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收藏 0 0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家喻户晓。在他身上,儒家的“忠君思想”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胆略让世人倾佩,为什么这样说呢?

诸葛武侯早在《隆中对》里面就为蜀汉定下个战略计划和目标——“待天下有变,将军(指的是刘备)可命一上将军领荆州之兵出荆襄兵发洛阳,而将军统领两川出汉中兵出斜谷直入长安,则天下可大定也”。这一番大论下来,可见诸葛武侯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但是诸葛孔明第一次兵出祁山、北伐曹魏时,真的满足这些出兵条件吗?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诸葛孔明剧照

第一,出兵的前提。待天下有变,这个“变”的格局指的出三国鼎立的格局发生改变,诚然曹魏文帝突然死亡仿佛打开这一局面,但是三国鼎立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依然是魏强,东吴次之,蜀国国力最弱。最基本的出兵条件都不具备,但诸葛孔明为什么还要选择出兵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的是武侯知道两川地区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进兵关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攻为守,以报刘备三顾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显示诸葛孔明的胆略。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诸葛孔明剧照

第二,出兵的策略。诸葛武侯坚持兵出两路的策略,这样的条件同样不满足,当时蜀汉已经失去荆州这一重要的军事要地,而且经荆襄之战和夷陵之战,蜀国的国力已经丧失一大半,根本不能够匹配当时“隆中对”提出的北伐条件。

诸葛亮出兵完全是“忠君思想”和“报知遇之恩”的思想作祟,古时候的士大夫十分看重忠君思想和“士为知己者死”,这些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士大夫,这也是诸葛亮倍受传统文化的推崇的根本原因。穿越数千年的滚滚红尘,诸葛武侯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士大夫心中“忠君思想”的完美化身。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诸葛孔明剧照

正是因为以上两点原因,武侯在《三国演义》里面被罗贯中神话成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千古奇才,被鲁迅先生说他“近乎于妖”。当然,争论得最厉害的是无非是“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这三个片段,被读者吐槽最多。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诸葛孔明剧照

抛开历史的真实性和写作手法,单从逻辑层面来讲,诸葛武侯在出山之前,他已经对荆襄地区和赤壁战场的气候环境了然于胸。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在《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的片段中有孔明在“荆襄地区二十四节气图”苦苦思考的片段,这说明他非常重视气候变化在军事上运用。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诸葛孔明剧照

草船借箭也好,借东风也罢,其实这些并不是他“近乎于妖”的表现,而是他熟悉气候时节的变化,并完美运用到军事领域的成功案例。只不过孔明太喜欢表演了,归根到底还是他作为政治家考虑的是“攻心为上”。而空城计恰恰是他“攻心为上”的完美演绎,他知道司马懿知他用兵小心谨慎,一个平时小心谨慎的人突然大开城门,按照常人的逻辑来理解,可能会感到很匪夷所思,更不说司马懿这个老谋深算的魏国大都督了。这就是孔明抓住司马懿性格多疑的特点、攻心为上的成功案例。

儒家学派最看重的“忠君”思想,在此人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诸葛孔明剧照

“忠君”是后世对诸葛孔明最生动的评价。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鞠躬尽瘁、六出祁山,最终累死在五丈原。在儒家学者看来,“忠君”思想永远排在首位。因此,孔明成为后世“忠君思想”的化身,被历史永远铭记!

上一篇

让德军颤抖的“斯大林之锤”,在整个柏林城尽情“挥舞”着

下一篇

郭松龄起兵反奉,要打倒东北王张作霖,为何最后会失败?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