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清朝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看清朝由“夷”变“夏”的艰辛历程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清朝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看清朝由“夷”变“夏”的艰辛历程
收藏 0 0

清朝的建立,是一个特别的时代,一个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特别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大统一,专制的封建王朝。到乾隆年间,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国家格局彻底形成。历史发展到清朝,民族意识逐渐增强,虽然无法像二战结束那样全面觉醒,但在清朝时期,民族统一,认同“大中华”这个概念得到加强。

在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是一直存在的。什么是“华夷之辨”?

早在先秦时期,为了区分不同的种族,华夏族采取了“华夷之辨”来区分,华夏是正统,也就是中原地区,往外的民族则被称为夷,也就是蛮族。由于华夏族的文明程度高,因此才会把其他部落归纳为蛮族,他们不接受华夏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华夏族的不待见。

早期的“华夷之辨”标准是根据:血缘衡量标准;地缘衡量标准;服饰、礼仪等文化衡量标准,用这三条来区分的。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用此话来告诫后人,对其他民族要有警惕心。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华夷之辨”也产生变异,血缘衡量标准发生改变,特别是汉朝以后。

清朝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看清朝由“夷”变“夏”的艰辛历程

由于民族的融合,血缘衡量标准不再是“华夷之辨”的标准,像隋唐时期的皇帝,多多少少都带走少数民族的血缘,他们依旧说自己汉族,如果用血缘来说,他们有一半是鲜卑族的血缘。例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他是汉族,但他娶了一个鲜卑族的少女,名叫独孤伽罗,也就是后来的独孤皇后或叫文献皇后,也是杨广的母亲。独孤皇后的父亲是独孤信,鲜卑族重要人物之一,北周时期重要的将领。

可见“华夷之辨”发展到后来,血缘关系没有多大的作用。重要的还是地缘与文化衡量标准,至于服饰每个朝代的服饰都不一样,因此服饰也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到清朝时期,“华夷之辨”已经改变了许多。

清朝是如何由“夷”转变成“夏”的?

一开始,清朝觉得自己的地位不够正统,在雍正帝时,采取了华夷一家亲等政策,正是因为如此,满、汉、蒙、藏等族更加融合。早在清朝还没入主中原时,满汉族早有互相通婚。因此不少的人都有两边的血缘,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一个民族拒绝和其他民族的通婚,那么就没有民族融合之说,对文化发展也不利。而清朝入主中原,统一天下,在地缘上是符合地缘衡量标准的。

清朝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看清朝由“夷”变“夏”的艰辛历程

雍正帝所编辑的《大义觉迷录》是解决汉、满、蒙、藏等民族的问题关键所在。以“文化的正统性和优越性”,取代“政治支配与主从关系”。也就是说,以文化的继承来归纳是否正统,这一点才是“华夷之辨”的关键所在,这才是满人由“夷”到“夏”的转变,文化上清朝开始继承中华文化,文化上的继承使得清朝汉化。

从明朝统治东北开始,满族的前身女真族,就归纳为少数民族,曾一度受制于明朝,明朝在东北建立的奴儿干都司,正式把此地纳入到明朝的版图内。理论上来说,东北地区是属于明朝的,后来清朝在此建国,所以,清朝并不是外来的国家,而是由周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朝代,最终统一天下。

在“华夷之辨”提到的文化礼仪衡量标准中,清朝是如何继承汉文化的?

清朝时期,汉文化并没有断层,清朝统治者很好的吸收了汉文化,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主体并没有变,如:清朝以前的重要节日,都被清朝给继承下来了,如果清朝强行中断,哪来的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等,这些早就存在的历史文化节日,如今还在发扬着它的魅力。

清朝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看清朝由“夷”变“夏”的艰辛历程

在努尔哈赤时期,早就开始注重学习汉文化了,这对清朝后世影响很深。清朝入主中原后,大量的学习汉文化,清朝的统治者常说古人云,证明他们是学习过汉文化的,也熟知清朝以前的历史朝代,如:康熙帝对唐太宗的评价就很高,他就很佩服李世民。如果不是熟知唐朝的历史,他会对一个和他隔着上千年的帝王做出如此的评价吗?

而儒家思想同样被清朝给继承了,刚入主中原,为了学习汉文化,清朝统治者命令儒臣等翻译官,大量翻译以前的史书,把汉文翻译成满文,让许多满族人学习。早期的翻译就有辽、宋、金、元等历史,进入中原后,开始全方位学习,导致后来中国史料太过庞大,为了让满族人能够学习,要求满族人学习汉字,这样就省去了庞大的翻译工作,加上有的东西不是满语可以翻译出来的,必须用汉字表达。

到清朝中期,满族人基本会说满语和和汉语两种语言,除了服饰和发型外,基本和汉人没什么两样,越到后面,汉语成了清朝主要语言。而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清朝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看清朝由“夷”变“夏”的艰辛历程

第一,清朝朝廷中,汉族官人多,为了更好的管理,清朝只能放宽了政策,同时汉族人多,对清朝影响很大,虽然满族当家,但也无法改变汉族占据着主导的地位。管理这么庞大国家,不是清朝那点满族人可以办到的,必须借助汉族人的手和管理经验。

第二:清朝的皇帝,基本都是由汉族老师教出来的,这些汉族老师常说孔子曰什么的,讲的也是儒家思想,怎么治理国家,怎么为人处事等等,清朝统治者在此环境下影响下,早就被彻底汉化了,他们熟知中国古代史,也认同历史文化。

第三:满语始终无法和汉语比,首先使用汉语的人就多,不可能全部改过来,让满族老师去教满语?估计也不够分,地域那么庞大,交通落后,清朝不可能做得到,而且会激起更大的民愤,剃发易服已经爆发不少的叛乱,再来强行改变语言,只会让清朝的江山坐不稳。

清朝满文为什么无法全面推广?看清朝由“夷”变“夏”的艰辛历程

这些都让清朝在文化上彻底汉化,因此,到了清朝,“华夷之辨”已经不再适合中国,清朝更加注重的是民族团结,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团结才是王道,共同认可一个“大中华”的概念,更是必须要做的,这也是清朝能统治这么庞大领土的重要原因之一。抛开“华夷之辨”,清朝在民族团结这方面可以说是做最好的,彻底将蒙古、东北、西藏等领土纳入到中国版图内。

上一篇

清末十年的新政改革为何挽救不了清朝的覆灭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