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收藏 0 0

“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流传千古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说的就是,诸葛亮在第5次率兵北伐之后无力回天,辜负刘备临终所托光复汉室。5次北伐皆未能取得大胜,反而将本就孱弱的蜀汉变得更加不堪。为何“智多近妖”的诸葛亮?却依旧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选择北伐,不是老老实实发展蜀汉经济实力与民休息。是否诸葛亮包藏祸心,或者是他的战略想法,有了很大的偏颇?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汉、东吴、曹魏,形成三足鼎立之势。223,刘备去世,后主刘禅即位。临终前刘备任命诸葛亮为托孤大臣,还留下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彼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在公元228年至234年,这6年期间发动对曹魏的5次北伐。著名的《隆中对》里,诸葛亮已经将天下大事,做了详细的分析。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先拿下荆州,吞并益州,用荆州和益州与巴蜀连成三角形的区域,以此为基础不断地向北方进取汉中。同时巴蜀以西有许多少数蛮夷,诸葛亮认为要和这些部族打好关系、虚以委蛇,且要积极地拉拢东吴孙权为盟友。最后一招等时机成熟时,从南北两个方向攻击魏国,如此一来天下被蜀汉收为囊中。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诸葛亮这样的想法没有错误,然而诸葛亮在北伐之前,似乎并没有按照《隆中对》的计策实施。比如第1次北伐,蜀汉是从西边出发,诸葛亮先是埋下一路伏兵放置于斜谷,亲率大军从岐山进发。可没想到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班师回朝。第2次北伐,诸葛亮以陕西宝鸡为主要进攻方向,通过西路攻打魏国。最终蜀汉弹尽粮绝,魏国又有重兵把守。此后的第3次和第4次第5次北伐,蜀汉均未有太多建树。可是按照《隆中对》里的所思所想,诸葛亮应该先取荆州,后吞并益州,只是在家门口作战。然而诸葛亮每次都要进行长途跋涉,将战线绵延太长,反而不利蜀汉取得战事大捷。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所以有不少专家认为,诸葛亮北伐之前已经做好了失败的准备,或者说他清楚蜀汉北伐,只是找到个突破口,天下格局早已稳定,蜀汉只能接受被动想要谋取大业还是太过困难。其实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一意孤行”率军北伐,与自己之前设想的计策有所违背,主要还是为了蜀汉着想。蜀汉内部派系繁多,有刘备带来的荆州集团,还有诸葛亮、李严、法正代表的本地派,还有其他投降而来的将领,形成的一个个小派系。刘备死后内部已有不和现象,诸葛亮虽然贵为丞相足智多谋,面对权力以及政治的碾压,他也是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只有通过不断的北伐,“以战止战”的方式,调息蜀汉内部的矛盾。用北伐作为突破口,尽可能地止住权力派系相互牵扯而带来的负面作用。也只有这样,通过不断消耗其他派系的势力达到多方平衡。所以诸葛亮北伐首个原因,就是为了平衡蜀汉内部影响。第2点,蜀汉不占据任何地缘优势,偏安一隅,很容易会被东吴、曹魏两个势力联合夹击而亡。所以蜀汉要表现“色厉内荏”的形象,不断地通过北伐让东吴和曹魏不敢先主动联合攻击。这就好比如果我们身边有好斗的人,大家自然是不敢招惹他。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即使是这人身材瘦弱,看似弱不禁风,可依旧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同理诸葛亮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方法起到保护自身。第3点诸葛亮不断率兵北伐,也能破坏东吴和曹魏这两个派系之间的发展。如果蜀汉、曹魏、东吴这三个势力,各自相安无事,共同发展农耕经济文化,蜀汉底子最为薄弱。等到十年八年其他两个势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口军事皆有了大规模的进步,到那时蜀汉即使想要反击也无能为力。只能通过不断北伐的方式,让其他两个势力小心提防。诸葛亮即使是清楚北伐无法带给蜀汉突破,但他也要继续推行这个政策。

细思极恐!诸葛亮北伐前已知晓无复兴可能,为何他偏要穷兵黩武呢

​《三国演义》和其他野史小说,将诸葛亮描写成能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的神人,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诸葛亮也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他至多比常人要看得远一点。并非诸葛亮想耗干蜀汉的家底而是形势所迫。若不然蜀汉横竖都是一死,倒不如做最后的挣扎。刘备其实建立蜀汉,也是机缘巧合,更多是通过依附其他的势力,蜀汉根基不稳。对于诸葛亮而言,他并无韩信那般的好底子。只能通过北伐的方式,继续进取拓土。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二十四史、三国志

上一篇

李云龙大婚之夜查岗,见朱子明的炕上没人,为何就断定他叛变了

下一篇

辛亥革命,一百零八年了

你也可能喜欢

评论已经被关闭。

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