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三国人物:杨仪之死罪有应得,魏延之死是千古冤案吗?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三国人物:杨仪之死罪有应得,魏延之死是千古冤案吗?
收藏 0 0

在笔者看来,三国故事里,杨仪之死是罪有应得,历史上没有任何争议。但是,魏延是不是反叛?他该不该杀?这已经是千百年来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根据历史事实,我们可以肯定的说,魏延反叛的是杨仪,而不是朝廷,他虽然有很多过错,但是错不该杀,杀了魏延而且灭其三族,完全是杨仪泄私愤的行为,所以,魏延之死就成为千古的冤案。但是,我们认真分析总结,不难看出,导致这一冤案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

性格决定命运

三国人物:杨仪之死罪有应得,魏延之死是千古冤案吗?

笔者认为,魏延一生中为蜀汉屡立战功,特别是,在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蜀中大将先后去世之后,他属于唯一有名的战将。可以说,魏延善于带兵,勇力过人,是个难得的将才。但是,他居功自傲,恃才狂放,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经常自以为是地发表个人看法,不顾他人感受,一旦被否定,就大发牢骚,出口伤人,不能客观的处事接物,有明显的叛逆性格。

且举一例,首次北伐时,他建议给他五千兵,走子午道奇袭长安的事,诸葛亮考虑再三,没有胜算,因此没有采纳,魏延因此就认为是诸葛亮是胆怯,自己怀才不遇,因而一直耿耿于怀,牢骚发了七八年,《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也说:“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如此一来,大家对他是敬而远之,让他三分,最多不与他交往。

三国人物:杨仪之死罪有应得,魏延之死是千古冤案吗?

可是,唯独杨仪偏偏不买他的帐,处处和魏延针锋相对,不让步,两人的关系因此“有如水火”,成了生死对头,魏延的语言说不过杨仪,有时候一急就当众拔刀威胁杨仪,但是杨仪的性格是内阴而外柔,又是个文官,正因为如此同情的人很多,这就造成了谁都对魏延不理睬更不相信的孤立无援境地,关键时候没有人理解他或者帮助他说话,失道寡助,成了众矢之的的孤家寡人。所以,笔者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是魏延自己孤傲而狂妄自大的性格和处事方法不当,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分不清是非因果

三国人物:杨仪之死罪有应得,魏延之死是千古冤案吗?

笔者认为,魏延和杨仪虽然是死对头,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但是,在诸葛亮向杨仪交代后事特别是接替兵权后,杨仪代表的绝对不是他个人,而是代表国家、代表蜀汉政权、代表的是丞相诸葛亮的遗命,这时候无论你们之间有多大的深仇大恨,都必须服从军令。即便是不愿意服从杨仪,按照诸葛亮的遗命交代,可以让杨仪率领各部退军汉中,他自己完全可以率部留下,继续北伐曹魏,如果是这样,他不但没有什么过错,说不定还会立功。但是,魏延一时的感情冲动,毫无顾忌地率部抢先南奔,沿途烧毁褒斜栈道,以阻隔杨仪后撤。在他看来,这是他和杨仪应该了结的私人恩怨,和别人无关,但是,他的行为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造成了反叛的实际证据。

三国人物:杨仪之死罪有应得,魏延之死是千古冤案吗?

但是,在别人看来,他将个人私怨已经无形升级成为对国家的仇恨,甚至对刚刚死去的诸葛亮不满。尽管他当时阻隔蜀军后撤是想继续北伐曹魏,但是他看不来轻重,分不清是非,而且还固执己见,所以,此时此刻根本没有人理解和信任他,最终落了个军前被杀而且是灭三族的悲剧,这都是魏延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缺乏理智,不冷静,没头脑,认死理而自己造成的恶果,这样的结果完全是他没事找事,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因此,《三国志·蜀书·魏延》传也说:“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魏延被杀和杨仪自杀是诸葛亮早已预料和安排好的事情

三国人物:杨仪之死罪有应得,魏延之死是千古冤案吗?

笔者查阅史料分析,魏延和杨仪原来都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是先主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他两人一文一武,各有特色,先主在世时,十分重视这两人,算是红人。正因为如此,刘备死后,这两人也只崇拜信任诸葛亮一人,舍此,他们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所以谁也管不了他们。诸葛亮在世时,他们虽然相互之间有矛盾,但也相安无事。诸葛亮一死,这两人形同水火的矛盾随时爆发,必定不服他人管理和劝说,加之他们各自都有膨胀的政治和军事野心,达不到目的就会作乱,如此以来,肯定会危及蜀汉政权和后主的安全,这是蜀汉国民、特别是诸葛亮所不愿意看到和发生的事情。所以,诸葛亮必须在生前有效利用他们的弱点,让其自行消除,不留后患。以此而论,笔者认为,魏延被杀和杨仪自杀是诸葛亮早已预料和安排好的事情。

纵观历史长河,那些功高震主,骄傲自大,目中无人,日后必死无疑,而且是身边的亲人也会受到牵连,所以,很多时候,掩盖自己的锋芒会活得更久。

上一篇

韩信死前提到一个人,萧何惊慌失色,刘邦听后立即下令:煮了他

下一篇

力推变法,为秦国立下大功的商鞅,为何最终却被秦国人五马分尸?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