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机之我见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机之我见
收藏 0 0

夏朝大禹,四千多年前我国第一个家天下王朝的开国帝王,战国时期的《禹贡》有记载,西汉司马迁《夏本纪》作了长篇专题介绍,此前的舜、尧直到黄帝合在一起,只作了篇《五帝本纪》予以交代,因为掌握材料太少。大禹毕竟离我们较近了,刚好是公元前、后两个21世纪,也就是4200年,其间误差为200年。若将他放在水利学界考察,称他为河川泰斗、水利鼻祖、顶级总工、盖世博导、院士之父,恐无争议。

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机之我见

保存下来的上古典籍中记载了他在洪荒世纪的治水功绩。按当代水利工程分类,大禹从事三个方面的专业:一是“引田沟水致之川”,属于农田水利工程;二是“决九川致四海”,属于河道疏浚工程;还有第三,要引川入海,当然包括地上及地下土石方开挖工程。一想起我们现在打隧道、修地下厂房所依赖的高科技设备和爆破技术,对照古人的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在惊叹他们穿山越岭所经历的万般艰难同时,也难免产生疑虑惶惑,在那没有盾构机的年代里,那是怎样让河水顺从人们的意志流向大海的呀?

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机之我见

提起盾构机,忽然想到鲁迅与顾颉刚先生的一段有关大禹的公案。顾先生当时就是大学问家了,他写了一篇文章,从文字学角度释“禹”:该字的主体部分是个“虫”字,“虫”字腰部的框架结构,是捆绑在腰身的缰绳,头顶上的那一撇,可以看作是一把威力无比的大刀。这样,顾先生想象开来,可能远古有一类似恐龙的具有良好水性、拱土穿石能力极强的庞然大物,是谓“虫”。古人将此虫加以训练后在腰际系上粗绳以便掌控进退,头上绑一巨刀,以此疏浚河道、开挖沟渠、开凿隧洞,为洪水开辟宣泄通道,达到引水入海、消弭水害的预期目标。因此顾先生结论:大禹不是人,并不存在这么一个人,不过是一群名“禹”的大虫而已。需要补充的是,古人常把人以外的动物统统归入虫类,《水浒》时代把老虎叫大虫,今人把性格刚烈的妇女称作母大虫,就是古语的遗留,只是古虫绝非今日之区区小虫也。

然而,鲁迅不同意,要与顾先生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于是,在小说《理水》中设计了一位高谈阔论、不干实事的学者形象,取名为“鸟头先生”。明眼的人一看,就知道有戏了。原来“顾”的繁体字,是由“雇”与“页”组成,按古义,雇是鸟,页是头,所以这鸟头先生暗指顾先生无疑。由此考证顾先生的祖先也不是人,而是鸟。鲁夫子虽然是为了维护大禹的威信,但对顾先生确是有损尊严了,他气愤不已扬言上告法庭,誓与周树人对簿公堂。老周也是一贯作风,不低头不妥协不认错,表示奉陪到底。可终无下文,不了了之。

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机之我见

不过,我看了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的盾构机后,别有一番联想。如果将“禹”字顺(逆)时针方向转90度,它就是一台正在工作的盾构机了:那头上的一撇,恰如掘进的刀具,那虫字的前半段,就是主机的机身,被顾先生称作腰带的框架结构及虫字后半截组合起来,就可以看作是连接桥及后配套设施系统了。这个禹字,确有一种坚挺地向前掘进的意味,是虫,是人,都关系不大了。那个发明盾构机的外国人,不知是否研究过禹字结构;反正当我意识到禹字多么像一个掘进系统时,别人的盾构机已经制造出来了,我晚了半拍。

这样说,有点对禹的大不敬了。不过顾先生的研究,倒令我想入非非。所谓鲧和禹,很可能是由一群人组成的相当规模大型专业团队的代号,类似部落的图腾,近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党徽。鲧是一群水性极佳、赛过鱼类的专业人士,注册为鲧集团、打着鲧旗号,其首领便直呼为鲧。还掌握了“息壤”专利技术,“息壤”者,用来堵水之土壤也,据说盗自天堂,遇水后体积急剧膨胀,而力学指标反而增强,与当今中线遭遇的膨胀岩土不同。同理,拥有类似盾构设备、掌握凿洞技术的专业队伍,以“禹”为集团标志,故其董事长便呼为禹了。

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机之我见

当人们面对金字塔和玛雅文化遗迹而不得其解时,只有对古人超凡的创造力当作天神一样顶礼膜拜;可以设想,在鲧禹时代,他们一定创造了用现代水工学基本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奇迹。

南水北调工程:盾构机之我见

上一篇

丑戏万派之源:丑行宗师

下一篇

钱崇威 题句 (三帧) 镜心 纸本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点击验证后方可评论!

插入图片