同样的意见:“义山诗盛事托讽,运意深曲佳处往往逼杜,非飞卿所可比肩。”从对温李诗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十分推扬李诗中忧时托讽、用意婉曲、嬖绩层深的特点,这与其推崇“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息息相关。也正是基于这一立场,故他对部分李诗如《龙池》、《骊山有感》中的尖锐讽刺难以接受,指斥其“既少含蓄,又乖大体”(见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李商隐图绘

更难能可贵的是,《总目》对于诗风的演革与诗史的流变,能够取一种从实际出发的折中态度,包含一定的辩证观念。如王士祯的唐诗选本,在清代多为人称颂,但“其《古诗选》,五言不录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陆游,七言不录白居易,已自为一家之言。至《唐贤三昧集》,非惟白居易、韩愈皆所不载,即李白、杜甫亦一字不登”,显有偏差。作者一方面对王氏处时势之变,救“宋诗之弊”的历史作用肯定,又从儒家诗教出发,指出王氏所倡“山水清音,实诗之一体,不足以尽诗之全”,“士祯又不究兴观群怨之原,故光景流连,变而为虚响”,可谓庖丁解牛,切中肯綮。

纪昀与四库馆臣有着怎样的唐诗观?对此有何影响?

王士祯

纪昀本人亦于《冶亭诗介序》一文中指出:“文章格律与世俱变者也,有一变必有一弊,弊极而变又生焉,互相激,互相救也。唐以前毋论矣,唐末诗猥琐,宋杨、刘变而典丽,其弊也靡;欧、梅再变而平畅,其弊也率。苏、黄三变而恣逸,其弊也肆;范、陆四变而工稳,其弊也袭…”纪氏认为诗文格调与世变易,变革是为了补救时风之弊,但在演变中却又不免滋生流弊,譬如唐末诗风在变革初盛唐高华诗风中却渐趋鄙俚,宋初诗人杨亿、刘筠等一变晚唐诗歌之鄙俚逼仄而又染绮靡之弊,欧阳修、梅尧臣虽再变为平易流畅却又不免流于率易,真可谓“有一变必有一弊”是也,然而诗学史也正是在这不断的变易中向前演绎推进。

参考资料:

·《冶亭诗介序》

·《御选唐诗》

下一篇

唐伯虎这首咏菊诗也是千古名篇,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